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瘢痕化產生鼓室硬化症,鼓室硬化亦稱鼓室玻璃變性,系鼓室粘膜上皮下沉積有斑塊狀膠原組織,多發生在鼓膜室粘膜和聽骨上,發生於鼓膜上者仍稱為鈣化斑,使鼓室粘膜變成乳皮樣物質,覆蓋著聽骨、卵圓窗和圓窗周圍,與骨質粘着,好像塗上一層包膜,累及上鼓室者較重,累及下鼓室者較輕,錘骨、砧骨、鐙骨及肌腱等處最易受累,因此造成耳聾者甚多。此症18世紀即被Cassebohm發現,但未引起重視,直到近代(1955年)進行大量顯微耳科手術後始被臨床關注。

鼓膜瘢痕化的原因

1、常見於急性壞死性中耳炎,因大量破壞粘膜纖毛和腺體,滲出物質不能排出,以後機化玻璃變性,而形成硬化斑塊。

2、由慢性中耳炎引起者很少,約佔10%。多見於中青年,女性較多。之所以誘發膠原組織增生,可能與中耳炎嚴重破壞纖毛及腺體分泌有關。病變組織為中胚葉結締組織,間或引起骨質吸收。組織結構與瘢痕疙瘩相似,但病因完全不同。既無過敏體質,亦無特異性細菌和病毒感染。顯微鏡下斑塊組織分為兩型:①軟乳酪樣殼片與骨質粘連不重,像洋蔥皮樣可以剝下。②堅實、白色硬塊,與骨粘着緊密,很難剝除,去除後不久再產生。斑塊為玻璃樣變膠原組織,無細胞及血管,覆蓋以很薄的扁平上皮。聽骨壞死呈蟲咬狀,常產生聽骨鏈中斷和固定。Harris(1961年)將鼓室硬化分為兩種:①表淺型硬化粘膜炎,不損害粘膜深層和骨衣。②深層破骨型粘膜骨衣炎,可破壞深層骨質。有人反對此種論點,認為鼓室硬化為非活動性病變,無破壞骨質機能,所出現的骨質破壞可能為硬化斑包圍壓迫缺血壞死所致。電鏡超微結構顯示細胞外間隙膠原纖維增生、退行性變和鈣質沉着。Gibb(1976年)報告斑塊生化分析,主要成分為磷酸鈣鹽。

鼓膜瘢痕化的診斷

Gibb報告138例,均有慢性中耳炎病史,80%已干耳,84%為鼓膜緊張部大穿孔。鼓膜表面瘢痕呈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斑塊,有時經大穿孔可見鼓環上、鼓岬表面、錘骨柄後和鐙骨周圍有灰黃色硬斑塊,直接影響鼓膜和聽骨活動。純音測聽為傳導性耳聾,聽力水平在30~50dB,鼓膜無穿孔時阻抗測聽、鼓室壓正常,聲順圖為As型,乳突X線片示間質或硬化型乳突。

鼓膜瘢痕化的鑒別診斷

鼓膜瘢痕化的鑒別診斷:

1、耳硬化:耳硬化是骨迷路緻密板層骨因局灶性地被富含細胞和血管的海綿狀新骨代替,而產生的疾病,它可無癥狀存在,僅見於屍解,多數應病灶累及鐙骨或耳蝸產生聽力障礙而出現臨床癥狀,本病多見於白種人,發病率有明顯地域差別,中青年起病者多,女性約為男性的2.5倍。耳硬化症無中耳炎史,鼓膜正常,進行性耳聾,鑒別不難。

2、粘連性中耳炎:粘連性中耳炎(adhesive otitis media)是中耳內纖維組織增生或瘢痕形成,是既往中耳炎症的結果。常於兒童時期發病。鼓膜瘢痕化與粘連性中耳炎很難鑒別,有時需依靠手術探查方能確診。

Gibb報告138例,均有慢性中耳炎病史,80%已干耳,84%為鼓膜緊張部大穿孔。鼓膜表面瘢痕呈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斑塊,有時經大穿孔可見鼓環上、鼓岬表面、錘骨柄後和鐙骨周圍有灰黃色硬斑塊,直接影響鼓膜和聽骨活動。純音測聽為傳導性耳聾,聽力水平在30~50dB,鼓膜無穿孔時阻抗測聽、鼓室壓正常,聲順圖為As型,乳突X線片示間質或硬化型乳突。

鼓膜瘢痕化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耳後或耳內切口進行鼓室探查術,在顯微鏡下,根據硬化斑塊範圍大小,仔細剝除,上鼓室及聽骨周圍是硬化多見區域,應用鉤針和剝離子逐層剝除。砧骨長腳和鐙骨弓常壞死、消失,應酌情進行膺復物聽骨移植,鼓膜鈣化斑可做鼓環處切口,於纖維層外剝離切除,有穿孔時可用筋膜修補。鼓岬及兩窗區封閉的硬化灶,很難剝除乾淨,術後易再發。

參看

  • 鼓膜穿孔
  • 藍鼓膜與膽固醇肉芽腫
  • 大皰性鼓膜炎
  • 粘連性中耳炎
  • 耳朵癥狀

鼓膜瘢痕化2289


<< 鼓膜充血 鼓腸 >>

鼓膜瘢痕化相關圖片

鼓膜瘢痕化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鼓膜瘢痕化
凹陷瘢痕
瘢痕性脫髮
瘢痕性類天皰瘡
瘢痕疙瘩
耳鼓膜破裂
耳鼓膜穿孔
肥厚瘢痕
鼓膜發紅,耳後紅腫
鼓膜充血
鼓膜外傷
鼓膜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