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胃炎是一種非正式醫學名詞。它不是真正的炎症,而是由於冰箱內所儲存的食物或冷飲與人體胃內溫度差太大而引起的非炎症性胃痙攣。
一般冰箱內的食物溫度約在5~10℃左右或更低一些,胃內溫度36~37℃左右,二者溫差達20~30℃以上。人們為了一時痛快,特別是盛夏之時,將冰箱內的冷飲或冷含取出後即刻吃到胃內,這種過冷的刺激,可導致胃粘膜毛細血管迅速痙攣收縮,造成胃粘膜嚴重缺血,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明顯減少,直接影響胃的生理功能,降低了胃的殺菌和免疫能力,這樣就產生了冰箱胃炎。
一般在吃冷食後0.5~1小時後,上腹部會發生陣陣絞痛,有時會竄到背後,嚴重時伴有噁心、嘔吐、冷顫、精神疲憊,也可能吐血水,一般不腹瀉。夏秋季壯年中發病率最高,可占急腹症的30%。幼兒胃功能差,又喜歡吃冷飲,患冰箱胃炎為數不少。
可行以下檢查以明確診斷:
可檢查嘔吐物、血常規、生化等指標。
應與以下病症相鑒別:
應與胃潰瘍所導致的嘔吐、腹痛所鑒別。
可發生以下併發症:
冷飲吃得過多過急,直接刺激口腔、咽喉,造成急性反應性喉部和會咽部氣管平滑肌痙攣,發生喉梗阻,出現呼吸困難。老年人發生冰箱胃炎後常引起反射性的應激性冠狀動脈缺血,從而引起心絞痛和心肌梗塞。
主要是將冰箱內取出的食物放在室溫下1~2小時後再吃。對於幼兒吃冷飲應少量、慢些、防止發生喉梗阻。兒童家長應加強對子女的教育,嚴防孩於自行開冰箱吃冷飲。對於原有漫性胃病、心臟病和體弱的老人應注意少吃或不吃冰箱內的過冷食物,以防誘發胃病和心臟病。
冰箱胃炎可用解痙藥物治療,如阿托品、顛茄片,或用熱水袋敷上腹部,緩解後可吃些溫熱飲食,1~2天即可自行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