糖尿病人無法將人體從食物中吸收的各種糖以正常人的水平轉換成肝糖元和肌糖元,他們所吸收的糖在人體糖循環的途徑中分解成了葡萄糖之後就無法再利用了,而用來過濾血液內雜質的腎臟就會把血液里的葡萄糖吸收到尿液里,然後傳輸給膀胱,然後排出。尿的滲透壓高了,水排出的就多,當然體內需要的水分達不到時就渴,所以多飲。

多飲的原因

多飲多由糖尿病引起,糖尿病 (diabetes)是由遺傳因素、免疫功能紊亂、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種致病因子作用於機體導致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特點,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即「三多一少」癥狀。

多飲的診斷

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特點,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即「三多一少」癥狀。

多飲的鑒別診斷

為糖尿病的典型癥狀,與有些精神性的多飲不同,在臨床上要結合其他體征綜合作出判斷。多飲癥狀要和下列癥狀相互鑒別:

煩渴多飲:尿崩症常伴煩渴多飲,或發熱,脫水,甚或抽搐。尿崩症是由於抗利尿激素(即精氨酸加壓素,簡稱AVP)缺乏、腎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礙,從而引起以多尿、煩渴、多飲與低比重尿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本病是由於下丘腦—神經垂體部位的病變所致,但部分病例無明顯病因,尿崩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青年為多見。

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特點,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即「三多一少」癥狀。

多飲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一、不暴飲暴食,生活有規律,吃飯要細嚼慢咽,多吃蔬菜,儘可能不在短時間內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這樣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對保護胰腺功能有幫助,特別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記住!

二、性生活有規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過量的抗生素。有些病毒感染和過量抗生素會誘發糖尿病。

三、糖耐量不正常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可以在最大限度內防止糖尿病的發生:每年吃三個月的煙醯胺、Vb1、Vb6、甲基Vb12(彌可保)增強胰腺功能;在季節更替時吃半個月的Vc、Ve,劑量要大,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自由基。(也可以每年分兩段時間肌注Vb12,每次兩周,一天一支。)

四、多加鍛煉身體,少熬夜。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多發病,我國目前有超過9200萬的糖尿病患,另外還有1億5000人將成為患者,這樣中國已經取代印度,成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國。此病到目前為止是一種不能根治,但可以良好控制的疾病。如果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正確運用好現在的三類基本療法,包括飲食、運動、降糖葯物在內的綜合療法,而進行終生性治療、絕大多數患者可以如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頤養天年。糖尿病患者應學會自我保健知識,積極預防各種慢性併發症發生、發展,避免致殘、致死,從流行病學資料來看,如果控制空腹血糖〈7.2mmol/L(130mg/dl),餐後血糖〈8.9mmol/L(160mg/dl),糖化血紅蛋白〈8%者極少發生併發症,亦是延緩其發生、發展的有效措施。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須遵循嚴格控制高血糖,堅持治療達標的原則,才是治療糖尿病的根本保證,不能偏聽、偏信社會上的「游醫」所謂「包醫、根治糖尿病」的謬論。

ADVERTISEMENT

五、糖類攝入

這是相對來說,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飲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島素的參與。但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與葡萄糖,請患者慎食蜂蜜。

參看

  • 糖尿病和高血壓
  • 高滲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 老年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妊娠期糖尿病
  • 妊娠合并糖尿病
  • 高滲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
  • 小兒糖尿病
  • 醛固酮缺乏症
  • 膽源性慢性胰腺炎
  • 小兒尿崩症
  • 小兒遠端腎小管酸中毒
  • 巨人症
  • 糖尿病
  • 糖尿病性神經病
  • 高滲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
  • I型糖尿病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糖尿病腎病
  •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 小兒糖尿病腎病
  • 小兒非內脂性網狀內皮增殖綜合征
  • 小兒中暑和暑熱症
  • 小兒嗜鉻細胞瘤
  • 小兒磷酸酶過少症
  • 槭糖尿病
  • 糖尿病心肌病
  • 小兒醛固酮過多症
  • 糖尿病性胃輕癱
  • 糖尿病所致脊髓病
  •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
  •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
  • 糖尿病心臟病
  •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 糖尿病性腎病
  • 希恩綜合征
  • 老年人糖尿病腎病
  • 老年人代謝性碱中毒
  • 老年人糖尿病
  • 轉換性障礙
  • 性功能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 青年人中的成年發病型糖尿病
  • 腰部癥狀

多飲1017


<< 多指(趾)畸形 多疑 >>

多飲相關圖片

多飲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