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處或閉孔處腫脹,並可觸及股骨頭是髖關節前脫位的臨床診斷之一。單純性髖關節前脫位,遠遠少見於後脫位,據布拉(Brav)統計為後脫位的14%,阿福克(Aufanc)等統計為後脫位的4%,沙摩波遜(Thompson)等統計為後脫位的9%。

腹股溝處或閉孔處腫脹的原因

(一)發病原因

當下肢處於過度外展,外旋時,槓桿作用可使其脫位。

(二)發病機制

髖關節前脫位的機制主要有2個。最常見的一個是過度外展、外旋的股骨部,當達到一定程度時,大粗隆與髖臼上緣相頂撞,此時遭到一個突然的外展暴力或大腿後方受到向前的暴力,即可使前關節囊撕破,則股骨頭前脫位,如從高處墜落或足球運動捕捉足球時。其次,當股骨外展外旋時,由大腿外側向前內作用的暴力也可產生髖關節的前脫位。甚至當仰卧時,作用於大腿的強大壓力,股骨頭通過髖關節的髂骨和恥骨囊韌帶(以上構成的「丫」字韌帶)的槓桿作用而向前,造成前脫位。如機械工仰卧機車下操作突然塌落砸傷雙下肢,引起前脫位。雙側前脫位是一種意外的少見類型。

腹股溝處或閉孔處腫脹的診斷

有明顯的外傷史。患肢呈外展、外旋和屈曲畸形位,肢體短縮,彈性固定。在腹股溝處或閉孔處腫脹,並可觸及股骨頭。有的患者存在休克。X線檢查:可發現股骨頭在閉孔內或恥骨上支附近。外傷史,患肢呈外展,外旋和屈曲畸形,肢體短縮,彈性固定,腹股溝或閉孔處可摸到股骨頭,X線片可確診。

腹股溝處或閉孔處腫脹的鑒別診斷

腹股溝處或閉孔處腫脹的鑒別診斷:

1、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淋巴結腫大非常多見,常提示淋巴結周圍的組織器官出現了病變。因此,腹股溝淋巴結腫大通常提示腹股溝周圍的生殖系統、腹腔各器官病變,也包括全身性疾病。

2、會陰潰瘍:陰部潰瘍是指肛門、生殖器部位的皮膚黏膜正常上皮的缺失或剝脫.由於引起外陰部潰瘍的病因複雜多樣,所以它通常代表著包括多種皮膚病、性病等在內的一類疾病。

3、腹股溝疼痛:很多人對腹股溝疼痛不以為意,特別是輕微的疼痛,但事實上,腹股溝疼痛是很多疾病的癥狀。

有明顯的外傷史。患肢呈外展、外旋和屈曲畸形位,肢體短縮,彈性固定。在腹股溝處或閉孔處腫脹,並可觸及股骨頭。有的患者存在休克。X線檢查:可發現股骨頭在閉孔內或恥骨上支附近。外傷史,患肢呈外展,外旋和屈曲畸形,肢體短縮,彈性固定,腹股溝或閉孔處可摸到股骨頭,X線片可確診。

ADVERTISEMENT

腹股溝處或閉孔處腫脹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治療

對新鮮髖關節前脫位,也以手法複位為主。複位要迅速及時,注意防止休克的發生。切開複位僅在手法複位失敗或已形成陳舊性髖關節前脫位時才採用。

1.手法整復

(1)埃狄斯(Addis)法:麻醉方法與髖關節後脫位相同。患者仰卧,助手在二髂前上棘向下壓迫,握患肢屈曲髖部和膝部到90°,內旋患肢在中立位,向上作持續牽引,輕柔的搖擺運動和內旋,將股骨頭滑入髖臼內。當維持向上牽引的同時,伸展放平大腿使成伸直位,則複位完成。

(2)推拉法:麻醉同前。患者仰卧,一助手把住骨盆,另一助手握住小腿,屈膝約90°,徐徐增加患肢外展和外旋,同時用力向下方牽引。術者站於對側或兩胯之間,用手掌向髖臼方向推送股骨頭,同時在牽引下內收患肢,當感到股骨頭納入髖臼的彈響時,即已複位,放鬆牽引後畸形消失(圖4)。

Gxpu1gyi.jpg

(3)迴旋法[(反伯格洛夫(Bigelow)氏法]:麻醉與前相同。其操作步驟和後脫位複位相反。①外展外旋;②再度屈髖屈膝;③內收;④內旋伸直下肢。

術後處理:術後處理大致與後脫位的處理相同,但在用石膏褲、髖夾板或皮膚牽引固定時,必須避免患肢外展。

2.手術療法 用手法複位失敗的新鮮或陳舊性髖關節前脫位,可行切開複位術。手術時採用腰麻、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取仰卧位,術側骨盆用扁枕墊高。

(1)切口:採用改良斯密斯(Smith)-波特遜(Peterson)前側切口。

(2)手術操作:自髂嵴中部開始,沿髂嵴向內下斜行切開,到髂前上棘。再直向髕骨方向推進15~18cm,然後轉向外後方,達到髂脛束水平為止。由骨膜下剝離髂翼內、外板所附著的肌群。內側為腹內、外斜肌和髂肌,外側為闊筋膜張肌和臀中、小肌。將剝離後的間隙用紗布充填止血。在髂前上棘的下方找到股外側皮神經,並將其向內牽開。在靠近髂前上棘約1cm處切斷縫匠肌深入,游離股直肌上部,並暴露附著在髂前下棘及髖臼上緣的直頭和反折頭。在距起點約1cm處,剪斷股直肌及其反折部,再將股直肌上部深層游離,注意保留股神經進入股直肌的分支,遂即將已充分游離的股直肌上部反轉縫合在切口遠端的筋膜上。在股直肌的深層為一層筋膜脂肪組織,其中有旋外動、靜脈的分支。游離並結紮旋股外動、靜脈的升支和橫支,將切斷的肌肉翻向下方,並向內側牽開恥骨肌,即可露出脫位於閉孔或恥骨上支附近的股骨頭,及保持完整的髂股韌帶和關節囊裂口等。如為陳舊性脫位的病人,局部已被瘢痕、肉芽組織等所充填,股骨頭已被瘢痕組織所包埋,髖臼內已有肉芽組織,關節囊已增厚不清。清除這些瘢痕與肉芽組織,切除一部分關節囊,以使股骨頭容易複位。先將大腿慢慢內收,使股骨頭與閉孔或恥骨上支分離,此時用手按壓股骨頭並向髖臼內推動,或以骨挺子進行撬動、使股骨頭複位。如股骨頭已發生缺血性壞死,應行關節融合術或成形術。用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徹底止血,縫合切斷的肌肉、皮下組織及皮膚。

(3)術後處理:術後用皮膚牽引3~4周,但應避免患肢外展引起再脫位。去掉牽引後的處理,與後脫位切開複位術相同。

參看

  • 複發性腹股溝疝
  • 髖關節前脫位
  • 腹股溝肉芽腫
  • 腹股溝斜疝
  • 腹股溝直疝
  • 盆腔癥狀

腹股溝處或閉孔處腫脹1745


<< 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腹部逐漸脹大 >>

腹股溝處或閉孔處腫脹相關圖片

腹股溝處或閉孔處腫脹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腹股溝處或閉孔處腫脹
成人腹股溝斜疝
腹股溝癢
腹股溝疼痛
腹股溝區可復性腫塊
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腹股溝直疝
腹股溝斜疝
腹股溝疝
腹股溝肉芽腫
腹股溝滑動性疝
腹股溝滑動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