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瘤、硬腦膜下血腫、腦膿腫及其他佔位性病變引起的頭痛,在初期主要是因病變鄰近疼痛敏感結構被牽拉、移位或因感覺神經直接受壓所致。在後期是由於腦脊液循環通路被阻塞,導致顱內壓增高,使遠離病灶的對疼痛敏感結構被牽拉、扭曲和移位而引起頭痛。
佔位性病變如腦瘤、硬腦膜下血腫、腦膿腫等壓迫神經血管,引起臨床癥狀。
約30%腦瘤病人以頭痛為主要申訴。初期的頭痛常位於病變的同側,後期有顱內壓增高時呈現為瀰漫深在的持久性鈍痛,晨起較重,在咳嗽、大便用力或打嚏時頭痛加重。一般不如偏頭痛或腦血管破裂出血時那樣嚴重,多數不影響睡眠。隨佔位病變增大及顱內壓增高,病人出現嘔吐及視乳頭水腫,最後因繼發性視神經萎縮使視力減退或雙目失明。
根據頭痛、嘔吐及視乳頭水腫,結合進行性加重的局部定位體征及相應的神經影像學檢查可明確診斷。
做頭顱CT或MRI,了解病變的位置、大小以及轉移情況。
與其他原因引起的頭痛相鑒別,頭顱CT顯示佔位性病變,可資鑒別。
頭痛嚴重時可伴有噁心、嘔吐及視乳頭水腫。最後因繼發性視神經萎縮使視力減退或雙目失明。
本病與有效預防措施,早發現早治療是本病防治的關鍵。
1. 對原發疾病的病因治療和對症治療。如顱內血腫,因部位、大小不適合手術治療者,應保守治療,給予止血、降顱壓、防治感染,同時給鎮靜、止痛劑等。對顱內腫瘤或轉移瘤,若不適於手術治療,可予以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
2. 給予提高機體抵抗力的支持療法。
3. 對腦膿腫除外科採用手術清除膿腫外,應積極抗感染、降低顱壓治療,適當應用止痛劑和支持療法等。
<< 顱內腫瘤伴發的精神障礙 顱內靜脈血栓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