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屬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皮膚、粘膜或內臟器官的真菌病。

皮膚念珠菌病的病因

念珠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及正常人的口腔、消化道、上呼吸道、陰道和皮膚上。正常情況下,念珠菌與人體處於共生狀態,並不致病,僅在一定條件下方可致病,故稱之為條件致病菌。病原菌侵入機體後能否致病取決於致病菌的數量、毒力、入侵途徑與機體對病原菌的抵抗力。當患者有糖尿病、腫瘤、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等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均易發生感染。也可由於長期放置導管、插管、器官移植、放療、化療而致病。本病多數屬於內源性感染,少數為外源性感染。

念珠菌屬中約有8種菌能引起人體致病,但白色念珠菌(canidida albicans)為常見的致病菌,毒力最強。其它幾種念珠菌因致病力弱,較少引起感染,只有當人體免疫力特別低下時,這些念珠菌才會單獨或與白色念珠菌協同致病。

皮膚念珠菌病的癥狀

根據侵犯部位不同,本病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皮膚念珠菌病

1.指(趾)間糜爛多見於長期從事潮濕作業的人。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間最為常見。指(趾)間皮膚浸漬發白,去除浸漬的表皮,呈界限清楚的濕潤面,基底潮紅,可有少量滲液。自覺微癢或疼痛感。

2.念珠菌性間擦疹多見於小兒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發於腹股溝、臀溝、腋窩及乳房下等皺褶部位。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濕潤的糜爛面,基底潮紅,邊緣附領口狀鱗屑。外周常有散在紅色丘疹、皰疹或膿皰(圖14-10)。

3.丘疹形念珠菌病多見於肥胖兒童,可與紅痱並發。皮疹為綠豆大小扁平暗紅色丘疹,邊緣清楚,上覆灰白色領圈狀鱗屑,散在或密集分布於胸背、臀或會陰部。同時伴發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腔炎。

4.念珠菌性甲溝炎、甲床炎多見於指甲。甲溝紅腫,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膿,稍有疼痛和壓痛,病程慢性。甲板混濁,有白斑,變硬,表面有橫嵴和溝紋,高低不平但仍有光澤,且不破碎。

5.慢性皮膚粘膜念珠菌病少見。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念珠菌感染,常伴有某些免疫缺陷或內分泌疾患,如甲狀旁腺、腎上腺功能低下等,特別是先天性胸腺瘤。本病常是從嬰兒期開始發病,但也可發生於新生兒期。皮損好發生於頭面部、手背及四肢遠端,偶見於軀幹。初起為紅斑、丘疹鱗屑性損害,漸呈疣狀或結節狀,上覆黃褐色或黑褐色蠣殼樣痂皮,周圍有暗紅色暈。有的損害高度增生,呈圓錐形或楔形,形似皮角,去掉角質塊,其下是肉芽腫組織。愈後結痂,累及頭皮的可致脫髮。

(二)粘膜念珠菌病

ADVERTISEMENT

1.鵝口瘡多見於嬰幼兒患者,口腔粘膜、咽、舌、牙齦等處出現邊界清楚的白色假膜,外圍紅暈。去除假膜可見紅色濕潤基底。若累及口角則有口角糜爛、皸裂等,有疼痛感。

2.生殖器念珠菌病包括女陰陰道炎及龜頭包皮炎。陰道分泌物粘稠、色黃或乳酪樣斑片,在陰道壁上可見灰白色假膜樣斑片,有瘙癢或灼熱感。假膜和白帶塗片可見假菌絲和成群芽孢。男性患者較少見,多通過配偶感染,可見包皮及龜頭潮紅、乾燥光滑,包皮內側及冠狀溝可見覆有假膜的斑片。

(三)內臟念珠菌病念珠菌感染可累及全身所有內臟器官,其中以腸念珠菌病及肺念珠菌病較常見。此外,尚可引起泌尿道炎、腎孟腎炎、心內膜炎及腦膜炎等,偶可引起念珠菌性敗血症。所有內臟感染常繼發於多種慢性消耗性疾病,且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皮質激素及化療、放療等誘發因素,癥狀多無特異性,應提高警惕。

皮膚、粘膜念珠菌病的診斷有賴於多種類型特有的臨床表現,並結合真菌檢查作出多判斷。內臟念珠菌病除根據臨床表現外,需多次、多途徑培養為同一菌種方可確診。鑒於念珠菌是人體正常菌群之一,痰、糞便和陰道分泌物單純培養陽性,只能說明有念珠菌存在,不能確診為念珠菌病。直接鏡檢應看到假菌絲和芽胞,菌絲存在說明處於致病狀態。

皮膚念珠菌病的診斷

皮膚念珠菌病的檢查化驗

1.一般情況下本病診斷較容易,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如懷疑合并惡性腫瘤、糖尿病等系統性疾患或診斷有困難者,檢查專案或包括檢查框限「B」及「C」。

皮膚念珠菌病的鑒別診斷

皮膚、粘膜念珠菌病的診斷有賴於多種類型特有的臨床表現,並結合真菌檢查作出多判斷。內臟念珠菌病除根據臨床表現外,需多次、多途徑培養為同一菌種方可確診。鑒於念珠菌是人體正常菌群之一,痰、糞便和陰道分泌物單純培養陽性,只能說明有念珠菌存在,不能確診為念珠菌病。直接鏡檢應看到假菌絲和芽胞,菌絲存在說明處於致病狀態。

皮膚念珠菌病的併發症

頸前、指間、腋窩、乳房下、腹股溝、股內側、臀部、肛周、會陰、外生殖器等皮膚皺摺處有無潮紅、發白、鱗屑、糜爛,指甲有無變厚、變色,甲周圍皮膚有無紅腫,壓之有無少量分泌物滲出,口角有無糜爛、浸漬或皸裂;對嬰兒注意其皮膚有無成群的、附有細圈鱗屑的紅色斑丘疹或膿皰,口腔粘膜、舌、齒齦等處有無乳白色薄膜。注意有無內臟病變。

皮膚念珠菌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1.局部療法

(1)2%克霉唑、咪康唑或酮康唑霜;或復方雷鎖辛搽劑,外搽,每日2次,主要適用於多種皮膚念珠菌病。伴紅痱的丘疹形念珠菌病尚可外搽含制黴菌素的硫磺爐甘石洗劑,每日4一6次。間擦疹常需加用撲粉。

(2)制黴菌素搽劑(制黴菌紊10o萬U,甘油10ml,蒸餾水加至60ml),主要適用於鵝口瘡及生殖器念珠菌病,外搽,每日~3次。

(3)制黴菌素栓劑(每個5萬一10萬U),適用於念珠菌性陰道炎, 每晚一次,連用1一2周。

(4)多聚醛制黴菌素5萬U加生理鹽水5ml,或兩性黴素B5mg加註射用水20m1,作氣霧吸入,每日~4次,適用於口腔及呼吸道念珠菌感染。

2.全身療法主要適用於各種內臟念珠菌病及嚴重的皮膚粘膜念珠菌感染。

(1)制黴菌素:每日200萬~400萬U,分4次口服,兒童5萬~10萬U/kg.d。該葯在腸內極少吸收,主要用於消化道念珠菌病。

(2)酮康唑:0.2g,每日一次。療程視感染類型和患者的反應而定。肝功能異常者慎用。

(3)伊曲康唑: 200mg,每日一次,連用4周以上。

(4)兩性黴素B(0.5~1mg/kg.d)靜脈點滴,或合并口服5-氟尿嘧啶(150一200mg/kg.d),可有一定協同作用,以提高療效。

皮膚念珠菌病的護理

1.積極治療易誘發本病的原發疾病,如糖尿病、惡性腫瘤及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

2.合理應用抗生素、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等,需長期應用者應嚴密觀察發生各種念珠菌病的徵兆,並予以及時處理。

3.皮膚皺褶部位、尤其是肥胖多汗者應保持清潔乾燥;注意口腔及外陰部位清潔衛生。

參看

  • 皮膚病科疾病

皮膚念珠菌病6298


<< 皮膚瘙癢症 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 >>

皮膚念珠菌病相關圖片

皮膚念珠菌病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
皮膚念珠菌病
慢性皮膚粘膜念珠菌病
單純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
複發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
肺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
全身性念珠菌病
生殖器念珠菌病
白色念珠菌感染
口腔念珠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