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攻擊行為是指同種個體之間所發生的攻擊或戰鬥。在動物界中,同種動物個體之間常常由於爭奪食物、配偶,搶佔巢區、領域而發生相互攻擊或戰鬥。

巢區是指動物在正常生命活動中所利用的地方,如覓食、活動、休息、築巢、育幼等活動的區域,這個區域的範圍較大。

絕大多數鳥類從遙遠的南方返回繁殖地後,就積極地尋求異性來繁殖後代。雄鳥飛臨巢區,便立刻佔據一塊安全、舒適、食物充足的領域來「割地稱雄」,絕不許其他鳥類,尤其是同種的雄鳥再進入這塊地盤。於是它站在大樹尖上高聲歌唱,並且衝天而起,在自己地盤上空兜著圈子飛一陣,再落到領域內。這是告誡其他鳥類「這塊地盤是我的」。這樣的炫耀式飛行還有招引雌鳥的特殊意義。

鳥類在繁殖期間這種搶佔地盤的現象稱為「占區」,它所佔的地盤稱為「領域」。這個領域是在巢區內有一定範圍的作為該動物特別加以保護和防範的區域,絕不允許其他個體(主要是同性個體)侵入,時常要用威嚇或戰鬥來捍衛小區。

獸類同樣要建立領域。例如,馬來西亞叢林中的黑長臂猿是個頭兒高,雙肩發達的猿類,它過著「一夫一妻」制的生活,要養活一家老小並不容易。每天早上,它要靠喉風箱發出巨大的聲音來啼叫,以表示周圍4 500 m以內的地域是自己的領地;非洲雄獅常常在夜間重新設立疆界,因為它的氣味界樁持續不了多長時間,為防止入侵者,獅子有時還要吼叫幾聲,這在很遠的地方都可以聽到,以這響亮的吼聲來加強氣味界樁的作用;紅羚羊因為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所以有固定的領地,它是用鳴叫警告對方不要來侵犯;鬣狗用氣味來標定領地的界限,不管是年青的還是年老的,只要是冒險越過這條看不見的邊界,就會遭到反擊。

攻擊行為有的是肉體的進攻,有的是非肉體的(如裝腔作勢、恐嚇、驅逐等動作)。

提起獸類,人們會很自然地把它們和凶殘一詞聯繫起來。你可知道當同種獸類生活在一起時,即使在爭鬥中,除了凶殘的一面外,還有著共同信守的「君子協定」──這是一種姿勢語言。在激烈的爭鬥中,弱者只要趕快跑開或趴在地上向強者求饒,強者就會饒它一命。

獸類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為了生存下去,進行著激烈的爭鬥。一般表現為不同種類的弱肉強食,就是在同種類內也有領地之爭、食物之爭、繁殖季節爭雌的搏鬥等。但長期以來形成的適應性,使同種類間的這一爭鬥,總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內,不致誘發成有滅絕種族之災的大戰。

非洲獅在戰敗時,會仰面躺下,向對方亮出柔軟而易受攻擊的腹部,勝利者見到這種情景,也就不再與它糾纏。得勝者從來不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去傷害對方,只要對手認輸,它也就不再計較。

非洲獵豹在進行搏鬥時,如果某一方翻身倒地,仰面朝天地輕輕呻吟起來,就表示自己已經投降,對方也就停止攻擊。

狼在搏鬥中,誰戰敗了,就會側著身子躺在地上,把自己的致命部位──咽喉部暴露在對手面前,這就意味著向對方表示屈服。

ADVERTISEMENT

生活在北美洲的臭鼬,是用刺耳的尖叫聲表示向強者屈服的。

從以上幾個例證可以看出,在獸類內部,一般不會出現置對手於死地而後快的現象,戰敗者總是採取某種屈從的姿勢或特殊的叫聲來表示,最後一走了之。另外,獸類還有著一條天然的規矩,即母體對子代有著不言而喻的威力,所有的子代都不得和自己的雙親進行搏鬥,它們對雙親是唯命是從的。如果氣候惡劣、食物缺乏,幼獸即使餓死,也不能從雙親嘴裡搶食,這就是非洲獅幼崽在旱災時節,大量夭折的一個原因。

由於獸類中存在著這種「君子協定」和天然的規矩,才使得各種獸類在複雜的環境中,能繼續繁衍生息下去,成為生物圈中的成員。

攻擊行為2384


<< 宮底及恥骨聯合上方空虛 功能性震顫 >>

攻擊行為相關圖片

攻擊行為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攻擊行為
暴力衝動行為
產後極端行為
兒童退縮行為
兒童行為孤僻
機械地重複周圍人的言語或行為
皮膚行為症
強迫性性行為
日常生活能力減退和行為異常
色情行為
貪食行為
猥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