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潛伏期3~5天,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前驅症。1~2天內口腔、咽、軟齶、頰黏膜、舌、齒齦出現疼痛性粟粒至綠豆大小水皰,周圍繞以紅暈,破潰成小潰瘍,由於疼痛,常流涎和拒食。

舌齒齦疼痛性粟粒至水皰的原因

(一)發病原因

有數種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薩奇病毒 A的其他株或腸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薩奇病毒是腸道病毒的一種。腸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內的整個消化道,通過污染的食物、飲料、水果等經口進入體內,並在腸道增殖。

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4歲以下的兒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後只獲得該型別病毒的免疫力,對其它型別病毒再感染無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後還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別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二)發病機制

口蹄疫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現稱為口皰病毒(aphoviruses)。呈球狀顆粒,直徑為22~30nm,有7種不同的血清型:即A,O,C,SATI,SATZ,SAT3 和亞洲-1型。至少有63個亞型。各流行區的型別分布有所不同,各型間無交叉免疫作用。從人類分離到的幾乎都是O型,偶有C型。傳染源是患口蹄疫的動物。患病動物的血液、皮膚黏膜分泌物、唾液、尿、糞、乳汁均帶有病毒。大多是通過直接和患病動物接觸或擠乳時,病毒通過皮膚微小傷口進入人體發病,偶可通過食用受染的牛乳、乳酪、牛油或其他乳製品被感染髮病,甚至食用病牛的肉和骨頭也可感染。人與人之間很難相互傳染。

舌齒齦疼痛性粟粒至水皰的診斷

潛伏期3~5天,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前驅症。1~2天內口腔、咽、軟齶、頰黏膜、舌、齒齦出現疼痛性粟粒至綠豆大小水皰,周圍繞以紅暈,破潰成小潰瘍,由於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時手足亦出現皮疹,在手足的背側面和手指(趾)背側緣、甲周圍、掌跖部,出現數目不定的水皰,除手足口外,亦可見於臀部及肛門附近,偶可見於軀幹及四肢,數天後乾涸、消退,皮疹無瘙癢,無疼痛感。個別兒童可出現泛發性丘疹、水皰,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一般經過良好,全病程約5~10天,多數可自愈,預後良好。

手足口病發生時,病兒常以發熱起病,其熱度不等,也有不發熱者,但以低熱者居多約點半數。且常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厭食等癥狀。臨床以口腔、手足皰疹為主要特徵。口腔皰疹見於舌、頰粘膜、硬齶、口唇、咽及扁桃體,約3mm大小,並迅速破潰形成潰瘍。皮疹多見於手足遠端、手指指間,足跟邊緣和甲周,手掌和足跖亦多見,下肢及臀部可呈密集分布的丘疹樣皮疹,初起為斑丘疹,後轉變為皰疹,圓形或橢圓形,約3~7mm如米粒大小,較水痘皮疹為小,質地較硬,周圍有紅暈。皰疹數目少的僅幾個,多的幾十個。一般病程較輕而短,多於1周左右痊癒,皮疹消退後不留瘢痕或色素沉著,如有繼發感染常使皮膚損害加重。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見到,以夏秋季較多。發病初期先有發熱、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樣,有的孩子可能有噁心、嘔吐等癥狀。以後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現橢圓形或梭形的水泡,皰的周圍有紅暈,水皰的液體清亮,水皰的長軸與皮紋是一致的。然後水皰的中心凹陷、變黃、乾燥、脫掉(脫屑)。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較堅硬的淡紅色丘疹或者皰疹。同時,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齒齦上也有散在的水皰,但口腔里的水皰很快破潰而形成灰白色的小點或灰白色的一層膜,其周圍有紅暈,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見到點狀或片狀的糜爛面。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為皰疹液、咽喉分泌物、糞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它的潛伏期是3-8日。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口腔、手、足出現皰疹,咽拭子、血液及皰液中分離培養出COX A19病毒可確診。

舌齒齦疼痛性粟粒至水皰的鑒別診斷

手足口病應與口蹄疫相鑒別。

ADVERTISEMENT

一、病原體不同。口蹄疫的病原體為口蹄疫病毒,屬於人畜共患病原體。手足口病是由數種腸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傳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類(兩半蹄子)動物牛、羊、豬、鹿、駱駝等發生口蹄疫,成為人患口蹄疫的傳染源。只有先出現獸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腸道攜帶病毒的人,屬於人類疾病。

三、傳播途徑不同。口蹄疫是通過接觸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潰瘍爛斑,經皮膚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傳染而又未加熱(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極為散在發生的。手足口病是由於接觸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經口感染的,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因此,可出現不同規模的流行。

四、發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決定於與病畜的接觸,發病人群的年齡廣泛,但由於易感性很低,發病機會很少。兒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癥狀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兒傳染病,3歲以下患兒占絕大多數不清,很少超過5歲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歲以下兒童發病率為32.85‰,3~6歲為14.23‰,7~14歲為1.27‰,15歲以上0.05‰。常在托幼機構出現流行。

五、癥狀體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雖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間、足趾端有相似之處,但癥狀體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後主要表現為全身中毒癥狀和局部皰疹損害兩大特徵。出現發熱、頭痛、全身不適,1~2天後在口腔粘膜、舌邊、手指間、足趾端發生水皰,再1~2天水泡破潰,形成爛斑,繼發感染成膿皰,然後結痂、脫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預後良好,嚴重病例可並發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無發熱或低熱,但有呼吸道感染癥狀。先在口腔粘臘出現皰疹,分布和頰粘膜、齒齦、舌邊,並破潰成潰瘍。隨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現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皰疹,如綠豆、赤小豆大,單個性不融合,內含透明液體,終不破潰,3~5天自行吸收收縮。全身癥狀輕,病程約一周,預後良好。

六、診斷依據不同。口蹄疫需先有當地牲畜口蹄疫發生或流行,並有與病畜接觸機會,或飲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熱的奶等感染關係。潛伏期2~18一友3~8天常見;發病具有全身中毒癥狀及局部皰疹、潰瘍損害兩大特徵。

需與皰疹性咽峽炎、單純皰疹等相鑒別。

Gxq32pou.jpg

潛伏期3~5天,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前驅症。1~2天內口腔、咽、軟齶、頰黏膜、舌、齒齦出現疼痛性粟粒至綠豆大小水皰,周圍繞以紅暈,破潰成小潰瘍,由於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時手足亦出現皮疹,在手足的背側面和手指(趾)背側緣、甲周圍、掌跖部,出現數目不定的水皰,除手足口外,亦可見於臀部及肛門附近,偶可見於軀幹及四肢,數天後乾涸、消退,皮疹無瘙癢,無疼痛感。個別兒童可出現泛發性丘疹、水皰,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一般經過良好,全病程約5~10天,多數可自愈,預後良好。

手足口病發生時,病兒常以發熱起病,其熱度不等,也有不發熱者,但以低熱者居多約點半數。且常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厭食等癥狀。臨床以口腔、手足皰疹為主要特徵。口腔皰疹見於舌、頰粘膜、硬齶、口唇、咽及扁桃體,約3mm大小,並迅速破潰形成潰瘍。皮疹多見於手足遠端、手指指間,足跟邊緣和甲周,手掌和足跖亦多見,下肢及臀部可呈密集分布的丘疹樣皮疹,初起為斑丘疹,後轉變為皰疹,圓形或橢圓形,約3~7mm如米粒大小,較水痘皮疹為小,質地較硬,周圍有紅暈。皰疹數目少的僅幾個,多的幾十個。一般病程較輕而短,多於1周左右痊癒,皮疹消退後不留瘢痕或色素沉著,如有繼發感染常使皮膚損害加重。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見到,以夏秋季較多。發病初期先有發熱、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樣,有的孩子可能有噁心、嘔吐等癥狀。以後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現橢圓形或梭形的水泡,皰的周圍有紅暈,水皰的液體清亮,水皰的長軸與皮紋是一致的。然後水皰的中心凹陷、變黃、乾燥、脫掉(脫屑)。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較堅硬的淡紅色丘疹或者皰疹。同時,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齒齦上也有散在的水皰,但口腔里的水皰很快破潰而形成灰白色的小點或灰白色的一層膜,其周圍有紅暈,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見到點狀或片狀的糜爛面。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為皰疹液、咽喉分泌物、糞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它的潛伏期是3-8日。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口腔、手、足出現皰疹,咽拭子、血液及皰液中分離培養出COX A19病毒可確診。

舌齒齦疼痛性粟粒至水皰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在預防方面,應注意在夏季此病流行時,儘可能少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平日教育小兒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後洗手;對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隔離。若此病在託兒所或幼兒園內流行時,首先應將患兒與健康兒童隔離,將玩具用消毒液消毒。

可將金銀花、茵陳、生薏仁、大青葉(即板藍根的葉子)、甘草等放入水中,煮開後20分鐘倒出,當茶飲用。三五天即可,但體虛、容易拉肚子的孩子不要喝。

對於口裡長皰疹、有潰瘍、口氣臭的孩子,除了上述方子之外,還可用燈心花、藿香、生石膏、防風、淡竹葉煎水飲用,可清心火。對於食欲不振的孩子還可在燈心花方子里增加麥芽,以開胃。

如果孩子手足出現皰疹,則可採用外洗法,用野菊花、紫草、地膚子、苦參等煮沸,冷卻至適中溫度時浸泡手足,以起到清熱、化濕、涼血的作用。

參看

  • 手足口病
  • 口腔癥狀

舌齒齦疼痛性粟粒至水皰7661


<< 舌淡胖嫩 舌背中後部黑色叢毛 >>

舌齒齦疼痛性粟粒至水皰相關圖片

舌齒齦疼痛性粟粒至水皰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舌齒齦疼痛性粟粒至水皰
齒齦腫痛
面部播散性粟粒狀狼瘡
雙脛對稱發生梅核大小疼痛性結節
疼痛性股青腫
疼痛性股白腫
疼痛性脂肪疝
疼痛性眼肌麻痹
癌性疼痛
持續性胸部疼痛或模糊的背部疼痛
持續性下腹疼痛
持續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