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結腸炎

缺血性結腸炎(ischemic colitis, IC)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腸壁血流減少導致某段結腸壁血液供應不足或迴流受阻的缺血性損害,使腸壁營養障礙的一種綜合征。其早期病變局限於粘膜層和粘膜下層,臨床表現有腹痛、便血及腹瀉,嚴重者可導致腸壞死、穿孔、腹膜炎及感染性休克,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早期確診較為困難。1963年Boley[1]首次提出該病後,人們對IC的認識不斷提高,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1966年Marston報道了16例IC並將其命名為IC,根據其嚴重程度分為一過型、狹窄型和壞疽型[3],後又將其分為壞疽型和非壞疽型[4]。  

疾病概述

腸道供血主要來自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及其分支。當這些血管發生血運障礙,相應腸道可發生急性或慢性缺血性損害。缺血性結腸炎多由腸系膜上動脈的中結腸動脈,右結腸動脈非閉塞性缺血所致;少數由微小栓子或血栓形成閉塞性缺血所致。 本病發病年齡多在五十歲以上,其中半數患者有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男性略多於女性,以急性腹痛、腹瀉和便血為其臨床特點,分壞疽型,一過型和狹窄型。  

疾病分類

消化內科,肛腸外科  

病理分析

腸道供血主要來自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及其分支。當這些血管發生血運障礙,相應腸道可發生急性或慢性缺血性損害。缺血性結腸炎多由腸系膜上動脈的中結腸動脈,右結腸動脈非閉塞性缺血所致;少數由微小栓子或血栓形成閉塞性缺血所致。  

臨床表現

1.急性腹痛:原發性,持續性伴陣發性加劇,早期噁心嘔吐,後期有不完全性腸梗阻表現,若出現腹膜刺激征提示腸壞死,腹膜炎;

2.血性腹瀉;

3.發熱;

4.好發於老年人,多伴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心臟病,休克和長期服藥等病史。  

診斷依據

1.大於或等於五十歲患者。伴有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有時可有便秘,感染、服降壓藥、心律失常,休克等誘因。

2.突發腹痛,腹瀉及便血。

ADVERTISEMENT

3.多有貧血,結腸鏡有特徵性缺血壞死表現;鋇灌腸X線檢查,急性期可見拇指印,後期腸道狹管徵象;腸系膜動脈造影可發現血管狹窄或阻塞表現。

病史及癥狀:突然發生的痙攣性左下腹痛或中腹部疼痛,可伴有噁心、嘔吐或血性腹瀉,一般24小時內排黑色或鮮紅色便。應注意詢問是否合并心血管系統疾病,年輕人應注意是否長期口服避孕藥。

體驗發現:可有左下腹或全腹壓痛,有時左骼窩可觸及"腫塊"。肛指檢查指套帶有血跡。嚴重者有腹膜炎或休克等表現。

輔助檢查: 可有貧血和白細胞增高,便常規見紅白細胞。結腸鏡檢查可見腸粘膜充血、水腫及褐色粘膜壞死結節。活檢見不同程度的粘膜下層壞死、出血和肉芽組織,纖維化或玻璃樣變等。早期鋇灌腸可見結腸輕度擴張,可有典型指壓征。 應與炎症性腸病、細菌性痢疾等相鑒別。  

治療原則

1.禁食、中、高流量供氧;

2.積極消除誘因及治療伴發病;

3.擴充血容量,疏通微循環,改善腸粘膜缺血狀況;

4.使用抗生素;

5.改善全身狀況,抗休克,補液及糾正心衰;

6.伴發病與合并症治療;

7.必要時手術治療。

病理早期及時支持治療,包括禁食、補充血容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維持心輸出量。可選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如氨苄青素4.0g,+生理鹽水250ml,VD,2次/d,聯合甲硝唑400mg,VD,1次/d。嚴重患者如有腸穿孔或腹膜炎體征,及早行剖腹探查術。  

用藥原則

1.早期猶應高度重視,分秒必爭,儘快疏通微循環,供氧,使用「A」項藥物;

2.病情嚴重者選用「B」、「C」,有血栓者採用溶栓治療;

3.同時治療伴發病:冠心病、動脈硬化,高血壓及糖尿病,(用藥請參考有關篇章);

4.病情反覆,用藥療程延長;

5.抗生素;選用適當抗生素是必要的;

6.若有腸壞死,腸穿孔作手術治療;  

療效評價

1.治癒:腹痛、血性腹瀉完全消失,腸鏡顯示腸粘膜恢復正常;

2.好轉:腹痛,血性腹瀉明顯好轉,腸粘膜趨向正常或遺留後腸腔狹窄;

3.未愈:腹痛、血性腹瀉未緩解,甚至腸穿孔,多發生在壞疽型。  

預防常識

本病是老年病之一,發病突然,壞疽型愈後極差,對治療成功與否影響重大。無論是內科、外科治療均應掌握時機,密切觀察,及時調整藥物,首先去除誘因,例如便秘、感染,心律失常,不合理使用降壓藥、休克等,建議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及糖尿病的病人應堅持治療,多運動,促進血液迴流,若出現不明原因突發腹痛及便血應警惕此病發生。  

相關閱讀

缺血性結腸炎會引起腹痛便血?

專家介紹說,中老年人,餐後突然發生腹痛、大便排出暗紅血液,近年經我院電子結腸鏡檢查發現並經病理檢查確診為缺血性腸炎患者已有數十例。缺血性結腸炎是由於急性結腸血運不足而引起結腸粘膜壞死和潰瘍形成的急性結腸疾。

腸血運不足可因腸系膜血管阻塞,也可因這些血管的血循環動力學改變引起。本病發病通常在老年人,少數也可發生於青年人或兒童。最常見的癥狀是餐後患者突然發生輕度或中度下腹疼痛,大便出現鮮血,少數病例可出現劇烈腹痛。可伴有腹瀉或便秘,腹脹,病人極度不安,出汗等癥狀。其原因可能是,餐後人體大量血液集中上消化道,造成原已供血不足的結腸血液更為減少或絕對供血不足,產生結腸粘膜急性缺血性壞死潰瘍而出現便血。本病無特別的的前驅癥狀,腹部檢查常僅有輕度壓痛,部位大多位於左腹部。任何結腸部分均可罹患,但最常累及脾曲與降結腸。

本病多在患有動脈硬化症、器質性心臟病,心房纖維震顫、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結節性多動脈炎或其他結締組織等疾病的基礎上發病,也有的在施行手術後發病。本病作結腸鏡檢查,可明確出血部位和作出診斷。鏡下可見結腸粘膜發生單發、直線型淺且較長的潰瘍,潰瘍之常有正常粘膜。本病輕的經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較好。嚴重者可發生休克甚至死亡。因此,臨床發生上述癥狀患者,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切勿延誤病。

缺血性結腸炎13717


<< 淺筋膜炎 缺血性肝炎 >>

缺血性結腸炎相關圖片

缺血性結腸炎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老年人缺血性結腸炎
缺血性結腸炎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潰瘍性結腸炎性關節炎
潰瘍性結腸炎
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小兒潰瘍性結腸炎
缺血性腸絞痛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
老年人假膜性小腸結腸炎
缺血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