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單發性和多發性兩種,兩者組織像相似,然前者分化更好。

重要病理改變

a 瘤團由基底樣細胞組成,

b 有角質囊腫,

c 瘤團周圍纖維組織增生明顯。

一般病理改變

a 腫瘤位於真皮,界清,表皮基本正常,

b 由基底樣細胞組成的瘤團呈束狀或篩孔狀,周圍細胞呈柵欄狀排列,

c 瘤團由增生明顯的纖維組織互相分隔,

d 角質囊腫常見中央角化突然而完全,破裂時,可出現異物肉芽腫反應,

e 核絲分裂相及壞死細胞少見或無,

ADVERTISEMENT

f 多發性毛髮上皮瘤可伴發圓柱瘤、小汗腺螺旋腺瘤、外毛根鞘瘤和基底細胞癌。

病理鑒別診斷

基底細胞癌:腫瘤不對稱,有核分裂及細胞壞死,瘤團與間質間有裂隙,瘤細胞無篩孔狀排列。

多髮型在幼年時發病,皮疹沿鼻唇溝兩側分布,為半球形透明小結節,臨床有一定特徵性。本病臨床應與扁平疣、皮脂腺瘤、汗管瘤、神經纖維瘤鑒別。毛髮上皮瘤病理組織學與基底細胞癌相似,幾乎不能區別。須密切結合臨床方可確診。

單髮型毛髮上皮瘤臨床上需與色素痣、表皮囊腫、纖維瘤以及其他附件腫瘤區別

臨床特點

多發性毛髮上皮瘤

a 女性多見,幼年發病,隨年齡增大,數目逐漸增多,

b 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

c腫瘤好發於面部,以鼻唇溝為主,但病情嚴重者,其他部位如前額、頰、顴、下頜部及軀幹四肢也可出現損害,

d損害為多數膚色或黃色丘疹或結節,直徑3mm~10mm,較大的損害表面可有毛細血管擴張,表面光滑,球形或圓錐形,質硬。

單發性毛髮上皮瘤

a 成年發病,非遺傳性疾病,

b 腫瘤幾乎都發生於面部,

c 皮損與多發性相似,但瘤體生長較緩慢。

臨床鑒別診斷

汗管瘤:好發於中年女性下眼瞼的膚色半球形丘疹或結節,遇熱出汗時加重。

別名

毛源性錯構瘤 (Trichogenic hamartoma)

多發性毛髮上皮瘤(Mutiple trichoepithelioma)

腺樣囊性上皮瘤(Epithelioma adenoides cysticum)

多發性良性囊狀上皮瘤 (Multiple benign cystic epithelioma)

多發性丘疹狀毛髮上皮瘤 (Multiple papular trichoepithelioma)

【概述】 

毛髮上皮瘤(Trichoepithelioma)又名多發性丘疹性毛髮上皮瘤(Multiple papular trichoepithelioma),囊性腺樣上皮瘤(epithelioma adenoid cysticum)。此腫瘤系起源於毛髮的良性腫瘤。

【治療措施】 

單發者可以手術切除,較小損害可用電灼、冷凍或激光治療,而多發者缺乏治療方法,可試做皮膚磨削,但易發生疤痕。

【病理改變】 

多髮型和單髮型毛髮上皮瘤病理結構相同。位於真皮的腫瘤由許多基底樣細胞團索組成,在周邊的基底樣細胞排成柵欄狀,中央排列為網狀為篩狀結構。團塊外圍有明顯的纖維性間質包繞。腫瘤內含多個角囊腫,中心充滿完全形化物質。囊腫周圍可有鈣沉積,染色深藍,如角囊腫破裂,間質內可出現異物巨細胞反應。

【臨床表現】 

可分兩型:多髮型和單髮型。

1.多髮型 較常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多見於女性,發病多在十幾歲之前。皮疹特點沿鼻唇溝對稱分布,也可發生在鼻部、額部、眼瞼及上唇。損害直徑在2~5mm之間,為半球形透明的小結節,表面光滑,質地堅實,數量十個至數百個不等。小的損害可融合成較大結節。有時可見毛細血管擴張。損害可維持數年不變,無自覺癥狀。

2.單髮型 與遺傳無關。發病年齡常在20~30歲左右,面部好發,腫物堅實、膚色,直徑小於2cm。

毛髮上皮瘤13535


<< 毛髮腺瘤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

毛髮上皮瘤相關圖片

毛髮上皮瘤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結締組織增生性毛髮上皮瘤
毛髮上皮瘤
外陰假上皮瘤樣增生
皮脂腺上皮瘤
雲母狀和角化性假上皮瘤性龜頭炎
糞便中見到褐紅色果實皮或毛髮
宮頸上皮內瘤變
桿菌性上皮樣血管瘤病
纖毛上皮細胞損傷脫落
陰道上皮內瘤樣變
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
毛髮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