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孔處長出的腫物,在醫學上,這種腫物被稱為"瘢痕疙瘩",是瘢痕中最特殊的一種類型。一個小小的損傷就可引起,可不斷增大,生長的範圍可超出損傷的部位。往往高出於皮膚表面,顏色發紅,質地堅硬,因此,它又有另一個名字"蟹足腫"。
瘢痕疙瘩的產生有多方面原因。首先,它跟人的瘢痕體質有關。這種人的胸部--頸部、上臂等部位很容易產生明顯的瘢痕。甚至其家族成員中也常能發現同樣情況。事實上,耳垂部有瘢痕疙瘩的大,其身體的其它部位也往往會找到同樣病變。其次:與手術操作有關。如果術中操作不嚴,傷口內帶入細菌或異物,傷口反覆感染不愈,則容易產生瘢痕疙瘩。第三:醫學研究表明:穿耳孔時所用的鎳針或某些金屬耳環本身,會在耳孔表皮損傷的情況下,產生局部的接觸性皮炎,促使瘢痕疙瘩產生。
臨床癥狀:耳孔處長出腫物.
耳孔處長出的腫物的鑒別診斷:
1、鼓膜瘢痕化:鼓膜瘢痕化產生鼓室硬化症,鼓室硬化亦稱鼓室玻璃變性,系鼓室粘膜上皮下沉積有斑塊狀膠原組織,多發生在鼓膜室粘膜和聽骨上,發生於鼓膜上者仍稱為鈣化斑,使鼓室粘膜變成乳皮樣物質,覆蓋著聽骨、卵圓窗和圓窗周圍,與骨質粘著,好像塗上一層包膜,累及上鼓室者較重,累及下鼓室者較輕,錘骨、砧骨、鐙骨及肌腱等處最易受累,因此造成耳聾者甚多。此症18世紀即被Cassebohm發現,但未引起重視,直到近代(1955年)進行大量顯微耳科手術後始被臨床關注。
2、耳下區的韌實腫塊:腮腺混合瘤或稱多形性腺瘤是一種含有腮腺組織、粘液和軟骨樣組織的腮腺腫瘤,故稱「混合瘤」。其中的粘液和軟骨樣組織都是由腺組織蛻變而成的。腫瘤外層是一層很薄的包膜,是由腮腺組織受壓後變形所形成,並非真性包膜。
臨床癥狀:耳孔處長出腫物.
既然扎耳孔會引起上述病變,那麼,欲扎耳孔佩戴耳環的朋友就應三思而後行。如屬於瘢痕體質者,應避免採用扎耳孔的方法,可選擇夾持式耳環。或者,扎耳孔後先放置不易過敏的非金屬材料,待創面痊癒後再換上一般的耳環。如有條件,不妨在扎耳孔前做皮膚斑貼實驗,以便了解對哪些金屬成分過敏。
如果扎耳孔後長出了瘢痕疙瘩,則應及早到醫院就診,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決定選用治療方法。一般來說,輕者可在瘢痕內注入某些激素類葯以抑制其繼續生長,重者可行手術完全切除,術後激素注射或放射治療等,最大限度地防止其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