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胃癌

  

概述

殘胃癌(cancer of gastric remnant)亦稱胃手術後胃癌。因其既可發生於胃大部切除後的殘胃內,亦可發生於單純胃腸吻合,單純穿孔修補或迷走神經切斷後的全胃內。一般認為應限於胃非癌瘤性病變手術後發生的胃癌,若因惡性病變而作手術者則應指手術後20年以上發生的胃癌。殘胃癌占胃癌的0.4%~5.5%。發生率各家報告不一,一般認為在1%~5%之間。男女之比為5.4∶1,平均發病年齡為65歲。從胃手術至殘胃癌發生的間隔時間文獻報告不一,平均為13~19年,最長間隔為40年,少數病例短於10年。一般認為,胃手術後15年內,殘胃癌的發生率較一般人群的胃癌為低,而術後15年以上,發生率逐漸增高,至術後20年以上,其發生率則較一般人群高出6~7倍。因此,過去認為早期胃切除可以防止消化性胃潰瘍惡變的觀點,現已被否定。胃與十二指腸手術切除後殘胃癌的發生率兩者大致相仿。殘胃癌的發生率與首次手術方式有關。胃次全切除術後作畢氏Ⅱ式和單純胃空腸吻合術者比畢氏Ⅰ式者更易發生殘胃癌。殘胃癌的好發部位是吻合口,但亦可瀰漫發生於整個殘胃。 良性消化性潰瘍手術5-10年後,殘胃可發生腺癌,稱為殘胃癌。大多數作者為了排除初期手術時被漏診的胃癌,故定出手術後的間隔時間至少在5年以上。但這個問題仍是有爭議的。胃切除手術後癌的確實發生率仍不清楚,可能是正常人口發病率的二倍。在胃癌病例中約5%發生於手術後殘胃。Morgenstern等1973年收集文獻已達1100例。在屍解材料中,殘胃癌發生率為8.2%,多於未手術患者癌的發生率(5.9%)。  

診斷

由於手術改變了胃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X線鋇餐造影常可遺漏較小的病灶,故確診率為50%左右。

胃鏡檢查並作可疑部位的粘膜活檢,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方法,其確診率在90%以上。  

治療措施

一旦確診即應手術探查,儘可能爭取作根治術。  

病因學

胃大部切除或迷走神經切斷後,胃呈低酸或無酸狀態,加以胃泌素分泌下降使保護性粘液減少,胃粘膜逐步萎縮。而胃手術後的膽汁、胰液和腸液的反流更損害胃粘膜,形成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乃是殘胃癌發生的重要原因。

胃手術後胃酸減少,有利於細菌在胃內的生長繁殖。細菌毒素及膽汁被細菌分解的代謝產物,可有促癌作用。而含硝酸鹽還原酶的細菌更能促進致癌物亞硝胺的合成。在這些致癌、促癌物的作用下,胃粘膜可能癌變。

胃手術後的疤痕、甚至不吸收縫線的刺激,亦可能是殘胃癌發生的因素之一。

總之,胃手術改變了胃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使胃更多地暴露於致癌、促癌物的作用之下,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殘胃癌即可發生。  

臨床表現

與一般胃癌大致相仿。胃切除術後10年以上始突然發生胃納減退、體重減輕、糞便隱血,以及中上腹持續性疼痛且不能被制酸解痙藥物緩解等癥狀,為本病的常見臨床表現。  

預後

常因早期診斷困難而致預後惡劣。殘胃癌行次全胃切除術或全胃切除術後5年生存率和未曾作過胃切除術的胃癌相仿。

殘胃癌12730


<< 殘胃淋巴瘤 CD30陽性皮膚T細胞淋巴瘤 >>

殘胃癌相關圖片

殘胃癌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殘胃癌
殘胃平滑肌肉瘤
殘胃淋巴瘤
老年人胃癌
胃癌
子宮頸殘端癌
癌症晚期胃腸道癥狀
胃腸道伴癌綜合征
胃腸道癌轉移卵巢
胃腸道癌皮膚轉移
胃類癌瘤
胃腸道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