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狀細胞病(sickle cell disease)是指紅細胞含有血紅蛋白S(HbS)的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溶血性疾病。本病有三種類型:①HbS的純合子稱為鐮狀細胞性貧血;②雜合子稱為鐮狀細胞特徵(sickle cell trait);③HbS與地中海貧血或其他異常Hb基因組合成的雙重雜合子稱為混合型鐮狀細胞綜合征。
本病多見於非洲和美洲的黑人,在希臘、土耳其、中東和印度等民族中亦不罕見。此病在我國極為罕見,1975年在廣東省佛山地區的一個家族中發現成人患者3例,其中2例是鐮狀細胞特徵,1例是鐮狀細胞/β地中海貧血,他們都是中非混血兒。
病因學
純合子有鐮狀細胞貧血(約佔美國黑人的0.3%);而雜合子(占黑人中的8%~13%)無貧血,但在體外這種鐮狀細胞的遺傳特性(鐮狀細胞血症)可以顯示。
患HbS病時,β鏈的第6個氨基酸上的谷氨酸被纈氨酸所取代。這樣降低了電荷,使其在電泳中向陽極的移動速度較HbA慢。與脫氧HbA比起來,脫氧HbS要不易溶解得多。它形成桿狀類晶團聚體的一種半固體凝膠,因而使紅細胞在氧分壓低下部位形成鐮狀,扭轉變形而又不能屈曲的紅細胞,粘附於血管內皮,並堵塞小動脈與毛細血管形成阻塞與梗死。由於鐮狀細胞過於脆弱而不能耐受循環中的機械損傷,故當其進入循環後便發生溶血現象。
臨床表現
癥狀常在月齡4個月後胎兒型Hb(HbF)下降、HbS上升、鐮狀細胞數增多後出現,一方面表現為慢性溶血性貧血,平時有比較恆定的輕度貧血,伴有鞏膜輕度黃染,肝臟輕、中度腫大、嬰幼兒可見脾大,隨年齡增長脾臟因纖維化而縮小。當寒冷、感染、脫水時貧血癥狀加重、黃染也加深。另一方面由於毛細血管微血栓而引起疼痛危象。嬰幼兒指(趾)、手(足)背腫痛多見,兒童和成人四肢肌痛,大關節疼痛和腰背痛多見。另外尚有劇烈腹痛、頭痛、甚至昏迷和肢體癱瘓等。嚴重感染時可出現貧血危象,表現為急性溶血和脾臟急劇增大,可於短期內死亡。偶見再生障礙性貧血危象。長期患病者肝、脾、腎、骨關節、皮膚等出現慢性器官損害。患者瘦弱、易疲勞,易感染各種疾病,伴營養不良。鐮貧-地中海貧血的癥狀與鐮貧相似,鐮貧-HbC的癥狀較輕。鐮狀細胞特徵少,但可見血尿和低滲尿。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及實驗室資料,不難診斷。
實驗室檢查
紅細胞為正常細胞性,計數通常為2000000~3000000/μl;血紅蛋白成比例地降低。平均紅細胞體積降低提供了伴隨α-地中海貧血的依據。干染色血片僅能顯示少量鐮狀紅細胞。能作出診斷的特徵就是在未染色血滴中看到鐮狀紅細胞(新月狀紅細胞,常有拖長或銳角狀的尾巴)。該血滴是經防乾燥或經還原劑(例如焦亞硫酸鈉)處理過的。這也可通過降低氧張力產生。用凡士林將血滴密封在蓋玻片下便可形成此種環境,然後在顯微鏡下觀察。根據HbS不同的溶解度進行的快速試管檢查已廣泛用以篩選檢查。
在外周血中常可見到有核紅細胞;網織紅細胞增多常達10%~20%。在出現危象或細菌性感染期間,白細胞增多可達35000/μl,而且有左移現象。血小板通常增多。骨髓增生,以幼紅細胞為主,但在鐮狀細胞危象或嚴重感染時可變成再生障礙。血清膽紅素通常增高,糞和尿的尿膽素原高。血沉降低。
在電泳中顯示只有HbS伴數量不等的HbF,便可診斷為純合子狀態。如電泳中發現同時有HbA與HbS(HbA較HbS多),就可判斷為雜合子。HbS必須與其他在電泳中類似移動的HbS加以鑒別。這可根據鐮變現象作出判斷,因為電泳中移動性相似的其他HbS是無此現象的。該鑒別對於遺傳諮詢是重要的。多聚酶鏈反應技術的應用顯著地提高了產前檢查的靈敏度。
鐮狀細胞病需與其他異常血紅蛋白病相鑒別,主要採取血紅蛋白電泳方法。
本病常見的併發症:
1.慢性貧血
2.黃疸
3.急性胸腔綜合症
本病為遺傳性疾病,目前只能預防或減輕併發症。預防性地使用抗生素,對嚴重細菌性感染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以及自4個月齡開始持續口服青黴素預防性療法,這些措施已使死亡率降低,尤其在童年期。
純合子病人的壽命已穩定地提高到超過50歲。常見的死因是並發感染,多發性肺栓塞,重要區域的血供堵塞以及腎功能衰竭。
由於尚無體內抗鐮狀細胞貧血的藥物,因而治療是對症的。脾切除與補血藥物無用。輸血可用於非常嚴重的貧血(例如再生障礙危象伴有嚴重感染),但不用於治療疼痛危象。一般說來,對該危象的治療應使用有效的經口或經靜脈輸液,可給予包括麻醉劑在內的鎮痛劑(按時,常需要高劑量)以控制疼痛。危象可能持續5天。公認的輸血適應證為出現心肺癥狀(特別是在血紅蛋白<5mg/dl時)或體征(例如高輸出量心力衰竭或血氧過低,氧分壓<65mmHg)或存在其他危及生命的情況而改善供氧會有益時(例如膿毒血症,嚴重感染,腦血管意外,器官衰竭)。在全身麻醉和手術前,亦主張輸血和置換紅細胞,目的在於將血紅蛋白A含量維持在>50%,然而其療效尚未證實。慢性輸血療法看來可防止腦血管出血複發,該療法推薦用於18歲以下的腦血管意外患者,療程≥3年,一般每3~4周一次,以維持HbA達總Hb的50%~70%。對難以癒合的腿部潰瘍和妊娠期的患者亦主張用輸血療法。
由於治療的目的是使鐮狀細胞的濃度<30%,血細胞的比積≤46%,部分交換輸血通常是最佳措施。部分交換或多次輸血可以阻斷疼痛危象的頻繁發作周期。部分交換輸血可在體外血細胞分離機進行,經分離機從患者血中選擇性去除病變紅細胞,正常人紅細胞(含HbA)持續輸入達到預期的HbA濃度>50%(可經Hb電泳測出),小心使血細胞比容維持在<46%,以不至於發生高血粘度症。多次輸血方法以同樣的目的輸入正常紅細胞,用於血細胞比容<22%~24%的患者。正常紅細胞可抑制內生性鐮狀細胞的生成。由於正常紅細胞壽命較長,在總體細胞增加時,鐮狀細胞比例將降低。
預防性地使用抗生素,肺炎球菌疫苗),對嚴重細菌性感染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以及自4個月齡開始持續口服青黴素預防性療法,這些措施已使死亡率降低,尤其在童年期。由於胎兒血紅蛋白(HbF)增高的鐮狀細胞綜合征患者似乎可防止某些不良後遺症,羥基脲,一種核糖核苷酸還原酶抑制劑,可提高胎兒血紅蛋白含量,可降低50%疼痛危象的發生率,並可減少急性胸痛危象和輸血的需要。
此外,骨髓移植療法在少數病例取得成效,然而神經系統後遺症似有增加。近年認為基因療法是最有希望治癒本病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