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根據病因一般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類。原發性肥胖又包括單純性肥胖和水、鈉瀦留性肥胖症。

水、鈉瀦留性肥胖,亦稱特發性浮腫。此型肥胖多見於生殖及更年期女性。其發生可能與雌激素增加所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醛固酮分泌增加及靜脈迴流減慢等因素有關。脂肪分布不均勻,以小腿、股、臀、腹部及乳房為主。體重增加迅速,與體位有密切關係,勞累和立位體重增加,休息及平卧後減輕。早晚體重變化正常人為0.4千克,本病患者早晚體重變化在1千克以上。該病浮腫變化往往呈周期性,晨起面、眼瞼浮腫,起床後活動,下肢、軀幹逐漸浮腫,到晚餐前體重較早飯前增加1.2~4.5千克,平均2.4±0.7千克。立卧位水試驗表明患者有水、鈉瀦留。

水、鈉瀦留性肥胖症的原因

1.內因 為人體內在因素使脂肪代謝紊亂而致肥胖。

(1)遺傳因素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單純性肥胖者中有些有家庭發病傾向。父母雙方都肥胖,他們所生子女中患單純性肥胖者比父母雙方體重正常者所生子女高5~8倍。Vanllallie對1333名出生於1965~1970年期間的兒童進行了縱向調查也發現,父母一方有肥胖, 其所生子女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超出正常的比值(odd ratio)也隨之增加,1~2歲肥胖兒童到成人早期肥胖為1.3,3~5歲肥胖者為4.7,6~9歲肥胖者為8.8,10~14歲者22.3,15~17歲為17.5。

(2)神經精神因素

已知人類與多種動物的下丘腦中存在著兩對與攝食行為有關的神經核。一對為腹對側核(VMH),又稱飽中樞;另一對為腹外側核(LHA),又稱飢中樞。飽中樞興奮時有飽感而拒食,破壞時則食慾大增;飢中樞興奮時食慾旺盛,破壞時則厭食拒食。二者相互調節,相互制約,在生理條件下處於動態平衡狀態,使食慾調節於正常範圍而維持正常體重。當下丘腦發生病變時,不論屬炎症的後遺症(如腦膜炎、腦炎後)、創傷、腫瘤及其他病理變化時,如腹內側核破壞,則腹外側核功能相對亢進而貪食無厭,引起肥胖。反之,當腹外側核破壞,則腹內側核功能相對亢進而厭食,引起消瘦。另外,該區與更高級神經組織有著密切的解剖聯繫,後者對攝食中樞也可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控。下丘腦處血腦屏障作用相對薄弱,這一解剖上的特點使血液中多種生物活性因子易於向該處移行,從而對攝食行為產生影響。這些因子包括:葡萄糖、游離脂肪酸、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5-羥色胺、胰島素等。此外,精神因素常影響食慾,食餌中樞的功能受制於精神狀態,當精神過度緊張而交感神經興奮或腎上腺素能神經受刺激時(尤其是α受體佔優勢),食慾受抑制;當迷走神經興奮而胰島素分泌增多時,食慾常亢進。腹內側核為交感神經中樞,腹外側核為副交感神經中樞,二者在本症發病機理中起重要作用。

(3)高胰島素血症

近年來高胰島素血症在肥胖發病中的作用引人注目。肥胖常與高胰島素血症並存,但一般認為系高胰島素血症引起肥胖。高胰島素血症性肥胖者的胰島素釋放量約為正常人的3倍。

胰島素有顯著的促進脂肪蓄積作用,有人認為,胰島素可作為總體脂量的一個指標,並在一定意義上可作為肥胖的監測因子。更有人認為,血漿胰島素濃度與總體脂量呈顯著的正相關。

(4)褐色脂肪組織異常

ADVERTISEMENT

褐色脂肪組織是近幾年來才被發現的一種脂肪組織,與主要分布於皮下及內臟周圍的白色脂肪組織相對應。褐色脂肪組織分布範圍有限,僅分布於肩胛間、頸背部、腋窩部、縱隔及腎周圍,其組織外觀呈淺褐色,細胞體積變化相對較小。

白色脂肪組織是一種貯能形式,機體將過剩的能量以中性脂肪形式貯藏於間,機體需能時,脂肪細胞內中性脂肪水解動用。白色脂肪細胞體積隨釋能和貯能變化較大。

褐色脂肪組織在功能上是一種產熱器官,即當機體攝食或受寒冷刺激時,褐色脂肪細胞內脂肪燃燒,從而決定機體的能量代謝水平。以上兩種情況分別稱之謂攝食誘導產熱和寒冷誘導產熱。

當然,此特殊蛋白質的功能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由此可見,褐色脂肪組織這一產熱組織直接參与體內熱量的總調節,將體內多餘熱量向體外散發,使機體能量代謝趨於平衡。

5.其他

進食過多可通過對小腸的刺激產生過多的腸抑胃肽(GIP),GIP刺激胰島β細胞釋放胰島素。在垂體功能低下,特別是生長激素減少、促性腺及促甲狀腺激素減少引起的性腺、甲狀腺功能低下可發生特殊類型的肥胖症,可能與脂肪動員減少,合成相對增多有關。臨床上肥胖以女性為多,特別是經產婦或經絕期或口服女性避孕藥者易發生,提示雌激素與脂肪合成代謝有關。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時,皮質醇分泌增多,促進糖原異生,血糖增高,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多,於是脂肪合成增多,而皮質醇促進脂肪分解。

2.外因 以飲食過多而活動過少為主。

當日進食熱卡超過消耗所需的能量時,除以肝、肌糖原的形式儲藏外,幾乎完全轉化為脂肪,儲藏於全身脂庫中,其中主要為甘油三酯,由於糖原儲量有限,故脂肪為人體熱能的主要貯藏形式。如經常性攝入過多的中性脂肪及糖類,則使脂肪合成加快,成為肥胖症的外因,往往在活動過少的情況下,如停止體育鍛煉、減輕體力勞動或疾病恢復期卧床休息、產後休養等出現肥胖。

水、鈉瀦留性肥胖症的診斷

肥胖症的診斷主要根據體內脂肪堆積過多和(或)分布異常。

1.體重指數(BMI) 是較常用的衡量指標。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WHO提出BMI≥25為超重,≥30為肥胖。亞太地區肥胖和超重的診斷標準專題研討會依據亞洲人往往在BMI相對較低時,就易出現腹型或內臟肥胖並顯示患者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及蛋白尿的危險性明顯增加,故提出BMI≥23為超重,BMI≥25為肥胖。

2.理想體重 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或身高減100後再乘以0.9(男性)或0.85(女性)。實際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20%者為肥胖;超過理想體重的10%又不到20%者為超重。

3.體脂的分布特徵 可用腰圍或腰臀圍比(WHR)來衡量。腰圍為通過腋中線肋緣與髂前上棘間的中點的徑線距離;臀圍為經臀部最隆起處部位測得的距離,腰臀比(WHR)為腰圍與臀圍的比值。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腰臀比WHR>0.9(男性)或>0.8(女性)可視為中心型肥胖。

4.皮下脂肪堆積程度 可由皮脂厚度來估計,25歲正常人肩胛皮脂厚度平均為12.4mm,大於14mm為脂肪堆積過多;肱三頭肌部位皮脂厚度:25歲男性平均為10.4mm,女性平均為17.5mm。

5.內臟脂肪 可用B型超聲、雙能X線骨密度儀、CT掃描或磁共振測定。在確定肥胖後,應鑒別屬單純性肥胖或繼發性肥胖。

水、鈉瀦留性肥胖症的鑒別診斷

肥胖症確定後可結合病史、體片及實驗室資料等,鑒別屬單純性抑繼發性肥胖症。如有高血壓、向心性肥胖、紫紋、閉經等伴24小時尿17羥類固醇偏高者,則應考慮為皮質醇增多症,代謝率偏低者宜進一步檢查T3、T4及TSH等甲狀腺功能試驗。此外,常須注意有否糖尿病、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痛風、膽石症等伴隨病。

單純性肥胖:肥胖是臨床上的主要表現,無明顯神經、內分泌系統形態和功能改變,但伴有脂肪、糖代謝調節過程障礙。此類肥胖最為常見。根據體征及體重即可診斷。

肥胖症的診斷主要根據體內脂肪堆積過多和(或)分布異常。

1.體重指數(BMI) 是較常用的衡量指標。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WHO提出BMI≥25為超重,≥30為肥胖。亞太地區肥胖和超重的診斷標準專題研討會依據亞洲人往往在BMI相對較低時,就易出現腹型或內臟肥胖並顯示患者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及蛋白尿的危險性明顯增加,故提出BMI≥23為超重,BMI≥25為肥胖。

2.理想體重 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或身高減100後再乘以0.9(男性)或0.85(女性)。實際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20%者為肥胖;超過理想體重的10%又不到20%者為超重。

3.體脂的分布特徵 可用腰圍或腰臀圍比(WHR)來衡量。腰圍為通過腋中線肋緣與髂前上棘間的中點的徑線距離;臀圍為經臀部最隆起處部位測得的距離,腰臀比(WHR)為腰圍與臀圍的比值。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腰臀比WHR>0.9(男性)或>0.8(女性)可視為中心型肥胖。

4.皮下脂肪堆積程度 可由皮脂厚度來估計,25歲正常人肩胛皮脂厚度平均為12.4mm,大於14mm為脂肪堆積過多;肱三頭肌部位皮脂厚度:25歲男性平均為10.4mm,女性平均為17.5mm。

5.內臟脂肪 可用B型超聲、雙能X線骨密度儀、CT掃描或磁共振測定。在確定肥胖後,應鑒別屬單純性肥胖或繼發性肥胖。

水、鈉瀦留性肥胖症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肥胖應以預防為主,應使人們認識到其危險性而儘可能地使體重維持在正常範圍內。預防肥胖症應從兒童時期開始。目前,將肥胖理解為「病理環境中的正常生理過程」,肥胖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環境,而不是代謝缺陷的「病理」影響或者個體基因的突變。由於遺體因素是不可改變的,因此,必須通過調控生活方式即合理的飲食及適宜的體力活動,來控制體重的上升。基於這種新觀念,各國政府都致力於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普遍的預防計劃。

總的說來有3種預防措施,即普遍性預防(universal prevention),選擇性預防(selective prevention)和針對性預防(target prevention)。

普遍性預防:是針對人口總體的,以穩定肥胖水平並最終減少肥胖發生率從而降低肥胖患病率為目標。通過改善膳食結構和提倡適當體力活動以及減少吸煙和飲酒等來改變生活方式,最終減少肥胖相關疾病,達到普遍性預防的目的。

選擇性預防:旨在對肥胖高危人群進行教育,以便使他們能和危險因素做有力的鬥爭,這些危險因素可能來自遺傳,使他們成為肥胖的易患人群,所採取的措施是針對易於接觸高危人群的地方進行,如學校,社區中心以及一級預防場所,方法是從教育入手,加以具體的干預措施。新加坡教育部對兒童採取這種預防措施後已經使肥胖的患病率從15%減少到12.5%。

針對性預防:主要是在已經超重或具有肥胖生物學指標但仍不屬於肥胖的個體中進行,目的在於預防體重的增加以及降低體重相關疾病的患病率。這些人發生肥胖及肥胖相關疾病的危險性極高。已經存在體重相關疾病或有心血管疾病以及2型糖尿病等肥胖相關疾病高危因素的個體應當成為針對性預防的主要對象。

參看

  • 小兒肥胖症
  • 肥胖症
  • 其它癥狀

水、鈉瀦留性肥胖症7195


<< 水沖脈 雙足紅腫熱痛 >>

水、鈉瀦留性肥胖症相關圖片

水、鈉瀦留性肥胖症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水、鈉瀦留性肥胖症
單純性肥胖症
體內水鈉瀦留
肥胖症
獲得性肥胖
繼發性肥胖
老年人肥胖症
內臟性肥胖
生理性肥胖
肥胖症
痛性肥胖病
頑固性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