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細胞缺乏症  

疾病別名

白細胞減少和粒細胞缺乏症  

疾病概述

粒細胞缺乏症時,因血中粒細胞極度減低甚至完全缺如,極易合并嚴重感染,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積極搶救。在抗生素問世前,死亡率高達90-95%,自應用抗生素後,已下降至20%,但仍需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粒細胞缺乏症可繼發於藥物反應、化學藥物中毒、電離輻射、感染或免疫性疾病,亦可原因不明,但最常見的病因是藥物反應。發病前多數患者有某種藥物接觸史。起病急驟、高熱、寒戰、頭痛、極度衰弱、全身不適。由於粒細胞極度缺乏,機體抵抗力明顯下降,感染成為主要合并症。牙齦、口腔粘膜、軟齶、咽峽部發生壞死性潰瘍,常覆蓋灰黃或淡綠色假膜。皮膚、鼻腔、陰道、子宮、直腸、肛門均可出現炎症。局部感染常引起相應部位淋巴結腫大。肺部的嚴重感染引起咳嗽、呼吸困難、紫紺。發生敗血症時可伴肝損害,出現肝大、黃疸。嚴重者可伴中毒性腦病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出現頭痛、噁心、嘔吐、意識障礙,甚至昏迷。藥物過敏者可發生剝脫性皮炎。若短期內不恢復,死亡率極高。  

疾病分類

血液科  

癥狀體征

體檢時注意口腔、咽峽、陰道、直腸或肛門等處有無壞死性潰瘍及膿腫,有無肝脾腫大及淋巴結腫大,尤其頜下和頸淋巴結。  

疾病病因

注意患者原發疾病(如再障,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曾使用何種藥物(如腫瘤化療、氯黴素、硫脲類、他巴唑、氨基比林、保泰松、苯妥英鈉等),曾否與X線或其他放射性物質接觸,有無化學物品過敏情況或嚴重的敗血症或病毒感染史。  

診斷檢查

1.粘膜潰瘍灶作拭子塗片及細菌培養。滲出物、痰、便及血也可作細菌培養。血清及尿溶菌酶測定有助於了解周圍血中粒細胞的破壞程度。

2.血常規及血小板計數每周查2次,每天查白細胞計數及分類。粒細胞數絕對值<0.5×109/L者為粒細胞缺乏症。

3.骨髓穿刺檢查。入院後作1次,以後按需要複查隨訪。  

治療方案

1.按血液系統疾病護理常規護理,住隔離病房,有條件者住無菌層流室。

2.立即停用可能引起白細胞減少的一切藥物。

ADVERTISEMENT

3.一旦疑有感染,應及時聯合應用足量廣譜抗生素。可先用氨苄青黴素及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靜脈滴注。如感染癥狀較重,也可首選頭孢三代抗生素。以後根據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結果調整用藥。

4.促白細胞生長藥物,參考白細胞減少症。

5.造血細胞生長因子如GM-CSF或G-CSFl50~300μg/d,皮下注射,療程一般為7~14d。

出院標準及隨訪:

1.臨床癥狀消失,病灶分泌物細菌培養陰性,粒細胞恢復正常,可以出院。

2.出院後每1~2周作體格檢查及血常規檢查,持續1個月未發現異常,即為治癒。

粒細胞缺乏症4923


<< 痢疾後綜合症 利斯特氏菌病 >>

粒細胞缺乏症相關圖片

粒細胞缺乏症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白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
粒細胞缺乏症
老年人白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
急性粒細胞缺乏
粒性白細胞缺乏性咽峽炎
單純性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
單純性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症
單純性肺嗜酸粒細胞浸潤症
兒童胰腺功能不全並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綜合征
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症
遷延性肺嗜酸粒細胞浸潤症
熱帶性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