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證是由於血液運行不暢,瘀積凝滯,或離經之血停積體內,或久病人絡等所致的多種病證的總稱。臨床以疼痛固定、瘀斑、腫塊、出血、肌膚甲錯等為主要特徵。西醫的冠心病、肺心病、肝脾腫大、類風濕性關節炎、腫瘤、肝硬變等,當表現有瘀血癥候時,均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

瘀證的病因

瘀血的產生多因外傷或感受外邪、各種出血、情志內傷、久病正虛等,影響氣血或血脈的正常功能,使血行不暢,甚則瘀塞不散,而形成瘀血之證。由於瘀血是病理產物,可以引起一系列病理變化,故臨床可出現各種各樣的癥狀。

瘀證的癥狀

診斷要點

臨床癥狀及體征:①疼痛:呈刺痛,固定不移,拒按,日久不愈;②瘀斑:肌膚或舌質見瘀斑(點);③症積包塊:按之有形,質硬,固定不移,或拒按觸痛,外傷見局部青紫腫痛;④出血:紫暗或成塊,或見大便黑色,或出血淋漓反覆不止;⑤全身表現:毛髮枯黃脫落,面色黧黑,肌膚甲錯,眼瞼下發青發黯,白睛布有紫色血絲,牙齦發暗,胸頸見紅縷赤痕,腹大堅滿或青筋暴露,關節變形、腫痛,唇指(趾)紫紺,下肢脈絡怒張等。⑥舌脈:舌暗、青紫、瘀斑(點),舌下脈絡怒張。脈澀或結。

病史及治療史:①病史應著重了解起病前有無密切相關的外傷、出血、月經胎產等疾病的歷史,因為這些易導致瘀證的形成;②有時雖然瘀證的徵象不明顯,但有屢服他葯,經過多種治法而未效的治療史,可以從「久病人絡」的角度加以考慮。

血液流變學檢查,可見濃、粘、凝、聚等異常表現。

瘀證的診斷

瘀證的鑒別診斷

臨證應注意辨寒熱及虛實偏盛。熱證血瘀主要由熱邪、溫毒等病所導致;寒證血瘀主要因感受寒邪而引起,多見於血脈及肢體經絡的瘀證。單獨的瘀證及氣滯所致血瘀,一般屬於實證的範疇;由於氣虛不行、津虧不運及陽氣衰微所導致的病證,以及瘀證日久,耗傷正氣,兼見氣、血、陰、陽虧虛者,屬於虛證。但嚴格說來,瘀證的虛證屬於虛實夾雜的病證,虛指氣、血、陰、陽虧虛,實即指瘀血阻滯。活血化瘀是治療瘀證的基本原則。屬血瘀外,兼有其他致病原因或病理變化者,則需配合其他治法。如虛證血瘀,宜配伍益氣、養血、滋陰或溫陽等治法。

瘀證的併發症

神疲乏力,身熱神昏,心悸,頭痛等症。

瘀證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辨證論治

熱盛血瘀

【證見】 皮膚發斑,顏色紫暗,或有衄血,身熱神昏。舌質紅絳或紫暗,脈細數。

ADVERTISEMENT

【治法】 清熱解毒,涼血化瘀。

【方葯】

1.主方清瘟敗毒飲(余師愚《疫疹一得》)加減

處方:生地黃20克,水牛角、石膏各30克,黃連、梔子、黃芩、知母、牡丹皮各12克,赤芍、連翹、玄參各15克,丹參20克,紫草20克,鬱金、桃仁、紅花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毛冬青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2次,肌肉注射。

寒凝血瘀

【證見】 局部或周身疼痛,固定不移,或皮膚紫暗不澤,四肢逆冷,痛得溫稍減。舌質紫暗,脈沉澀。

【治法】 溫經通絡散瘀。

【方葯】

1.主方當歸四逆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當歸12克,白芍15克,桂枝12克,細辛15克,木通、制草烏各10克,桃仁12克,丹參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川芎嗪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1次,肌肉注射。

氣滯血瘀

【證見】 頭面、胸肋或脘腹脹滿刺痛,或肢體麻木不仁,關節腫大變形,性情急躁,或有痞塊,心悸、脫髮,耳聾失語,眩暈,健忘。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治法】 理氣活血化瘀。

【方葯】

1.主方血府逐瘀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

處方:當歸、赤芍、桃仁、鬱金各12克,紅花、柴胡、枳殼、川芎各10克,土鱉蟲、鬱金各9克,生地黃、牛膝各15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復方丹參片,每次片,每日3次。

(2)五靈止痛膠囊每次—2粒,每日2次。

正虛血瘀

【證見】 氣短心悸,頭暈眼花,胸中隱痛,食少無力,腹部脹滿作痛,或有積塊,或肢體偏癱。舌質紫或有瘀斑,脈細緩而澀。

【治法】 益氣活血化瘀。

【方葯】

1.主方補陽還五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

處方:黃芪20克,當歸、赤芍各12克,川芎、桃仁、紅花、地龍各10克,牛膝15克。水煎服。

若偏陽虛者加熟附子12克,肉桂6克,乾薑10克。偏於陰虛者,加生地黃、玉竹各15克。偏於血虛者,加丹參15克,雞血藤30克。

2.中成藥丹田降脂片,每次2克,每日3次。

參看

  • 中醫科疾病

瘀證11468


<< 魚膽中毒 瘀血頭痛 >>

瘀證相關圖片

瘀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精瘀證
瘀證
痹證
喘證
蟲證
顫證
產後血瘀
多發性針尖樣瘀點
肝血虛證
肝火上炎證
肝風內動證
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