瀰漫性空迴腸潰瘍(diffuse ulcer of jejunum and ileum)較少見,也有文獻稱之為慢性肉芽腫性空迴腸炎、慢性特發性潰瘍性小腸炎。

瀰漫性空迴腸潰瘍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病因不明,常見於乳糜瀉患者,也有些患者同時患淋巴瘤和腸道腺瘤。但這些疾病是否為本病病因,有待進一步澄清。

(二)發病機制

本病之潰瘍皆為多發,最多見累及空腸,其次為迴腸,偶有發生於十二指腸或結腸者。潰瘍一般較深,達到肌層,故易引起穿孔或漿膜面瘢痕攣縮。顯微鏡下可見小腸絨毛萎縮,潰瘍底部及周圍可見淋巴細胞、漿細胞、組織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潰瘍邊緣有時可見胃黏膜化生。潰瘍與潰瘍之間的腸黏膜正常或呈炎症改變。

瀰漫性空迴腸潰瘍的癥狀

好發於老年人。腹瀉、腹痛、吸收不良和蛋白質丟失性腸病為常見表現。常見併發症有腸穿孔和消化道出血,較少並發腸梗阻。

診斷較難。X線鋇造影檢查或內鏡檢查發現小腸潰瘍,如能排除其他疾病。應考慮本病。經口空腸黏膜活檢有時可獲有診斷價值的標本,但應注意避免引起腸穿孔。手術探查,術後腸切除標本活檢是診斷的可靠依據。

瀰漫性空迴腸潰瘍的診斷

瀰漫性空迴腸潰瘍的檢查化驗

無特異表現。

X線鋇造影檢查或內鏡檢查發現小腸潰瘍,經口空腸黏膜活檢有時可獲有診斷價值的標本。

瀰漫性空迴腸潰瘍的鑒別診斷

1.細菌性痢疾 由志賀菌屬引起,腹瀉以膿血或黏液狀便較常見,量少,並常有里急後重,多有寒熱。糞便鏡檢可發現大量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嬰幼兒中毒型菌痢或非典型菌痢應以病原學診斷來鑒別。

2.病毒性腹瀉 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其特點是高度傳染性。輪狀病毒、小圓病毒等感染早期有嘔吐,相繼腹瀉,多呈水樣便並有黏液,多發生在秋冬季。其他病毒性腹瀉多見於夏秋季,有噁心嘔吐,除消化道癥狀外,常有呼吸道癥狀,咽炎,並發輕癱,常累及頸肌、背肌。周歲內小兒多見有綠色水樣便或蛋花樣水便。抗生素治療一般無效,病程多在5~7天自愈。用血清學及病毒分離進一步鑒別。

ADVERTISEMENT

3.空腸彎麴菌性腸炎 空腸彎麴菌引起輕症與病毒性腸炎相似,重症與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相似。有發熱,腹瀉水樣或黏液樣便,有惡臭,呈膽汁色,重症有膿血便,似菌痢多在1周恢復。兒童患者常有腹絞痛,高熱時可發生驚厥。發病多與接觸家禽、家畜或飲用未消毒牛奶、生水有關。暗視野鏡檢可發現射箭樣活潑動力的彎麴菌,細菌培養進一步診斷。

瀰漫性空迴腸潰瘍的併發症

可發生潰瘍穿孔,穿孔常先發生間歇性的腹部絞痛,繼而出現劇烈腹痛,腸梗阻也是常見的併發症,偶有腸出血。

瀰漫性空迴腸潰瘍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本病尚無滿意的藥物治療方案。僅部分患者可能對無谷膠飲食有效,多數學者仍建議所有的本病患者均應進無谷膠飲食。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可能有一定療效,但遠期療效尚待評價。對並發腸穿孔或大出血內科治療無效者,可行手術治療。

(二)預後

本病尚無滿意的藥物治療方案。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可能有一定療效,但遠期療效尚待評價。

參看

  • 消化內科疾病

瀰漫性空迴腸潰瘍5430


<< 瀰漫性食管壁內憩室 孟氏骨折 >>

瀰漫性空迴腸潰瘍相關圖片

瀰漫性空迴腸潰瘍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瀰漫性空迴腸潰瘍
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
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
原發性小腸潰瘍
鼻端瀰漫性潮紅
晨起時頸背部瀰漫性劇痛
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
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
喉瀰漫性黏膜肥厚,凹凸不平
進食後出現瀰漫性腹部絞痛
瀰漫性脂肪變性
瀰漫性血管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