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增生(骨刺)又稱為增生性骨關節炎、骨性關節炎(OA)、退行性關節病等,主要原理是構成關節的軟骨退化,關節邊緣硬骨部分增厚而形成骨質增生。骨質增生患者前期的關節軟骨磨損嚴重,通過X線片顯示為:關節軟骨磨損(間隙變窄),在邊緣伴隨有骨贅形成。到後期,骨端變形,關節面凹凸不平,最終引發骨質增生。骨質增生嚴重者可導致關節變形,當受到異常負重時,引起關節疼痛。

骨質增生多發生於45歲以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 重體力勞動者及運動員易患此病,最常見於膝、髖、腰椎、頸椎、肘等關節。

骨質磨損有骨贅增生的原因

骨質增生症屬中醫的"痹證"範疇,亦稱"骨痹"。中醫認為本病與外傷、勞損、瘀血阻絡、感受風寒濕邪、痰濕內阻、肝腎虧虛 等有關。

1. 病理學:不規則的軟骨損害,在負重區域的軟骨下骨硬化、囊腫,邊緣骨贅增生,干骺端血流增加及不同程度的滑膜炎。

2. 組織學:早期軟骨表面碎裂、軟骨細胞增生、軟骨面縱向裂開、結晶沉積,同時存在著軟骨修復、骨贅增生;晚期出現軟骨的徹底破壞,表現為軟骨硬化、軟骨消失及軟骨下局灶性骨壞死。

3. 生物力學:關節軟骨的可伸張性、抗壓力、抗剪切力及軟骨通透性降低。軟骨水分增加,過度腫脹,軟骨下骨硬化。

4. 生化改變:蛋白聚糖的含量(濃度)下降,其分子大小和聚集度改變,膠原纖維的大小、排列以及基質大分子的合成和降解均出現異常改變。

骨質增生症屬中醫的"痹證"範疇,亦稱"骨痹"。中醫認為本病與外傷、勞損、瘀血阻絡、感受風寒濕邪、痰濕內阻、肝腎虧虛等有關。

5.營養學:骨質增生的根本原因是缺鈣。是應力反應的結果。

骨質磨損有骨贅增生的診斷

一、頸椎骨質增生:

病因:年齡因素、慢性勞損、外傷、咽喉部炎症、發育性椎管狹窄、頸椎的先天性畸形、代謝因素、精神因素等均能引起頸椎骨質增生。

ADVERTISEMENT

臨床表現:頸項部有強硬的感覺、活動受限、頸部活動有彈響聲,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可因頸部活動而加重。不同的病變累及不同部位,就出現不同的癥狀,晚期可導致癱瘓。 頸椎骨質增生嚴重者還會引起頸椎病性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胃炎、心絞痛、吞咽困難等。

二、 腰椎骨質增生:

▲臨床表現:

好發部位,以腰三、腰四最為常見。臨床上常出現腰椎及腰部軟組織酸痛、脹痛、僵硬與疲乏感,甚至彎腰受限。如鄰近的神經根受壓,可引起相應的癥狀,出現局部疼痛、發僵、後根神經痛、麻木等。如壓迫坐骨神經可引起坐骨神經炎,出現患肢劇烈麻痛、灼痛、抽痛、串痛、向整個下肢放射。

▲病變發展及分類:

(一)從時間上分,腰骨質增生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隱蔽階段,實際已經出現了增生部位,增生的厚度或長度僅在1~2毫米左右。此時對人的活動尚不構成影響,且無自我感覺,或稍有感覺也不體現為明顯的癥狀。所以,在隱蔽期一般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一階段大約持續1~2年的時間。

第二階段為明顯階段,骨質增生的長度超過5毫米以上,對人體活動有明顯的影響。左邊椎間盤增生時,人體向左傾斜和彎曲,左邊的肢體即引發酸、痛、麻感。反之亦如此。有的人處於正常體位時也會產生一些癥狀,這說明某處神經長期受壓迫。此階段如果沒有得到根本的治療,則可能長期痛苦,以至影響正常的生活活動。這一階段可延續多年,以至一直進入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為癱瘓或運動障礙階段。一般骨質增生部位多、增生長度超過10毫米以上,多年得不到很好的治療,導致癱瘓或行走困難。這種情況在臨床上比較少見。

(二)從形態上分,腰椎骨質增生可分為四種。

1、 膨出狀:臨床上最普遍,即在骨質外層增厚,使表面層膨出。稱之為椎間盤膨出,也叫突出或肥大。

2、 角狀增生:在椎間盤的上角邊處形如牛角盤的突出,且向上挑,邊沿有尖狀突出,最易產生嚴重的癥狀。一般發生在頸、腰椎間盤上。

3、 柱狀增生:發生在活動角度較大的小關節部位,如指關節、膝關節等處。局部癥狀比較明顯但影響不大,痛苦也較少。但有個別人在腰椎處也長出長達20毫米的柱條骨體,影響十分嚴重。

4、 粒狀贅生體:發生在經常活動的大拇指與掌的活動關節處,在關節縫外贅生一粒球狀骨體,粒徑可達4~6毫米左右。影響其手指正常工作,甚至無力。在膝關節處也可以出現此現象。

三、膝關節骨質增生:

▲發病原因:

3.1 外傷因素 由於損傷、膝關節畸形或炎症等因素造成膝關節負重力線的改變,使膝關節面有效負重面積減少,關節面受力不均勻,衝擊力集中部位易發生關節軟骨的損傷,並造成骨小梁微小骨折(亞骨折),出現骨質塌陷,隨後則出現軟骨下骨硬化現象。同時,由於膝關節骨質增生患者的關節軟骨基質和關節滑液成分發生改變,失去了軟骨的彈性和周圍滑液的潤滑作用,故使軟骨易受磨損。而膝關節周圍骨贅增生是關節損傷的一種修復現象,機體為增加關節負重面積,降低承受壓力而出現代償性骨贅增生。

3.2 自身免疫反應 膝關節軟骨受到機械性等因素破壞後,關節軟骨細胞、粘多糖及膠原蛋白的"隱蔽抗原"暴露,引起自身免疫反應,造成軟骨繼發性損傷。膝關節骨質增生患者常出現關節腫脹、反覆關節滑膜炎,滑液中常見單核細胞、免疫球蛋白和補體的增加,滑膜中充血明顯和單核細胞浸潤,這些均提示膝關節骨質增生可能與自身免疫反應有關。

▲病理變化:

膝關節骨質增生病變包括軟骨的退行性變,軟骨軟化、糜爛,骨端暴露,滑膜、關節囊和肌肉的變化。

1. 關節軟骨:正常的膝關節軟骨為光滑的藍白色,邊緣規則、整齊。膝關節骨質增生早期關節軟骨發生軟化、失去彈性和光澤,顏色淺黃,活動時發生磨損,軟骨發生碎裂、剝脫,致使軟骨下骨外露,磨損小的外周軟骨面出現增殖和肥厚,通過軟骨內化骨而形成骨贅。

2. 軟骨下骨:磨損較大的中央部分軟骨下骨發生象牙質變,骨質密度增加而硬化,外圍承受應力較小,軟骨下骨發生萎縮,出現囊腔樣病變。

3. 滑膜:滑膜表現為增殖、水腫,使膝關節內積液,含有較多的粘蛋白,比較粘稠。

4.關節囊和肌肉:關節囊發生纖維變性和增厚,關節周圍的肌肉產生保護性痙攣,使膝關節活動受限。

▲臨床表現:

初期,起病緩慢者膝關節疼痛不嚴重,有可持續性隱痛,氣溫降低時疼痛加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晨起後開始活動,長時間行走,劇烈運動或久坐起立開始走時膝關節疼痛僵硬,稍活動後好轉,上、下樓困難,下樓時膝關節發軟,易摔倒。蹲起時疼痛,僵硬,嚴重時,關節酸痛脹痛,跛行走,合并風濕病者關節紅腫,畸形,功能受限,伸屈活動有彈響聲,部分患者可見關節積液,局部有明顯腫脹、壓縮現象。

4.指端退行性變:

多發生於端指間關節,關節背側出現結節,局部關節有輕度屈曲畸形,關節酸脹疼痛,活動受限,有摩擦音和關節腫脹,常誤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5.跟骨骨刺:

多見於老年人,走路時腳底疼痛,早晨重,下午輕,起床下地第一步痛不可忍,時輕時重。

頸椎病的癥狀有哪些

1. 頸型:

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特徵是頸部僵硬、不舒服、疼痛,以及活動不靈活,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2.神經根型:

病人的手掌或手臂麻木、疼痛、握力減弱,有時連拿杯都覺得沒有力,病情嚴重時,整夜疼痛難於入睡。

3. 椎動脈型:

病人的徵狀是偏頭痛、頭暈,或者胸悶、

胸痛。每次眩暈發作都和頸項轉動有關。

4.交感神經型:

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癥狀。

頸椎骨質增生癥狀:

頸椎骨質增生症,輕則可見頸項不適,酸楚疼痛;重則可合并脊髓、椎動脈、神經根等受累而成為各種類型的頸椎病,出現相應的以下臨床表現:

(1)神經根型癥狀:頸後與肩背部疼痛,有針刺樣或觸電樣的麻木感;頸部活動受限,握力減弱,手指活動不靈,精細動作困難等。手握不住東西。

(2)脊髓型癥狀;此型最易導致癱瘓,多表現為步態不穩,行走笨重,感覺腳底好似踩在棉花上,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手無力,或持物易失落等。

(3)交感神經型癥狀:視力模糊,眼瞼無力,眼窩腫痛,流淚;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前區痛和血壓高,肢體發涼,體溫下降。遇冷肢體有針刺感,繼而出現紅腫或疼痛加重;頭、面、頸部也可發麻或疼,耳鳴、耳聾、舌麻木等。

(4)椎動脈型癥狀:頭痛、頭暈、腦缺血;頭轉向某一方位時,即感眩暈、噁心、嘔吐、耳鳴、耳聾、視物不清等;突然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無力或突然摔倒等。

對於那些因骨質增生引起椎管狹窄的頸椎病患者,由於椎管變窄,造成管內脊髓神經和腦動脈長期受壓,致使神經傳導和血流受阻,引起大腦長期供血不足、營養不良、逐漸萎縮、壞死、產生老年性痴呆,最終成為「植物人」。

骨質磨損有骨贅增生的鑒別診斷

骨質磨損有骨贅增生的鑒別診斷:

(1)本病患者多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伴有腰部僵硬疼痛或出現下肢麻木等癥狀,查體可見部分病人腰椎生理曲度異常;腰椎兩側肌肉有壓痛。

(2)腰椎X線片的改變(正位、側位、左右斜位),如病人可有腰椎曲度異常、腰椎側彎、腰椎椎體間隙變窄、腰椎椎體及小關節突增生、腰椎滑脫、椎間孔狹窄等改變。

(3)腰椎骨質增生症所產生的各種癥狀應與多種腰椎疾病鑒別,如腰椎間盤突出症、椎體發肓畸形、椎體腫瘤、腰椎結核等病。

一、頸椎骨質增生:

病因:年齡因素、慢性勞損、外傷、咽喉部炎症、發育性椎管狹窄、頸椎的先天性畸形、代謝因素、精神因素等均能引起頸椎骨質增生。

臨床表現:頸項部有強硬的感覺、活動受限、頸部活動有彈響聲,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可因頸部活動而加重。不同的病變累及不同部位,就出現不同的癥狀,晚期可導致癱瘓。 頸椎骨質增生嚴重者還會引起頸椎病性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胃炎、心絞痛、吞咽困難等。

二、 腰椎骨質增生:

▲臨床表現:

好發部位,以腰三、腰四最為常見。臨床上常出現腰椎及腰部軟組織酸痛、脹痛、僵硬與疲乏感,甚至彎腰受限。如鄰近的神經根受壓,可引起相應的癥狀,出現局部疼痛、發僵、後根神經痛、麻木等。如壓迫坐骨神經可引起坐骨神經炎,出現患肢劇烈麻痛、灼痛、抽痛、串痛、向整個下肢放射。

▲病變發展及分類:

(一)從時間上分,腰骨質增生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隱蔽階段,實際已經出現了增生部位,增生的厚度或長度僅在1~2毫米左右。此時對人的活動尚不構成影響,且無自我感覺,或稍有感覺也不體現為明顯的癥狀。所以,在隱蔽期一般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一階段大約持續1~2年的時間。

第二階段為明顯階段,骨質增生的長度超過5毫米以上,對人體活動有明顯的影響。左邊椎間盤增生時,人體向左傾斜和彎曲,左邊的肢體即引發酸、痛、麻感。反之亦如此。有的人處於正常體位時也會產生一些癥狀,這說明某處神經長期受壓迫。此階段如果沒有得到根本的治療,則可能長期痛苦,以至影響正常的生活活動。這一階段可延續多年,以至一直進入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為癱瘓或運動障礙階段。一般骨質增生部位多、增生長度超過10毫米以上,多年得不到很好的治療,導致癱瘓或行走困難。這種情況在臨床上比較少見。

(二)從形態上分,腰椎骨質增生可分為四種。

1、 膨出狀:臨床上最普遍,即在骨質外層增厚,使表面層膨出。稱之為椎間盤膨出,也叫突出或肥大。

2、 角狀增生:在椎間盤的上角邊處形如牛角盤的突出,且向上挑,邊沿有尖狀突出,最易產生嚴重的癥狀。一般發生在頸、腰椎間盤上。

3、 柱狀增生:發生在活動角度較大的小關節部位,如指關節、膝關節等處。局部癥狀比較明顯但影響不大,痛苦也較少。但有個別人在腰椎處也長出長達20毫米的柱條骨體,影響十分嚴重。

4、 粒狀贅生體:發生在經常活動的大拇指與掌的活動關節處,在關節縫外贅生一粒球狀骨體,粒徑可達4~6毫米左右。影響其手指正常工作,甚至無力。在膝關節處也可以出現此現象。

三、膝關節骨質增生:

▲發病原因:

3.1 外傷因素 由於損傷、膝關節畸形或炎症等因素造成膝關節負重力線的改變,使膝關節面有效負重面積減少,關節面受力不均勻,衝擊力集中部位易發生關節軟骨的損傷,並造成骨小梁微小骨折(亞骨折),出現骨質塌陷,隨後則出現軟骨下骨硬化現象。同時,由於膝關節骨質增生患者的關節軟骨基質和關節滑液成分發生改變,失去了軟骨的彈性和周圍滑液的潤滑作用,故使軟骨易受磨損。而膝關節周圍骨贅增生是關節損傷的一種修復現象,機體為增加關節負重面積,降低承受壓力而出現代償性骨贅增生。

3.2 自身免疫反應 膝關節軟骨受到機械性等因素破壞後,關節軟骨細胞、粘多糖及膠原蛋白的"隱蔽抗原"暴露,引起自身免疫反應,造成軟骨繼發性損傷。膝關節骨質增生患者常出現關節腫脹、反覆關節滑膜炎,滑液中常見單核細胞、免疫球蛋白和補體的增加,滑膜中充血明顯和單核細胞浸潤,這些均提示膝關節骨質增生可能與自身免疫反應有關。

▲病理變化:

膝關節骨質增生病變包括軟骨的退行性變,軟骨軟化、糜爛,骨端暴露,滑膜、關節囊和肌肉的變化。

1. 關節軟骨:正常的膝關節軟骨為光滑的藍白色,邊緣規則、整齊。膝關節骨質增生早期關節軟骨發生軟化、失去彈性和光澤,顏色淺黃,活動時發生磨損,軟骨發生碎裂、剝脫,致使軟骨下骨外露,磨損小的外周軟骨面出現增殖和肥厚,通過軟骨內化骨而形成骨贅。

2. 軟骨下骨:磨損較大的中央部分軟骨下骨發生象牙質變,骨質密度增加而硬化,外圍承受應力較小,軟骨下骨發生萎縮,出現囊腔樣病變。

3. 滑膜:滑膜表現為增殖、水腫,使膝關節內積液,含有較多的粘蛋白,比較粘稠。

4.關節囊和肌肉:關節囊發生纖維變性和增厚,關節周圍的肌肉產生保護性痙攣,使膝關節活動受限。

▲臨床表現:

初期,起病緩慢者膝關節疼痛不嚴重,有可持續性隱痛,氣溫降低時疼痛加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晨起後開始活動,長時間行走,劇烈運動或久坐起立開始走時膝關節疼痛僵硬,稍活動後好轉,上、下樓困難,下樓時膝關節發軟,易摔倒。蹲起時疼痛,僵硬,嚴重時,關節酸痛脹痛,跛行走,合并風濕病者關節紅腫,畸形,功能受限,伸屈活動有彈響聲,部分患者可見關節積液,局部有明顯腫脹、壓縮現象。

4.指端退行性變:

多發生於端指間關節,關節背側出現結節,局部關節有輕度屈曲畸形,關節酸脹疼痛,活動受限,有摩擦音和關節腫脹,常誤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5.跟骨骨刺:

多見於老年人,走路時腳底疼痛,早晨重,下午輕,起床下地第一步痛不可忍,時輕時重。

頸椎病的癥狀有哪些

1. 頸型:

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特徵是頸部僵硬、不舒服、疼痛,以及活動不靈活,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2.神經根型:

病人的手掌或手臂麻木、疼痛、握力減弱,有時連拿杯都覺得沒有力,病情嚴重時,整夜疼痛難於入睡。

3. 椎動脈型:

病人的徵狀是偏頭痛、頭暈,或者胸悶、

胸痛。每次眩暈發作都和頸項轉動有關。

4.交感神經型:

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癥狀。

頸椎骨質增生癥狀:

頸椎骨質增生症,輕則可見頸項不適,酸楚疼痛;重則可合并脊髓、椎動脈、神經根等受累而成為各種類型的頸椎病,出現相應的以下臨床表現:

(1)神經根型癥狀:頸後與肩背部疼痛,有針刺樣或觸電樣的麻木感;頸部活動受限,握力減弱,手指活動不靈,精細動作困難等。手握不住東西。

(2)脊髓型癥狀;此型最易導致癱瘓,多表現為步態不穩,行走笨重,感覺腳底好似踩在棉花上,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手無力,或持物易失落等。

(3)交感神經型癥狀:視力模糊,眼瞼無力,眼窩腫痛,流淚;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前區痛和血壓高,肢體發涼,體溫下降。遇冷肢體有針刺感,繼而出現紅腫或疼痛加重;頭、面、頸部也可發麻或疼,耳鳴、耳聾、舌麻木等。

(4)椎動脈型癥狀:頭痛、頭暈、腦缺血;頭轉向某一方位時,即感眩暈、噁心、嘔吐、耳鳴、耳聾、視物不清等;突然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無力或突然摔倒等。

對於那些因骨質增生引起椎管狹窄的頸椎病患者,由於椎管變窄,造成管內脊髓神經和腦動脈長期受壓,致使神經傳導和血流受阻,引起大腦長期供血不足、營養不良、逐漸萎縮、壞死、產生老年性痴呆,最終成為「植物人」。

骨質磨損有骨贅增生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避免長期劇烈運動,長期過渡劇烈的運動是誘發骨質增生的基本原因之一。長期劇烈的運動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過渡受力不均,從而導致骨質增生。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避免長期劇烈的運動,並不是不需要運動,恰恰相反,適當的體育鍛煉是預防骨質增生的好方法之一。因為關節軟骨的營養來自關節液,而關節液只有靠「擠壓」才能夠進入軟骨,促使骨骼的新陳代謝。適當的運動,特別是關節的運動,可增加關節腔內的壓力,有利於關節液間軟骨的滲透,減輕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從而減輕或預防骨質增生,尤其是關節軟骨的增生和退行性該改變。

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癒方法,只能是多補充鈣質。

骨質增生的預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避免長期劇烈運動。長期、過度、劇烈的運動或活動是誘發骨質增生的基本原因之一。尤其對於持重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過度的運動使關節面受力加大,磨損加劇。長期劇烈運動還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過度地受力及牽拉,造成局部軟組織的損傷和骨髂上受力不均,從而導致骨質增生。

(2)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避免長期劇烈的運動,並不是不活動,恰恰相反,適當的體育鍛煉是預防骨質增生的好方法之一。因為關節軟骨的營養來自於關節液,而關節液只有靠「擠壓』才能夠進入軟骨,促使軟骨的新陳代謝。適當的運動,特別是關節的運動,可增加關節腔內的壓力,有利於關節液向軟骨的滲透,減輕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從而減輕或預防骨質增生,尤其是關節軟骨的增生和退行性改變。

(3)及時治療關節的損傷。關節損傷包括軟組織損傷和骨損傷。關節的骨質增生經常與關節內骨折有直接關係。由於骨折複位不完全,造成關節軟骨面不平整,從而產生創傷性關節炎。對於關節內骨折的患者,如果能夠及時治療,作到解剖複位,完全可以避免創傷性關節炎和關節骨質增生的發生。

(4)減輕體重。體重過重是誘發脊柱和關節骨質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過重的體重會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使關節軟骨面上的壓力不均勻,造成骨質增生。因此對於體重超標的人,適當的減輕體重可以預防脊柱和關節的骨質增生。

參看

  • 老年人骨關節炎
  • 松毛蟲性骨關節炎
  • 骨質增生
  • 骨關節炎
  • 全身癥狀

骨質磨損有骨贅增生2295


<< 骨質破壞 骨蒸潮熱 >>

骨質磨損有骨贅增生相關圖片

骨質磨損有骨贅增生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骨質磨損有骨贅增生
骨贅大量增生
骨質增生
脊椎骨質增生
嬰兒性骨皮質增生症
嬰兒骨皮質增生症
廣泛性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
骨質破壞
骨質軟化症與佝僂病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頜骨呈「扇形」骨質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