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是指個體蓄意或自願採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

自殺行為的原因

自殺動機與目的

失戀

情緒低落或無傾訴對象

與重要的人關係破裂

家庭破碎、失去家人

患了重病、失去健康;

被判坐牢、失去自由;

工作或學校的過大壓力;

失去工作、金錢、地位、自尊、重要的人、事、物;

酗酒及濫用藥物;

ADVERTISEMENT

厭惡自己或這個世界;

處在被折磨或極度痛苦的環境;

處在瀕臨死亡的危機中;

絕望、發生無法避免、挽回的事(被性騷擾、強暴(強姦)、性侵害、性虐待、性操控).

自殺行為的診斷

自殺不是突然發生的,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日本學者長岡利貞指出,自殺過程一般經歷:產生自殺意念~下決心自殺~行為出現變化+思考自殺的方式~選擇自殺的地點與時間~採取自殺行為。對於不同年齡、不同個性、不同情境下的人,自殺過程有長有短。

我國學者一般把自殺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自殺動機或自殺意念形成階段

表現為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想逃避現實,為解脫自己而準備把自殺當作解決問題的手段。

2.矛盾衝突階段

產生了自殺意念後,由於求生的本能會使打算自殺的人陷入生與死的矛盾衝突之中,從而表現出談論自殺,暗示自殺等直接或間接表現自殺企圖的信號。

3.自殺行為選擇階段

從矛盾衝突中解脫出來,決死意志堅定,情緒逐漸恢復,表現出異常平靜,考慮自殺方式,做自殺準備。如買繩子,搜集安眠藥等。等待時機一到,即採取結束生命的行為。

自殺作為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學者們對其分類有不同的看法。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自殺預防研究中心分類為「完全性自殺(CS)、自殺企圖(SA)、自殺觀念(SI)「Bowsell(1963)把自殺分為「自殺姿態、矛盾的自殺企圖、嚴重的自殺企圖、完全性自殺「。其他分類有:習俗性自殺、慢性自殺、疏忽性自殺、不完全放意性自殺、精神病性自殺等。根據自殺的結果,一般分為自殺意念、自殺未遂和自殺成功三種形態。

自殺行為的鑒別診斷

19世紀末,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干因其對自殺原因的解釋和分類信受學者的重視。塗爾干認為,自殺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個人行為,而是對正在解體的社會的反應。由於社會的動亂和衰退造成了社會一文化的不穩定狀態,破壞了對個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人們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這時往往導致自殺率的明顯增高。塗爾干還依社會對個人關係及控制力的強弱,把自殺分為四種類型。

1.利他性自殺

利他性自殺指在社會習俗或群體壓力下,或為追求某種目標而自殺。常常是為了負責任,犧牲小我而完成大我。如屈原投身汩羅江,以死喚起民眾的覺醒;孟姜女哭長城,殉夫自殺;疾病纏身的人為避免連累家人或社會而自殺等。這類自殺者的共同心理是死是有價值的,是唯一的選擇。塗爾干認為在原始社會和軍隊里這類自殺較多。在現代社會裡越來越少。

2.自我性自殺

自我性自殺與利他性自殺正好相反。指因個人失去社會之約束與聯繫,對身處的社會及群體毫不關心,孤獨而自殺。如離婚者、無子女者。塗爾干認為這類自殺在家庭氣氛濃厚的社會發生機會較低。

3.失調性自殺

失調性自殺指個人與社會固有的關係被破壞。例如,失去工作、親人死亡、失戀等,令人訪惶不知所措而難以控制而自殺。

4.宿命性自殺

宿命性自殺指個人因種種原因,受外界過分控制及指揮,感到命運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時而自殺。如監犯被困的密室中、宗教徒為主而獻身。

中國學者把自殺分為情緒性自殺和理智性自殺兩類。

情緒型自殺常常由於爆發性的情緒所引起,其中由委屈、悔恨、內疚、羞慚、激憤、煩躁或賭氣等情緒狀態所引起的自殺。此類自殺進程比較迅速,發展期短,甚至呈現即時的衝動性或突發性。

理智性自殺不是由於偶然的外界刺激喚起的激情狀態導致的,而是由於自身經過長期的評價和體驗,進行了充分的判斷和推理以後,逐漸地萌發自殺的意向,並且有目的、有計劃地選擇自殺措施。因此,自殺的進程比較緩慢,發展期較長。

自殺不是突然發生的,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日本學者長岡利貞指出,自殺過程一般經歷:產生自殺意念~下決心自殺~行為出現變化+思考自殺的方式~選擇自殺的地點與時間~採取自殺行為。對於不同年齡、不同個性、不同情境下的人,自殺過程有長有短。

我國學者一般把自殺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自殺動機或自殺意念形成階段

表現為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想逃避現實,為解脫自己而準備把自殺當作解決問題的手段。

2.矛盾衝突階段

產生了自殺意念後,由於求生的本能會使打算自殺的人陷入生與死的矛盾衝突之中,從而表現出談論自殺,暗示自殺等直接或間接表現自殺企圖的信號。

3.自殺行為選擇階段

從矛盾衝突中解脫出來,決死意志堅定,情緒逐漸恢復,表現出異常平靜,考慮自殺方式,做自殺準備。如買繩子,搜集安眠藥等。等待時機一到,即採取結束生命的行為。

自殺作為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學者們對其分類有不同的看法。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自殺預防研究中心分類為「完全性自殺(CS)、自殺企圖(SA)、自殺觀念(SI)「Bowsell(1963)把自殺分為「自殺姿態、矛盾的自殺企圖、嚴重的自殺企圖、完全性自殺「。其他分類有:習俗性自殺、慢性自殺、疏忽性自殺、不完全放意性自殺、精神病性自殺等。根據自殺的結果,一般分為自殺意念、自殺未遂和自殺成功三種形態。

自殺行為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自殺的干預主要在預防,預防自殺可分為三級,即一級預防,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一級預防主要是指預防個體自殺傾向的發展。一級預防的主要措施有管理好農藥、毒藥、危險藥品和其它危險物品,監控有自殺可能的高危人群,積極治療自殺高危人群的精神疾病或軀體疾病,廣泛宣傳心理衛生知識,提高人群應付困難的技巧。

二級預防:二級預防主要是指對處於自殺邊緣的個體進行危機干預。通過心理熱線諮詢或面對面諮詢服務幫助有輕生念頭的人擺脫困境,打消自殺念頭。

三級預防:三級預防主要是指採取措施預防曾經有過自殺未遂的人再次發生自殺。

參看

  • 家庭診療/自殺行為
  • 顱內腫瘤伴發的精神障礙
  • 其他類精神活性物質依賴
  • 營養代謝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 硬皮症伴發的精神障礙
  • 系統性紅斑狼瘡伴發的精神障礙
  • 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 童年情緒障礙
  • 癲癇性精神障礙
  • 腦外傷伴發的精神障礙
  • 產後精神病
  • 兒童精神分裂症
  • 氣功所致精神障礙
  •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 其它癥狀

自殺行為11957


<< 自我殘傷行為 自戀 >>

自殺行為相關圖片

自殺行為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自殺行為
自我殘傷行為
暴力衝動行為
產後極端行為
兒童退縮行為
兒童行為孤僻
攻擊行為
機械地重複周圍人的言語或行為
皮膚行為症
強迫性性行為
日常生活能力減退和行為異常
色情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