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白喉性心肌炎

【拼音名稱】bái hóu xìng xīn jī yán

【英文名稱】diphtheriticmyocarditis

【就診科室】心血管內科

【發生部位】胸部

 白喉性心肌炎是一種由白喉棒狀桿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上以咽扁桃體炎和(或)喉炎、咽喉部典型灰白色假膜形成及其外毒素所致中毒癥狀為主要特徵,嚴重者可合并心肌炎,稱為白喉性心肌炎,系白喉最嚴重的合并症和主要死亡原因健康搜索。在病理形態上,白喉性心肌炎表現為心肌透明樣變性或心肌壞死,僅有少量的細胞浸潤。白喉性心肌炎系白喉桿菌的外毒素引起,由於解放後對傳染病大力預防,白喉已極少見,本病中10%~25%患者有心肌炎表現,嚴格來講應稱為心肌損害而不是心肌炎症。白喉性心肌炎是白喉最重要併發症之一,約佔死亡病例的50%  

病理

(一)發病原因

該病由白喉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系與病人或帶菌者接觸而感染,常限於上呼吸道,形成堅韌的假膜,緊附於其下的組織,用力撕開即出血。假膜開始出現一側扁桃體的咽區,嚴重病例可延及另側扁桃體及懸雍垂、軟齶、咽壁並可延伸到喉、氣管、支氣管而引起支氣管阻塞,最後缺氧而死。白喉也可表現為皮膚型,偶爾侵害眼、中耳、頰黏膜、生殖器,常為繼發性。全身影響主要是心肌炎、周圍神經炎、系白喉外毒素引起。

(二)發病機制

白喉性心肌炎心肌受損的機制是由於白喉桿菌釋放毒素,干擾氨基酸從可溶性核糖核酸轉換到多肽類結構,從而抑制蛋白質的合成。

白喉桿菌侵襲力弱,僅在其損傷處的皮膚和黏膜局部生長繁殖。但所產生的外毒素毒性極強,機體吸收後可產生毒血症狀,並導致全身性病理變化,以心肌、腎上腺和末梢神經為著。白喉性心肌炎主要累及心肌細胞和心臟傳導系統,其病理改變早期可見心臟明顯擴大,心肌細胞呈混濁腫脹和脂肪變性,繼之出現多發性灶性玻璃樣變性、顆粒樣變性以及心肌細胞壞死,附近伴有多形核白細胞浸潤;晚期可有結締組織增生,心臟傳導系統可發生變性、壞死及瘢痕形成,導致傳導系統功能異常。

ADVERTISEMENT

白喉桿菌的外毒素可引起心肌和心臟傳導系統導致變性、壞死和瘢痕形成,常見於白喉病的第1周末和第2周之初。第2周末可出現恢復性改變,包括肉芽組織形成,心肌病變恢復,膠原組織及成纖維細胞增生。至病程第3、第4周心肌可有瘢痕組織形成。  

白喉性心肌炎應該如何治療

(一)治療

1.積極治療原發病 如給予白喉抗毒素4萬~10萬U肌內注射或稀釋後靜脈滴注。抗生素首選青黴素40萬~80萬U肌內注射,1次/d,療程7~10天。青黴素過敏者改用紅霉素40mg/(kg.d),分4次口服,療程同上。此外,利福平、克林黴素(氯林可黴素)也有效。

2.絕對卧床休息 一般卧床休息時間不少於2個月,直至心臟完全恢復,因為有時極輕度的體力活動,如在床上坐起,去廁所大小便,即可能引起猝死。

3.適當應用營養心肌的藥物 如ARP、CTP、輔酶A、泛癸利酮(輔酶Ql0)、維生素B1、維生素C、肌苷及1,6-二磷酸果糖等。

4.糾正心衰及周圍循環衰竭 心衰者應給予低鈉飲食和限制水分攝入,慎用洋地黃類製劑,一般可先給予毒毛花苷K(毒毛旋花子苷K),成人每次~0.25mg,兒童每次mg/kg加50%葡萄糖20ml,緩慢靜脈注射,視病情可應用利尿葯和血管擴張葯。洋地黃用量應控制在常規劑量的1/2~2/3,以免發生中毒(此時病人對洋地黃類藥物敏感,易致過量中毒,應用時劑量宜小,但效果多不明顯)。如並發周圍循環衰竭時可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間羥胺等。

5.糾正心律失常 對於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引起心排出量減少者,可應用阿托品、山莨菪碱或異丙腎上腺素0.5~1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內緩慢靜脈滴注,必要時安置心臟臨時起搏器。如出現心動過速,尤其是室性心動過速,應用利多卡因、溴苄銨或普魯卡因胺等治療,但劑量應比常規用量小,以免過度抑制心肌。此外,尚需注意水、電解質平衡,加強護理及支持療法等,均不容忽視。

(二)預後

在應用抗毒素前,白喉性心肌炎的病死率較高,尤其是兒童可超過50%,成人約25%。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的普遍使用,已很少能見到該病。白喉的病死率在應用抗毒素前可高達30%~45%,在應用抗毒素後,顯著降低。據我國部分地區統計,20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病死率分別為10.3%、5.6%和3.3%。此病治療的早晚、臨床類型等均與預後密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為合并心肌炎。

白喉性心肌病的病死率很高,主要是出現完全房室傳導阻滯、完全性束支傳導阻滯、休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預後惡劣,急性期病死率甚至高達90%

白喉性心肌炎12680


<< 白塞病性鞏膜炎 靶樣含鐵血黃素沉積性血管瘤 >>

白喉性心肌炎相關圖片

白喉性心肌炎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白喉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
傷寒性心肌炎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
肥胖性心肌病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高血壓性心肌病
酒精性心肌
近迫性心肌梗塞
酒精性心肌病
結節病性心肌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