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管型(esophageal cast),有表層脫落性食管炎(superficial exfoliative oesophagitis)、特發性食管黏膜剝脫症(spontaneous intramural rupture of the esophagus)、創傷性食管黏膜表層管型剝脫等多種病名。

食管管型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一般認為食管管型是一種原因不明的食管上皮過度增生,因某種原因造成嘔吐或在輕度黏膜損傷後而使黏膜逐漸全部分離,形成管型脫落。食管管型可發生在既無感染又無化學燒傷的正常健康人,因輕度食管黏膜損傷、熱飲、異物、頻繁嘔吐等誘因發病。張泰昌等報告的2例食管管型中均以頻繁嘔吐為誘因。近年來有學者提出食管管型與食管下段的高壓區有關,由於此段的壓力作用使食管管腔的部分氣體擠入部分損傷分離的黏膜下層,當伴有劇烈嘔吐時,在相關氣流力學因素的影響下,促成黏膜表層剝離面均勻而迅速地擴散至食管全長,形成完整的食管管型,並隨嘔吐而吐出。

(二)發病機制

食管管型在結構上僅有上皮層,剝離面為黏膜表皮下層,為正常食管黏膜和鱗狀上皮結構,因此可以迅速恢復,不導致食管狹窄。也有學者認為在顯微鏡下見細胞原漿淡染,細胞境界不清,核多為圓形,有的細胞呈退行性改變,有的毛細血管上皮細胞增生。

食管管型的癥狀

典型病例在管型排出前幾周內,病人感到劍突下或上腹部隱約不適,時有輕度下咽困難或噯氣,可無先兆癥狀,僅在進熱飲料或熱酒後,咽喉有燒灼感,幾次乾嘔後吐出一點鮮血,然後吐出管狀黏膜。

在進餐後感到胸骨後不適、灼熱感和胸悶,伴有頻繁嘔吐,少量鮮血,咽部有異物感,隨之吐出白色索條樣管型,有時需剪斷。

食管管型的診斷

食管管型的檢查化驗

組織學檢查顯示復層扁平上皮,無明顯炎症,亦無壞死性病變,但呈退行性變。少數病例,基底細胞層的細胞胞質水腫性空泡形成,核固縮。由於基底細胞的異常造成上皮大皰形成,使上皮和下面組織之間內聚力消失,以致管型剝離。

食管管型的鑒別診斷

1.食管天皰瘡 特徵性內鏡所見是形成水皰,因為容易破裂,不經常看到,多報道水腫、發紅、糜爛、潰瘍等非特異炎性所見。與反流性食管炎的鑒別非常困難。病變涉及中上段食管,全部血管通透性低下,線樣及地圖樣,類圓形等多種多樣的糜爛潰瘍可作為鑒別點,活檢證實表皮內棘刺細胞松解及看到棘刺松解細胞。

2.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大皰性表皮鬆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特徵是,大皰發生在摩擦受壓或外傷之後的皮膚上,有複雜的遺傳情況。其中,隱性營養不良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的水皰特徵是鬆弛性水皰,壁薄易破裂,多為漿液性,也可伴有出血性大皰,皮膚的任何部位均可發生,黏膜常被累及,發生大水皰,糜爛。也可發生在食管的黏膜處。

3.類天皰瘡皮炎 類天皰瘡皮炎(pemphigoid dermatitis)為發生在眼結膜、口腔、鼻咽喉、氣管、食管、龜頭、女陰、尿道口、陰道及肛門部的黏膜和皮膚上的炎症、水皰和大皰損害,愈後在黏膜上遺留瘢痕。若口腔及食管黏膜發生水皰、大皰,破潰糜爛常導致瘢痕形成,極少數人可出現食管狹窄。

ADVERTISEMENT

食管管型的併發症

大多數病人只排出一個管型,很少複發,有人認為與細胞間的橋粒(desmosomes)改變有關。病人吐血時,可給止血藥,必要時輸血,為防治感染,可加用抗生素。很少有併發症。

食管管型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飲食上注意避免粗糙、過熱食物,進食勿過快,避免或防止頻繁嘔吐,對預防本病是重要的。

食管管型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本病可以迅速恢復,不留瘢痕,不導致食管狹窄,無需特殊治療,禁食1周後可進流食,後可逐漸恢復正常飲食。也可給予黏膜保護劑和適當的抗生素防止並發感染。

(二)預後

雖食管上皮呈管狀脫落,以後新的上皮可再生,預後良好。

參看

  • 消化內科疾病

食管管型7930


<< 食管過短 食管腐蝕性灼傷 >>

食管管型相關圖片

食管管型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食管管型
食管黏膜呈管型剝脫
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巴雷特食管
Barrett食管
第Ⅳ型脊髓血管畸形
第Ⅱ、Ⅲ型脊髓血管畸形
第Ⅰ型脊髓血管畸形
II型腎小管性酸中毒
管型尿
膈下食管憩室
膈上食管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