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較多,常由高處墜下或擠壓致傷。經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頭、胸、腹傷,初診時切勿遺誤。跟骨為松質骨,血循供應比較豐富,骨不連者甚少見。但如骨折線進入關節面或複位不良,後遺創傷性關節炎及跟骨負重時疼痛者很常見。  

診斷

足跟可極度腫脹,踝後溝變淺,整個後足部腫脹壓痛,易被誤診為扭傷。 X 線檢查,除攝側位片外,應拍跟骨軸位像,以確定骨折類型及嚴重程度。此外,跟骨屬海綿質骨,壓縮後常無清晰的骨折線,有時不易分辨,常須依據骨的外形改變,結節 - 關節角的測量,來分析骨折的嚴重程度。  

病因學

跟骨骨折為跗骨骨折中最常見者,約佔全部跗骨骨折的 60% 。多由高處跌下,足部著地,足跟遭受垂直撞擊所致。

(1)跟骨結節縱行骨折 多為高處跌下時,足跟外翻位結節底部著地,結節的內側隆起部受剪切外力所致。很少移位,一般不需處理。

(2)跟骨結節水平(鳥嘴形)骨折 為跟腱撕脫骨折的一種。如撕脫骨塊小,不致影響跟腱功能。如骨折片超過結節的 1/3 ,且有旋轉及嚴重傾斜,或向上牽拉嚴重者,可手術複位,螺絲釘固定。

(3)跟骨載距突骨折 為足內翻位時,載距突受到距骨內下方衝擊而引起,極少見。一般移位不多,如有移位可用拇指將其推歸原位,用短腿石膏固定 4~6 周。

(4)跟骨前端骨折 較少見。損傷機製為前足強烈內收加上跖屈。應拍 X 線斜位片,以排除跟骨前上突撕裂骨折,短腿石膏固定 4~6 周即可。

(5)接近跟距關節的骨折 為跟骨體的骨折,損傷機制亦為高處跌下跟骨著地,或足跟受到從下面向上的反衝擊力量而引起。骨折線為斜行。 X 線片正面看,骨折線由內後斜向前外,但不通過跟距關節面。因跟骨為骨松質,因此軸線位觀,跟骨體兩側增寬;側位像,跟骨體後一半連同跟骨結節向後上移位,使跟骨腹部向足心凸出成搖椅狀。  

併發症

創傷性關節炎  

影像學表現

(1)跟骨前突骨折。

(2)跟骨結節的垂直骨折。

ADVERTISEMENT

(3)載距突骨折。

(4)跟骨壓縮性骨折。

(5)跟骨粉碎性骨折。  

治療措施

上述骨折可在腰麻下整復,用雙手掌魚際部扣擠跟骨兩側,糾正跟骨體向兩側的增寬,同時在跖屈位,用力向下牽拉跟骨結節,以恢復結節關節角。複位後可用小腿石膏固定 4~6 周。

對波及距下關節的跟骨壓縮粉碎性骨折,治療意見分歧,歸納可有四種方法。

(1)保守療法 又稱不作整復的運動治療。用彈力繃帶包紮傷足,抬高患肢。鼓勵早期開始患肢功能運動及架拐負重。不少人認為這種方法較固定療法功能恢復快,效果好。一般病人在半年內可恢復正常活動,約有 3/4 的病人可恢復正常工作,不波及跟距關節的跟骨壓縮骨折,尤為適用。

(2)骨牽引治療 跟骨結節持續牽引下,按早期活動原則進行治療,可減少病廢。

(3)開放複位 適用於青年人,距骨下面外側塌陷骨折。可先矯正距骨結節角,及跟骨體的寬度,再手術矯正關節面。做跟骨外側切口,將塌陷的關節面撬起,至正常位置後,用骨松質充填空腔保持複位。術後用管型石膏固定 8 周。有人認為術時行內固定,不做石膏外固定,療效更滿意。

(4)早期關節固定術 累及關節的粉碎性骨折,必將引起不可恢復的損害,如於傷後 2~3 周內手術,行三關節或跟距關節固定術,療效較晚期手術好。

上述方法為一般原則,但波及跟距關節的跟骨骨折,極不規則,無法進行正確分類。治療方法不易統一,康復期長,對晚期效果難以做出正確評價,而且無法對每種類型骨折確定一種特殊有效的治療方法。

參考

  • 《骨科學》-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2711


<< 更年期角化症 跟骨骨骺骨軟骨病 >>

跟骨骨折相關圖片

跟骨骨折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跟骨骨折
髕骨骨折
鼻骨骨折
尺橈骨骨幹雙骨折
多根肋骨骨折
骶骨骨折
股骨骨折
肱骨骨折
跟骨骨骺骨軟骨病
跟骨骨刺綜合征
頜骨骨折
腳後跟長骨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