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和,證名。以不思食,食而不易消化為主症。《明醫指掌》:「脾不和,則食不化;胃不和,則不思食。脾胃不和則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瀉,或脹滿,或吞酸,或噯氣,或噁心,用治中湯。脾不和,不喜食而食不消者,枳縮二陳湯、枳術丸;胃不和者,平胃散。」

中英文解釋

pi-wei buhe

脾胃不和

Disharmony between Spleen and Stomach  

主要癥狀

脾胃功能失調,臨床以食慾減退,食後腹脹為主要表現的證。 常見於胃脘痛、腹脹、嘔吐、 噯氣、泄瀉、便秘,以及西醫的慢性胃腸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胃共同主持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但性能上各有特點。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氣主降,使飲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氣主升,則飲食物之精華得以營養全身;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這種納與化、升與降、潤與燥,相輔相成對立統一。脾胃不和,即是這種對立統一的失調。臨床凡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調的原因,如飲食不節(潔)、思慮太過、勞累過度、誤吐誤下等均可導致脾胃不和證。  

臨床表現

脾胃不和證的臨床表現,為食慾減退與食後腹脹同時並見,脘腹脹痛甚或腹瀉,噯氣,噁心,嘔吐等症。由於脾胃受納、運化功能失常,故食慾減退與食後腹脹同時並見;因升降失調,脾氣不升反而下陷,則見泄瀉,甚則小腹脹墜、脫肛等。胃氣不降反而上升,則可見噯氣,噁心,嘔吐等;潤燥失宜,胃陽不足,胃失通降,可見食慾減退,嘈雜易飲,乾嘔,呃逆,甚至噎膈,大便乾結;脾虛濕困可見食後飽脹,倦怠乏力,舌淡胖或舌邊有齒痕、苔少或無苔,脈細弱而數等症。

脾胃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一般而言,消化不良,食後腹脹,大便溏薄,其病變主要在脾;食欲不振或嘈雜易飢,其病變主要在胃。脾胃同病,以健脾和胃為主要治法。可選枳術丸、健脾丸等方劑。

脾胃不和:

中醫認為,高血壓病多由精神緊張,憂思鬱結,嗜食肥甘,飲酒過度等使肝腎陰陽失調,脾胃不和所致。治療原則以平肝清熱,育陰潛陽,滋腎滌痰等為主。

脾胃不和6023


<< 脾胃俱戕 脾萎縮 >>

脾胃不和相關圖片

脾胃不和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脾胃不和
肝胃不和
脾胃虛弱
脾胃虛寒
脾胃濕熱
脾胃俱戕
胃失和降
關節間隙不規則和關節腔狹窄
肩部或肩胛區持續鈍痛和深部鑽刺樣不適感
老年人乳頭肌功能不全和斷裂
拇指和食指不能對掌成完好的「O」形
食物變應性和不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