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壓痛是指在骨頭部位由淺入深地按壓腹部時出現的疼痛感。

骨壓痛的原因

多由腰椎間盤突出、缺鈣、風濕、類風濕、白血病等疾病引起。

骨壓痛的診斷

在骨頭部位由淺入深地按壓腹部時出現的疼痛感。

骨壓痛的鑒別診斷

1、腰扭傷和腰肌勞損導致的腰背痛。骨質疏鬆患者不僅僅存在肌肉痛,更重要的是胸、腰椎骨折引起的疼痛,這種疼痛一般局限在棘突,局部棘突有壓痛和叩擊痛。腰肌勞損主要壓痛部位在髂後上棘的內側及第4、5腰椎旁,常伴肌肉痙攣及放射牲腿痛,但無坐骨神經痛的體征,痛點注射普魯卡因後,腿痛自然消失,證實腿痛為反射性引起,而非神經根受壓所致。

2、惡性腫瘤脊椎轉移和結核性脊椎炎所致局部骨質破壞所引起的疼痛。骨質疏鬆患者骨折所致疼痛在強制固定脊柱或持續固定2周至3周後可逐漸減輕。惡性腫瘤脊椎轉移和結核性脊椎炎應有全身癥狀,強制固定後疼痛不消失,結核性脊椎炎最常侵犯第10胸椎至第1腰椎,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癥狀,如盜汗、消瘦、微熱等,疼痛局限於病變部位的脊椎,呈隱痛、鈍痛或酸痛性質,痛點在棘突、棘突旁或棘突間,X線攝片椎體邊緣模糊,鄰近椎體空洞形成,椎間隙變窄,兩個椎體相互融合,脊椎旁有冷性膿腫陰影。脊椎腫瘤多數是轉移癌,首先表現為頑固性背痛和放射性神經根痛,疼痛劇烈且為持續性,休息、藥物、理療不能緩解,X線攝片多可明確診斷。

3、骨質疏鬆引起的骨痛。一般來說,骨質疏鬆是一種隱匿性、進行性病變,多數無癥狀。若有癥狀,多表現為骨痛,其疼痛多由骨折或微細骨折而引起。由於骨轉換過快,骨吸收增加,在骨吸收過程中,骨小梁變細、變稀,以至斷裂、消失,形成微細骨折,若骨膜下皮質骨受破壞,可引起全身骨痛,多以腰背痛最為多見,可同時伴有關節酸痛、四肢酸麻、兩膝酸軟無力等癥狀。較輕的疼痛在稍活動後可緩解,嚴重時疼痛持續較久,在久坐、久立開始活動時疼痛加劇。在慢性腰背痛基礎上突然疼痛劇烈或活動時加劇,常提示發生脊椎壓縮性骨折。據有關資料統計,骨質疏鬆性骨痛患者中多數為局限性腰背疼痛(佔67%),另外約9%伴四肢放射痛,10%腰背痛伴帶狀痛,14%不僅腰背痛,而且伴有四肢麻木和無力感。

在骨頭部位由淺入深地按壓腹部時出現的疼痛感。

骨壓痛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激素可引發血液高凝狀態,可能誘發靜脈血栓,損壞血液循環和供應,進而發展為骨壞死;長期大量飲酒同樣可因肝臟損害,導致肝臟內脂肪代謝紊亂,產生脂肪栓子,造成骨頭壞死。因此,凡大量使用激素的患者以及酗酒者,都應該關注骨頭的變化,一旦發現髖部、雙腿有持續的疼痛感,一定要儘早就醫。

多食用鈣質含量高的食物如:牛奶、酸奶、乳酪、泥鰍、河蚌、螺、蝦米、小蝦皮、海帶、酥炸魚、牡蠣、花生、 芝麻醬、豆腐、松籽、甘藍菜、花椰菜、白菜、油菜等。 多做體育運動,加強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減少鈣質丟失,推遲骨骼老化,同時有利於人體對飲食中鈣的吸收。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腰腿受涼,防止過度勞累。站或坐姿勢要正確。脊柱不正,會造成椎間盤受力不均勻,是造成椎間盤突出的隱伏根源。正確的姿勢應該「站如松,坐如鐘」,胸部挺起,腰部平直。同一姿勢不應保持太久,適當進行原地活動或腰背部活動,可以解除腰背肌肉疲勞。

參看

  • 風濕性關節炎
  • 白血病
  • 腰椎間盤突出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全身癥狀

骨壓痛2300


<< 骨癢 骨無菌性壞死 >>

骨壓痛相關圖片

骨壓痛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骨壓痛
脛骨壓痛
尾骨壓痛及異常活動
胸骨壓痛
鉤骨附近的壓痛
舌骨區有腫脹壓痛
胸骨下端壓痛
坐骨大小孔區出現壓痛
髕周指壓痛
髕骨疼痛
鼻竇壓痛
恥骨上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