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疝是腹內臟器或組織經腹壁切口突出的疝。  

病因學

病因與原手術時患有的全身和局部因素有關。

切口感染 這是切口疝最主要的病因,感染後切口二期癒合,疤痕組織多,腹壁有不同程度的缺損,切口部位腹壁強度明顯降低。據統計,切口感染後切口疝的發生率是一期癒合切口的5~10倍。預防切口感染乃是降低切口疝發生率的最重要的措施。

切口類型 切口疝多見於直切口。腹壁各層肌肉(除腹直肌肌纖維為縱行走向),腱膜和筋膜的纖維以及神經均為橫形走向,直切口勢必切斷上述各層組織。此外,縫合後的直切口始終承受著橫向牽引的張力。如腹壁薄弱、腹腔內壓力高,很易發生切口裂開。顯然,橫切口的切口疝發生率遠低於直切口,腹壁各層組織的橫向張力也有利於橫切口的對合。

其他因素 腹壁薄弱或患有使腹內壓增高的慢性疾患易誘發切口疝,故多見於年老或肥胖患者。其他與原手術有關的因素為術中麻醉效果欠佳,腹壁強行對攏或縫合時腹壁各層組織未準確對合。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站立時切口處有疝塊突出,咳嗽或用力時更明顯。通常疝環較大,平卧後疝塊即自行回納消失。如疝塊較大有較多臟器和組織突出,可有腹部隱痛、牽扯下墜等不適。由於疝環寬大,很少發生嵌頓或絞窄。囑患者平卧用手指伸入腹壁缺損部位,再令患者摒氣可清楚地捫及疝環邊緣,了解缺損的大小和邊緣組織強度。腹壁缺損處僅有皮膚覆蓋時可見到腸蠕動。  

檢查

檢查時可見切口疤痕處腫塊,小者直徑數cm,大者可達10~20cm甚至更大。有時疝內容可達皮下,此時常可見到腸型或蠕動波,觸之則可感到腸管的咕嚕聲。腫塊複位後,多數可觸到腹肌裂開所形成的疝環邊緣。腹壁肋間神經損傷後腹肌薄弱所致切口疝,雖有局部膨隆,但無邊緣清楚的腫塊,也無明確疝環可觸及。切口疝的疝環一般比較寬大,很少發生嵌頓。  

治療措施

以手術治療為主,但對年老體弱和有使腹腔內壓力增高的慢性疾患者,可晨手術治療,應用彈性腹帶防止疝塊突出。

術前須詳細分析發病原因。如有關病因繼續存在,術後可能再複發。此外,肥胖病人須減肥後再手術。

單純修補縫合術 切口疝多無完整的疝囊,疝內容物常突出腹壁的缺損部位並與腹壁淺層組織、甚至與皮膚粘連。宜在原切口邊緣的正常腹壁處作梭形切口,避免誤傷粘連於切口下的臟器。分離粘連,回納疝內容物,切除疝環及其周圍的疤痕組織,分層縫合腹壁,不應有張力,有時也可將筋膜重疊縫合加固腹壁。

由於單純修補縫合術複發率較高,文獻報道最高可達50%以上,因此,補片植入的概念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內醫師及患者所接受。在薄弱的腹壁植入合成材料補片,能將複發率降至10%左右。

ADVERTISEMENT

另外,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普及,腹腔鏡下的切口疝修補也成為一種可供選擇的治療方式。優點:切口小、住院時間短、併發症率低、複發率更低。缺點:費用較高。

腹壁切口疝1996


<< 腹部創傷 腹壁間疝 >>

腹壁切口疝相關圖片

腹壁切口疝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腹壁切口疝
腹壁切口處有腫物突出
切口疝
腹壁間疝
髂骨取骨後盆側腹壁疝
成人腹股溝斜疝
腹部傷口流出糞便樣物
腹壁外側包塊 ,有固定壓痛
腹壁靜脈怒張
腹壁紅斑
腹壁廣泛性鈣質沉著
腹壁反射減弱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