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腫塊是頸部最常出現的疾病之一,國外學者Skondalakis對頸部腫塊的診斷總結出一條「80%規律」:①對於非甲狀腺的頸部腫塊,有大約20%屬於炎症、先天性疾病;而其餘80%屬於真性腫瘤。②對於屬於真性腫瘤的病人中,又有大約20%屬於良性腫瘤,80%為惡性來源;同時與性別有關,女性約佔20%,男性佔80%。③在頸部惡性腫瘤中,有20%為頸部原發,而絕大多數為來源於全身其它部位惡性腫瘤的轉移灶(佔80%)。④頸部的轉移灶有80%來源於頭面部,20%來源於人體軀幹部位。必須引起重視的是頸部所有的轉移癌中仍有約20%的患者儘管進行了臨床、影像學、細胞學及實驗室檢查,最終甚至至死仍未找到原發病灶,稱為隱匿性原發癌。

對於頸部原發的腫瘤,局部根治療效可靠。而對於頸部的轉移癌,必須首先找出原發部位,在原發部位病灶控制的條件下,可同時行頸部淋巴清掃術,同樣可獲得較好療效。而對於原發部位不明的頸部轉移癌,可針對轉移癌作頸部淋巴清掃術或放射治療及綜合治療,並繼續尋找原發病灶,此類患者療效不佳,預後不良。

進行性頸部腫塊的原因

頸部腫塊為一臨床體征,其原因較複雜,涉及內、外、口腔、耳鼻咽喉等科,應注意鑒別,以免誤診。應用解剖 頸部連接頭部及胸間,上起顱底,下連胸腔入口,後有第1—7頸椎。頸部範圍不大,但含咽、喉、氣管、食堂、甲狀腺、頸動脈、迷走神經等重要器官,有關主要內容分述如下:1、頸部肌肉 頸部主要有以下諸肌:胸鎖乳突肌位於頸部外側,左右各一。起點有二端,分別始於胸骨柄及鎖骨內側之表面,斜行向上,止於乳突表面及枕骨上項線之外側,主要受副神經支配。胸鎖乳突肌肌肉發達,是頸部手術時的重要肌性標誌。頸動脈、頸內靜脈、迷走神經位於其深面。舌骨下肌包括胸骨舌骨肌、甲狀舌骨機、甲狀胸骨機、肩胛舌骨機,兩側共4對,其中胸骨舌骨肌上端位於舌骨下緣,下端附於胸骨柄,為舌骨下肌中位置最淺者,肌肉呈扁平帶狀。舌骨下諸肌位於喉、氣管、甲狀腺前面,與喉、甲狀腺、氣管切開等手術關係密切。頸部尚有二腹肌、斜方肌等肌肉。以胸鎖乳突肌為界,頸部分為頸前及頸後2個三角區;前者又分為頦下三角、下頜下三角、頸動脈三角及肌三角,後者則含枕三角及鎖骨上三角。

2、頸部血管及神經(1)動脈:頸總動脈位於胞鎖乳突肌深部,在相當於舌骨大角水平分為頸外、頸內動脈2支。頸外動脈有甲狀腺上動脈舌動脈、面動脈、上頜動脈及顳淺動脈等分支,是頭頸部結構的重要血供來源。頸內動脈經破裂孔進入顱內,在頸部無分支,頸部手術時必須辨清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2)靜脈:頸外靜脈位於胸鎖乳突肌表面。頸內靜脈是顱內乙狀竇之延續,位於肩胛舌骨之深面,是頭面部靜脈迴流之主要徑路。(3)神經:迷走神經在頸動脈鞘內沿頸總動脈、頸內靜脈間行走。喉返神經是迷走神經分支之一,在頸總動脈後內側沿氣管食管溝上行,主管環甲肌以外喉內肌的運動,頸部手術尤其是甲狀腺手術時,應避免損傷。副神經支配胸鎖乳突肌及斜方肌。在乳突尖下3-4cm處進入胸鎖乳突肌,經該肌中段後緣,穿越頸後三角至斜方肌。副神經周圍淋巴組織豐富,根治性頸淋巴廓清術時,切斷副神經後致斜方肌癱瘓,影響聳肩、上肢抬舉功能。舌下神經橫跨於頸動脈分叉上方,並有降支與頸總動脈伴行。舌下神經損傷後致舌肌萎縮。

3、頸部淋巴 頸部淋巴組織豐富,可分為頦下、下頜下、頸前、頸外側淺及頸外側深等組淋巴結。下頜下淋巴結接受鼻、鼻竇、口腔、面頰等處之淋巴迴流,上述部位之炎症或惡性腫瘤,常侵及下頜下淋巴結。頸外側深淋巴結與頸內靜脈關係密切,以頸動脈分叉為界,分頸外側上深淋巴結和頸外側下深淋巴結。鼻咽癌等頭頸部惡性腫瘤的淋巴結轉移,多發生於頸外側上深淋巴結;頸外側下深淋巴結除接受來自頸外側上深淋巴結外,有時食管癌等胸部癌腫也可轉移至頸外側深下淋巴結。頦下淋巴結位地頦下三角內,接受口底等處淋巴迴流。頸前、頸外側淺淋巴結,分別位於頸前靜脈和頸外靜脈附近。

4、咽周間隙 頸深筋膜除覆蓋於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及咽、喉、甲狀腺等器官表面外,並形成咽周間隙,如咽後隙、咽旁隙。咽後隙位於咽後筋膜與椎前筋膜間,上起顱底,下經喉咽、食管之後面延及後縱隔。咽旁隙之內側為咽側壁,外側有腮腺,上起顱底,下至舌骨,後方則為頸椎橫突。以莖突為界,咽旁隙分為前、後2部分,前部有翼肌等,後部則含頸動脈鞘等;咽旁隙有佔位性病變時,可使頸部大血管移位。

進行性頸部腫塊的診斷

為明確頸部腫塊的原因及其性質,診斷時應注意以下各點:

1、詳細詢問病史 包括年齡、性別、病程長短、癥狀輕重、治療效果,以及有無鼻、咽、喉、口腔等器官受累的臨床表現,或發熱,消瘦等全身癥狀。

2、臨床檢查 首先注意觀察兩側頸部是否對稱,有無局部腫脹,瘺管形成等現象。然後進行頸部捫診。檢查時受檢者頭略低,並傾向病側,使頸部肌肉鬆弛,便於腫塊之捫摸。檢查時注意腫塊之部位、大小、質地、活動度、有無壓痛或搏動,並應兩側對照比較。如前所述,成人頸部腫塊應考慮轉移性惡性腫瘤可能,因此,應常規檢查耳鼻咽喉、口腔等處,以便了解鼻咽、喉等處有無原發病灶。必要時可作鼻內窺鏡或纖維鼻咽喉鏡檢查。

3、影像學檢查 頸部CT掃描除可了解腫瘤部位、範圍外,並有助於明確腫塊與頸動脈、頸內靜脈等重要結構的關係,為手術治療提供重要參考依據,但較小之腫塊,常不能顯影。為查找原發病灶,可酌情作鼻竇、鼻咽和喉側位等X線拍片檢查。對於頸部鰓裂瘺管或甲狀舌管瘺管,可行碘油造影X線拍片檢查,以了解瘺管走向和範圍。

4、病理學檢查(1)穿刺活檢法:以細針刺入腫塊,將用力抽吸後取得的組織,進行細胞病理學檢查。適用於多數頸部腫塊者,惟其取得之組織較少,檢查陰性時,應結合臨床作進一步檢查。(2)切開活檢法:應慎用。一般僅限於經多次檢查仍未能明確診斷時。手術時應將單個淋巴結完整取出,以防病變擴散。疑為結核性頸淋巴結炎時,切開活檢後有導致傷口經久不俞愈可能,應注意預防。對於臨床診斷為涎腺來源或神經源性良性腫瘤者,由於腫瘤位置較深,術前切開活檢有時不易取得陽性結果,卻有使腫瘤與周圍組織粘連,增加手術困難之弊端,故一般於手術摘除腫瘤後再送病理檢查。

ADVERTISEMENT

進行性頸部腫塊的鑒別診斷

根據發病原因,一般將頸部腫塊分為先天性、炎症性和腫瘤性三類。現將常見頸部腫塊的臨床特點,敘述如下:

1、甲狀舌管囊腫多見於少年兒童。屬先天性發育異常。在胚胎髮育過程,如甲狀舌管退化不全,在盲孔與甲狀腺峽部間,可形成甲狀舌管囊腫。腫塊位於頸部中線、甲狀軟骨與舌骨間,常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感染後可形成瘺管,並有粘液性或粘膿性分泌物溢出。瘺管不易癒合,或經常反覆感染。

2、鰓裂囊腫為先天性發育異常。胚胎期時,頸部發育與鰓弓、鰓裂的衍變關係密切。鰓弓是中胚層增殖而成的弓形隆起,平行排列,左右共5對。各鰓弓間則為4對由外胚層上皮組成的鰓裂。正常情況下,鰓弓、鰓裂最終衍變成頸部肌肉、血管等結構。若發育異常,則形成鰓裂囊腫或瘺管。囊腫多位於頸部外側,胸鎖乳突肌之深部。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定。感染潰破後可在頸部形成瘺口,為鰓裂囊腫、瘺管之外口,常有粘膿性分泌物流出。有時囊腫或瘺管有內口與外耳道、扁桃體或梨狀窩相通。

3、急、慢性頸淋巴結炎 鼻、咽、喉、口腔等處有炎症時,可致頸部淋巴結腫大。急性淋巴結炎時,有紅、腫、痛、熱等急性炎症特點,起病快,常伴發熱、局部壓痛,抗炎治療後腫塊消退。頸淋巴結慢性炎症時,病程長,癥狀輕,常位於下頜下區,淋巴結較小,可活動,壓痛不明顯。

4、頸淋巴結核病變為原發性,或繼發於肺、腹腔等處的結核病灶。病程較長。病情輕者,局部癥狀少,單側或雙側頸淋巴結腫大,常呈串狀,質中等,可活動,無壓痛。病情較重時,數個淋巴結可互相粘連成團。若淋巴結干酷樣壞死,潰破後形成瘺管,經久不愈。

5、艾滋病性頸淋巴結腫大 為艾滋病前期臨床表現之一。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侵犯頸淋巴結所致。病程較長,淋巴結逐漸增大,常伴有腹肌溝等多處淋巴結腫大、發熱、消瘦、乏力、白細胞減少等症。細針穿刺活檢可協助診斷。

6、甲狀腺腺瘤女性多見。位於頸前部,生長緩慢,癥狀不明顯,常在無意中發現。腫塊質中等,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巨大甲狀腺腺瘤,可因氣管移位或壓迫氣管而影響呼吸。如腫塊增大迅速,呈結節狀,質硬,累及喉返神經或向氣管內浸潤,引起呼吸困難、聲帶運動障礙、聲音嘶啞等症時,應考慮甲狀腺癌可能。

7、涎腺混合瘤多見於腮腺。表現為耳垂下出現腫塊,生長緩慢,無明顯癥狀,常偶爾發現。腫塊位置多較深,表面光滑,質中等,推之可動。腫塊向內發展,侵及咽旁間隙時,可使鼻咽、口咽側壁內移,或軟齶膨隆。如腫塊固定,質硬,局部疼痛,或累及面神經,有混合瘤惡變可能。

8、神經源性腫瘤 多為神經鞘膜瘤,起源於神經鞘膜上的雪旺細胞,常發生於頸部皮神經、交感神經、迷走神經等處。腫瘤位於頸部外側上段,胸鎖乳突肌深處。隨圓形或圓形,表面光滑。生長緩慢,病變範圍較小時,常無明顯癥狀。腫瘤較大時,可突向咽部,使咽側壁內移、飽滿,嚴重時可影響呼吸。偶可惡變,表現為短期內腫瘤迅速增大,或伴迷走、舌下神經麻痹等征。

9、頸動脈體瘤起源於頸動脈體。位於頸動脈分叉處。腫瘤較小時,癥狀不明顯。如侵犯迷走、舌下等神經,可引起聲帶運動障礙、伸舌偏斜等征。檢查時腫瘤可隨動脈移動,捫診有搏動感,CT增強掃描、動脈造影等檢查有助診斷。

10、惡性淋巴瘤 是一種發生於淋巴網狀組織的惡性腫瘤。主要表現為淋巴結腫大,或先在淋巴結外組織內形成腫塊,然後再累及鄰近的淋巴結。根據細胞形態和分化程度,可分為何杰金和非何杰金淋巴瘤兩大類。頸部淋巴結腫大是非何杰金淋巴瘤的常見癥狀,腫塊為無痛性,進行性增大,質硬,早期可活動,後期各淋巴結相互粘連成團,不易推動。若扁桃體、鼻咽、舌根等處有病灶時,則可相應產生鼻塞、鼻涕帶血、咽部不適、聽力減退等癥狀。因何杰金淋巴瘤所致的頸淋巴結腫大,多為雙側性,並有發熱、肝脾腫大、消瘦、乏力等全身癥狀。

11、轉移性惡性腫瘤頸部轉移惡性腫瘤是頸部腫塊的原因之一,其原發病灶多位於頭頸部。鼻咽癌較早發生頸淋巴結轉移,有時或為鼻咽癌的首發症狀。多侵犯頸外側上深淋巴結組,腫大的淋巴結位於下頜角後方,逐漸增大,有時融合成團。質硬,活動差,無壓痛。常為單側性,也可雙側頸淋巴結同時受累。扁桃體癌之頸淋巴結轉移部位與鼻咽癌相仿。喉癌也常有頸淋巴結轉移,聲門上型者尤易發生,早期多為頸外側上深組,頸動脈分叉處淋巴結腫大,晚期時轉移性淋巴結癌可向下凳角或鎖骨上區擴展。鼻腔、鼻竇癌的淋巴結轉移,常發生於病變後期,腫大之淋巴結多位於下頜下區。肺癌、食管癌等病變,有時可發生鎖骨上區轉移性淋巴結癌。

為明確頸部腫塊的原因及其性質,診斷時應注意以下各點:

1、詳細詢問病史 包括年齡、性別、病程長短、癥狀輕重、治療效果,以及有無鼻、咽、喉、口腔等器官受累的臨床表現,或發熱,消瘦等全身癥狀。

2、臨床檢查 首先注意觀察兩側頸部是否對稱,有無局部腫脹,瘺管形成等現象。然後進行頸部捫診。檢查時受檢者頭略低,並傾向病側,使頸部肌肉鬆弛,便於腫塊之捫摸。檢查時注意腫塊之部位、大小、質地、活動度、有無壓痛或搏動,並應兩側對照比較。如前所述,成人頸部腫塊應考慮轉移性惡性腫瘤可能,因此,應常規檢查耳鼻咽喉、口腔等處,以便了解鼻咽、喉等處有無原發病灶。必要時可作鼻內窺鏡或纖維鼻咽喉鏡檢查。

3、影像學檢查 頸部CT掃描除可了解腫瘤部位、範圍外,並有助於明確腫塊與頸動脈、頸內靜脈等重要結構的關係,為手術治療提供重要參考依據,但較小之腫塊,常不能顯影。為查找原發病灶,可酌情作鼻竇、鼻咽和喉側位等X線拍片檢查。對於頸部鰓裂瘺管或甲狀舌管瘺管,可行碘油造影X線拍片檢查,以了解瘺管走向和範圍。

4、病理學檢查(1)穿刺活檢法:以細針刺入腫塊,將用力抽吸後取得的組織,進行細胞病理學檢查。適用於多數頸部腫塊者,惟其取得之組織較少,檢查陰性時,應結合臨床作進一步檢查。(2)切開活檢法:應慎用。一般僅限於經多次檢查仍未能明確診斷時。手術時應將單個淋巴結完整取出,以防病變擴散。疑為結核性頸淋巴結炎時,切開活檢後有導致傷口經久不俞愈可能,應注意預防。對於臨床診斷為涎腺來源或神經源性良性腫瘤者,由於腫瘤位置較深,術前切開活檢有時不易取得陽性結果,卻有使腫瘤與周圍組織粘連,增加手術困難之弊端,故一般於手術摘除腫瘤後再送病理檢查。

進行性頸部腫塊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根據不同病因,給予相應治療:

1、頸部鰓裂囊腫、甲狀舌管囊腫或瘺管,應手術治療。甲狀舌管囊腫與舌骨關係密切時,可切除部分舌骨。

2、甲狀腺腺瘤應手術切除,術時應避免操作喉返神經,防止聲帶麻痹,聲音嘶啞。甲狀腺癌手術時,應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

3、涎腺來源及神經源性良性腫瘤宜經頸側途徑摘除腫瘤,以便明確頸動脈、頸內靜脈、迷走神經、舌下神經之位置,避免剝離腫瘤時誤傷。

4、鼻咽癌、扁桃體癌引起的頸淋巴結轉移,採用放射治療,效果較好。喉癌引起的頸淋巴結轉移,放療效果欠佳,應及時行頸淋巴結廓清術。

5、惡性淋巴瘤多採用放療化和化療相結合的治療方法。

6、對於頸淋巴結核,應注意查找肺、腸等處有無結核病灶,並以抗癆藥物進行治療。

7、急性頸淋巴結炎應積極使用消炎藥物。

參看

  • Kimura病
  • 咽部及頸部食管閉合性損傷
  • 頸部淋巴結結核
  • 頸部癥狀

進行性頸部腫塊3502


<< 進行性肉芽性潰瘍壞死 進行性肌麻痹 >>

進行性頸部腫塊相關圖片

進行性頸部腫塊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進行性頸部腫塊
皮下深部筋膜進行性壞死性感染
淺表淋巴結進行性腫大
對稱性進行性紅斑角化症
額部腫塊
腹部腫塊
肺部腫塊
進行性消瘦
進行性肉芽性潰瘍壞死
進行性肌麻痹
進行性肝縮小
進行性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