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動脈瘤是一種少見的血管性病變,分為肝外或肝內型;其大小可自針尖至柚子樣不等。肝內型多破入膽管引起膽道出血肝外型破裂引起血腹。肝動脈瘤在沒有破裂時,由於無明顯臨床癥狀而不易被發現因此多數是破裂後才得到診斷。破裂引起膽道大出血的典型臨床表現包括消化道出血、上腹疼痛及阻塞性黃疸,但有此三聯征者僅約佔1/3的病例至1980年國外文獻收集300餘例,至1985年國內報告過2例肝外動脈瘤。  

肝動脈瘤-流行病學

肝動脈瘤約佔內臟動脈瘤的20%,僅次於脾動脈瘤居第2位本病多見於中年以上的男性肝動脈瘤20%為肝內型,63%發生在肝總動脈和肝固有動脈,28%居於右肝動脈,5%位於左肝動脈,4%累及左、右肝動脈。肝動脈瘤破裂發生率為20%~40%,80%的肝動脈瘤破裂由內科首診。  

肝動脈瘤-病因

常見的原因為創傷、膽道感染、結節性多動脈炎、動脈硬化、膽石病侵蝕動脈壁等。因創傷、感染所致者,多為假性動脈瘤;血管壁退行性變或先天發育缺陷亦可能是發病原因。  

肝動脈瘤-發病機制

肝動脈瘤通常呈囊狀,直徑在2~10cm不等。大部分肝動脈瘤位於肝外,肝內真性動脈瘤比較少見,細菌感染引起的假性動脈瘤多見。肝動脈瘤壓迫膽總管、肝管和膽囊管,可引起肝內膽小管膽汁性壞死,肝外膽道梗阻,肝梗死等管壁多呈非特異性炎症改變,25%有動脈硬化或鈣化,也可見肉芽組織血栓及出血。  

肝動脈瘤-臨床表現

編輯本段

手術治療 病人中80%可出現右上腹或右季肋部的絞痛或鈍痛,半數以上可表現有嘔血或黑便,出血前有黃疸者,多可能是腫瘤破入膽管。動脈瘤所致的膽道出血,若量較大多表現為嘔血其色澤鮮紅;而膽道腫瘤所致出血一般量較小多表現為黑便。約有半數的病例肝動脈瘤破入腹腔常在一陣絞痛之後出現腹部卒中,未來得及救治而死亡。約60%的病例出現黃疸,多因肝動脈瘤壓迫膽總管、肝管或並髮結石引起。發病早期,黃疸的深度常有波動性變化一旦出血後腫瘤縮小,黃疸隨之消退,對診斷有重要價值。少數病例,若在上腹部捫及搏動性腫塊或震顫,同時可聞及收縮期雜音,對診斷亦有意義。約1/3的病例可有發熱,多與膽道感染或肝動脈本身的炎症有關。

併發症:

肝動脈瘤破裂是最嚴重也是最常見的併發症破裂後多與膽道相通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若肝動脈瘤破裂與門靜脈相通,則可產生門脈高壓症少數也可破入腹腔引起血腹症及失血性休克。  

肝動脈瘤-診斷

根據腹痛、消化道出血、黃疸及右上腹搏動性腫塊等特徵性表現,結合病史的分析,最後借選擇性肝總動脈造影或腹腔動脈造影確立診斷。

鑒別診斷:

外傷性肝動脈-膽道瘺、十二指腸潰瘍、膽道腫瘤以及門靜脈高壓症等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在鑒別診斷時均應考慮。  

ADVERTISEMENT

肝動脈瘤-檢查

實驗室檢查:

血液和生化檢查一般無特殊意義,當伴有膽道感染時,可有白細胞增多。

其它輔助檢查:

上消化道X線造影,可有胃幽門部或十二指腸被推壓和移位徵象。確立診斷必須依賴於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腹部平片有時可見蛋殼樣動脈瘤壁鈣化影核素肝掃描可區分肝組織和動脈瘤體間的關係。  

肝動脈瘤-治療

肝動脈瘤破裂後病死率可高達40%~100%,故肝動脈瘤一經診斷,均應手術治療或通過介入手段治療。由於肝動脈結紮後一般不會引起嚴重的肝供血障礙,故可先試行阻斷肝動脈,觀察肝臟血運情況,若無血運障礙,則可做瘤體結紮或結紮加切除術若有血運障礙,則需切除後行旁路自體靜脈或人工血管搭橋術。對肝內的動脈分支的肝動脈瘤,可行相應肝段(葉)的部分肝切除術。

術後病人宜進ICU病房監護治療,若進行了血管移植搭橋術,術後需繼續抗凝治療1~2周。

近年來,隨著介入設備和技術的提高,對那些肝動脈遠端的動脈瘤,特別是緊靠第二、第三肝門位置的動脈瘤,由於其解剖部位險要,外科手術風險極大,可通過超選擇性血管栓塞,包括釋放微型環,可分離球囊、彈簧圈栓塞膠等來治療肝動脈瘤和肝動脈瘤破裂,其成功率可達76%。  

肝動脈瘤-預後

本病的預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早期診斷和相應的手術治療。一旦破裂出血,病死率是很高的

肝動脈瘤13007


<< 肝海綿狀血管瘤 肝錯構瘤 >>

肝動脈瘤相關圖片

肝動脈瘤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肝動脈瘤
動脈瘤樣骨囊腫
腹主動脈動脈瘤破裂
肝動脈閉塞
小兒動脈瘤樣骨囊腫
先天性主動脈瓣竇動脈瘤破裂
腸系膜動脈瘤
動脈瘤
腹主動脈瘤
膕動脈瘤
冠狀動脈瘤
股動脈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