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痹,病證名。多由邪熱內結,氣血瘀滯痹阻所致,主要症見咽喉腫痛,吞咽阻塞不利。《素問.陰陽別論》:「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靈樞.本臟篇》:「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

疾病名稱

喉痹  

概述

是指以因外邪侵襲,壅遏肺系,邪滯於咽,或臟腑虛損,咽喉失養,或虛火上灼所致的以咽部紅腫疼痛,或乾燥、異物感、咽癢不適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咽部疾病。或可伴有發熱、頭痛、咳嗽等癥狀。西醫學的急、慢性咽炎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在咽部的表現可參考本篇進行辨證施治。

喉痹一詞,最早見於帛書《五十二病方》,之後《內經》認為喉痹的病因病機陰陽氣血鬱結,瘀滯痹阻所致。《素問?陰陽別論》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痹者,閉塞不通之意。《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四》:「喉痹,痹者,閉也,必腫甚,咽喉閉塞。」歷代文獻根據喉痹發病的緩急、病因病機及咽部色澤形態之不同,記載有「風熱喉痹」、「風寒喉痹」、「陰虛喉痹」、「陽虛喉痹」、「簾珠喉痹」、「紫色喉痹」、「淡紅喉痹」、「白色喉痹」等不同的病名。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病,各年齡均可發生,急性發作者多為實證。若病久不愈,反覆發作者多為正氣耗傷之虛證。  

病因病機

喉痹的發生,常因氣候急劇變化,起居不慎,風邪侵襲,肺衛失固;或外邪不解,壅盛傳里,肺胃鬱熱;或溫熱病後,或久病勞傷,臟腑虛損,咽喉失養,或虛火上爍咽部所致。

1.外邪侵襲 ,邪聚咽喉  氣候驟變,起居不慎,衛表不固,風邪挾熱邪或挾寒邪外襲,壅遏肺系,肺氣閉郁,失其宣暢之機,邪熱不得宣洩,上聚咽喉,發為喉痹。《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五》謂:「若風邪熱氣,搏於脾肺,則經絡痞塞不通利,邪熱攻沖,晌覺壅滯,故今咽喉疼痛也。」風寒之邪外襲,外束肌表,衛陽被遏,不得宣洩,壅結咽喉,亦可發為喉痹。

2.邪毒傳里,上攻咽喉  外邪未解失治或誤治,余邪未清,熱盛傳里;或過食辛熱煎炒、醇酒厚味,肺胃熱盛,邪熱搏結,上攻咽喉發為喉痹。《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喉痹者,喉里腫塞痹痛,水漿不得入也……風毒客於喉間,氣結蘊積而生熱,致喉腫塞而痹痛。」

3.臟腑陰虛,咽失濡養  素體虛弱,或房勞不節,久咳久病傷陰,或過用溫燥劫陰之品,致肺腎陰虛,陰液不能上承濡養咽喉,陰虛水不制火,虛火上炎,熏灼咽喉,發為喉痹。《景岳全書?卷二十八》謂:「陰虛喉痹但察其過於酒色,或素稟陰氣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腎陰虧損,水不制火而然。」

4.脾胃虛弱,咽失溫養  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虛弱,或年老體衰,或病後初愈,或飲食不節,思慮過度,勞倦內傷,或久病傷脾,或過用寒涼,或吐瀉太過,致脾胃虛弱,水谷精微生化不足,咽喉失於溫養,發為喉痹。如《醫學心悟?卷六》說:「喉間腫痛,名曰喉痹,古人同用甘桔湯主之。然有虛火實火之分,緊喉慢喉之別,不可不審。虛火者色淡,微腫,溺清,便利,脈虛細,飲食減少。此因神思過度,脾氣不能中護,虛火易至上炎,乃內傷之火……」

5.脾腎陽虛,咽失溫煦  因苦寒涼攻伐太過,或房勞過度,或操勞過甚,或久瀉久痢失治,至脾腎陽虛,陽虛則陰寒內生而凝滯,咽喉失於溫煦,發為喉痹。

ADVERTISEMENT

6.痰瘀互結,痹塞咽喉  情志不遂,氣機郁滯不暢,氣滯痰凝,《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四》說:「七情氣鬱,結成痰涎,隨氣積聚。」加之喉痹病久未愈,反覆發作,余邪滯留,久則經脈瘀滯,痰凝血瘀,互結於咽喉發為喉痹。  

診斷要點

       1.病史 多有外感病史,或咽痛反覆發作史。

2.臨床癥狀 咽部疼痛或微痛,咽干、咽癢、灼熱感、異物感。

3.局部檢查 咽部黏膜微紅或充血明顯,微腫,懸雍垂色紅、腫脹,或見咽黏膜肥厚增生,喉底紅腫,咽後壁或有顆粒狀隆起,或見膿點,或見咽黏膜乾燥。喉核腫脹不明顯為其特徵。

4.其他 血常規檢測,咽部細菌培養等有助於本病的診斷。  

鑒別診斷

本病須與乳蛾相鑒別。喉痹與乳蛾均有咽喉紅腫疼痛.但喉痹主要病變在咽部,喉核紅腫不明顯,而乳蛾病主要變在喉核。  

辨證論治

辨治思路:本病以「清、瀉、補、消」為治療之大法,即疏風清熱,瀉火解毒,利咽消腫,補益脾腎,祛痰化瘀。  

一、內治法

1.外邪侵襲,邪聚咽喉

臨床表現:咽部乾燥灼熱,微痛,吞咽感覺不利有異物阻塞感,兼有風熱者有發熱,惡寒、頭痛、咳嗽痰黃疼痛,風寒者頭痛無汗,身疼痛,咳嗽痰稀。舌質淡,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或浮緊。

證候分析:風熱邪毒侵犯,傷及咽部,故出現咽部微紅、微腫、微痛,乾燥灼熱感,吞咽不利等症。正邪相爭,發熱惡寒,抗邪外出;肺失肅降,則咳嗽有痰.

治法:疏風散邪,宣肺利咽。

方葯:風熱外襲者,宜疏風清熱,消腫利咽,用疏風清熱湯加減。方中以荊芥、防風疏風解表;金銀花、連翹、黃芩、赤芍清熱解毒;玄參、浙貝母、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牛蒡子、桔梗、甘草散結解毒,清利咽喉。

風寒外襲者,宜疏風散寒,宣肺利咽,可選用九味羌活湯加味。方集羌、防、芎、芷、蒼朮、細辛於一方,諸味芳香溫燥,最善外散肌表風寒濕邪,更配黃芩清泄氣分蘊熱,生地涼泄血分蘊熱以利咽喉。

2.邪毒傳里,上攻咽喉

臨床表現:咽部疼痛較劇,吞咽困難,咽喉梗阻感。兼有高熱,頭痛,口渴喜飲,口氣臭穢,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脈洪數或數有力。

證候分析:外邪未解失治或誤治,余邪未清,熱盛傳里或肺胃熱盛,火熱燔灼咽喉,則咽部疼痛較劇,吞咽困難;火熱內熾,則發熱,口渴喜飲,口氣臭穢,大便燥結,小便短赤。

治法:清瀉肺胃,消腫利咽。

方葯:清咽利隔湯加減。方中荊芥、防風、薄荷疏風散邪;金銀花、連翹、桅子、黃芩、黃連瀉火解毒;桔梗、甘草、牛蒡子、玄參利咽消腫止痛;生大黃、玄明粉通便瀉熱、若咳嗽痰黃,可加射干、瓜蔞仁、夏枯草;高熱者,可加水牛角、大青葉;如有白腐或偽膜,可加蒲公英、馬勃等。

3.臟腑陰虛,咽失濡養

臨床表現:咽干少飲, 灼熱感,隱隱作痛不適,午後較重,或咽部哽哽不利,乾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帶血。兼有手足心熱,午後唇紅顴赤,腰膝酸軟,失眠多夢,耳鳴眼花。舌干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素體虛弱,或房勞傷腎,久咳傷肺,肺腎陰虛,陰液不能上達,咽喉失於濡養,故見咽中不適、微痛、干癢、灼熱感、異物感;肌膜乾燥而萎縮;虛火上炎故見潮熱、盜汗、唇紅顴赤、腰膝酸軟、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細數皆為陰虛火旺之徵。肺腎陰虛而見,失眠多夢,耳鳴眼花。

治法:滋養陰液,降火利咽。

方葯:偏肺陰虛為主者,宜養陰清肺,可選用養陰清肺湯加減。若喉底顆粒增多者,可加桔梗、香附、鬱金、合歡花等以行氣活血、解郁散結。偏腎陰虛為主者,宜滋陰降火,可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若咽部乾燥焮熱虛煩盜汗、骨蒸勞損、虛火亢盛者,可用知柏地黃湯加減。

4.脾胃虛弱,咽失溫養

臨床表現:咽部干灼不適,吭喀微痛,痰黏不利,異物感,脘腹脹悶,納呆便溏,少氣懶言,氣短乏力,四肢倦怠,稍遇寒涼咽痛加重。舌體胖大,舌邊有齒痕,舌苔薄白,脈弱無力。

證候分析:先天稟賦不足,年老體衰,或久病,或過用寒涼,脾胃虛弱,化生不足,津液不能上達於咽,咽部失其濡養,氣血運行不暢,痰濕停聚,則咽喉哽哽不利、咽部乾燥、口乾而不欲飲或喜熱飲;脾胃氣虛,水濕不運,聚而生痰,阻滯咽部,則咽部有痰黏著感、肌膜淡紅或微腫、喉底顆粒較多;氣機失調,脾胃虛弱,故噁心、呃逆反酸;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四肢倦怠、胃納欠佳、腹脹、大便不調、舌質淡紅。舌體胖大,舌邊有齒印、苔薄白、脈弱無力均為脾胃氣虛之徵。

治法:益氣健脾,升清利咽。

方葯:補中益氣湯加減。若咽部脈絡充血,咽肌膜肥厚者,可加丹參、川芎、鬱金以活血行氣;痰黏者可加貝母、香附、枳殼以理氣化痰、散結利咽;咽干較甚、苔干少津者,可加玄參、麥冬、沙參、百合等以利咽生津;易噁心、呃逆者,可加法夏、厚朴、佛手等以和胃降逆;若納差、腹脹便溏、苔膩者,可加砂仁、藿香、茯苓、薏苡仁等以健脾利濕。

5.脾腎陽虛,咽失溫煦

臨床表現:咽部異物感,微干痛不適,痰涎清稀量多,哽哽不利,咽部冷痛而欲熱飲,畏寒肢冷,腰膝冷痛,面色蒼白,夜尿頻多而清長,五更泄瀉。舌質淡嫩,舌體胖,苔白,脈沉細弱。

證候分析:脾腎陽虛,陰寒內生,咽喉失於溫煦,則咽干但不飲,微痛,咽部哽哽不適,痰涎增多、肌膜淡紅;脾陽虛則腹脹納呆、下利清谷;腎陽虛則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耳鳴眼花,腰膝酸軟,夜尿頻多而清長,五更泄瀉,面色蒼白,舌質淡嫩,舌體胖,苔白,脈沉細弱。

治法:補益脾腎,溫陽利咽。

方葯:真武湯合附子理中丸加減。方中人蔘、白朮益氣健脾;乾薑、附子溫補脾腎之陽氣;白朮、茯苓健脾利濕、化痰祛濁,甘草調和諸葯。若腰膝酸軟冷痛者,可加枸杞子、杜仲、牛膝等;若咽部不適、痰涎清稀量多者,可加半夏、陳皮、茯苓等;若腹脹納呆者,可加砂仁、木香等。

6.痰凝血瘀,邪滯咽喉

臨床表現:咽部異物感、痰黏著感、焮熱感,咽微痛,咽干不欲飲。兼有噁心嘔吐,胸悶不適。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白或微黃,脈弦滑。

證候分析:七情氣鬱,情志不遂,氣滯痰凝,加之邪毒久滯,濕濁停聚,煉津成痰氣機阻滯血行不暢,邪毒與痰、瘀搏結於咽喉,故咽異物感、痰濁黏稠喀痰不爽、焮熱、微痛不適、噁心嘔吐、喉底顆粒增多氣機不暢則胸悶不適;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為內有瘀血之象;脈弦滑為痰濕之徵。

治法:祛痰化瘀,利咽散結。

方葯:貝母瓜蔞散加味。方中貝母、瓜蔞清熱化痰潤肺;橘紅理氣化痰;桔梗宣利肺氣、清利咽喉;茯苓健脾利濕。可加赤芍、丹皮、桃仁活血祛瘀散結;若咽部不適,咳嗽痰黏者,可加杏仁、紫菀、款冬花、半夏等;若咽部刺痛、異物感、胸脅脹悶者,可加香附、枳殼、鬱金等。  

二、導引(吞金津、玉液法)

每日晨起,或夜卧時盤腿靜坐,全身放鬆,排除雜念,雙目微閉,舌抵上齶數分鐘,然後叩齒36下,攪海(舌在口中攪動)36下,口中即生津液,再鼓腮含漱9次,用意念送至臍下丹田

【預防與調護】

(1)忌過食辛辣醇酒及肥甘厚味。

(2)積極治療鄰近器官的疾病以防誘發本病,如傷風鼻塞、鼻窒、鼻淵、齲齒等。

預後與轉歸起病急者,及時治療,多可痊癒。反覆發作者,癥狀頑固,較難治癒。

【古代文獻摘錄】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五說:「若風邪熱氣,搏於脾肺,則經絡痞塞不通利,邪熱攻沖,晌覺壅滯,故今咽喉疼痛也。」

《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喉痹者,喉里腫塞痹痛,水漿不得人也…??風毒客於喉間,氣結蘊積而生熱,致喉腫塞而痹痛。」

《景岳全書》卷二十八說:「陰虛喉痹但察其過於酒色,或素稟陰氣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腎陰虧損,水不制火而然。」

【現代文獻索引】

1.林其得,吳家升,林晃,等.慢性咽炎的中醫藥治療述評.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6,8(1):30~31

2.蔡鷹,王昱旻.中醫藥治療慢性咽炎研究概況.時珍國醫國葯,2007,18(1):228~229

3.張重華.中醫藥在咽部急性感染治療中的應用.中西醫結合學報,2004,2(1):52~74  

西醫學中主要相關疾病認識急性咽炎

急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組織及其淋巴組織的急性炎症,常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多由急性鼻炎向下漫延所致,也有開始即發生於咽部者,病變常波及整個咽腔,可單獨發生,或於急性扁桃體炎同時存在。多發生於秋冬或冬春之交。可局部用藥含漱、霧化吸入或含服治療為主。全身癥狀較重伴有高熱者,除上述治療外,應卧床休息,多飲水及進食流質,可靜脈途徑給抗病毒藥物,同時應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慢性炎症。常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病程較長,癥狀頑固,較難治癒,多為急性咽炎反覆發作所致。病理分為慢性單純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萎縮性咽炎與乾燥性咽炎等。診斷時應該注意排除某些早期惡性腫瘤。治療以祛除病因及局部用藥為主,肥厚性咽炎者可配合應用激光、冷凍、微波或電凝固法治療,但治療範圍不宜過廣。

喉痹3190


<< 喉部創傷 虹膜新生血管 >>

喉痹相關圖片

喉痹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喉痹
咽喉如痹
鼻和喉部灼熱感
白喉假膜形成
痹證
胞痹
白喉
出現喉結
腸麻痹軟癱
腸麻痹
動眼神經麻痹
單眼雙下轉肌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