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的脈搏明顯減弱或缺如,血壓明顯降低或測不出,即稱無脈症(pulsless disease)無脈症作為異常的動脈搏動,是臨床上常見的體征,尤其多見於心血管疾病,也可見於非心血管疾病,如外界或鄰近血管的組織等因素使動脈受壓、覆蓋於血管上的組織增厚也可發生無脈症。無脈症為大多數動脈疾病的診斷提供可靠的線索和依據。

無脈症的原因

無脈症,主要見於心臟、動脈系統病變,動脈的痙攣、狹窄、阻塞等原因都可影響動脈搏動及血壓,外界因素也可使動脈受壓部分地阻斷血流,或血管內壁纖維組織增生,致血流減少等原因都可形成無脈症。其常見的病因有:

(一)各種原因引起的嚴重休克

(二)周圍動脈閉塞性疾病

包括多發性大動脈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硬化性閉塞症、腹主動脈瘤、肢體動脈瘤。鎖骨下動脈竊血綜合征、急性動脈栓塞等。

(三)周圍動脈功能紊亂性疾病

包括手足發組症、損傷後血管痙攣病、網狀青斑、戰壕足綜合征等。

(四)非血管性因素

包括胸廓出口綜合征、硬皮病等。

機 理

作為泵器官的心臟有節律的收縮和舒張,使動脈內的壓力與血容量呈有規律的變化,從而引起血管壁相應的擴張和回縮,以完成血液循環。在體表可以觸摸到或能用儀器記錄下來動脈的搏動,稱為動脈脈搏。脈搏的發生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如左心室收縮強度、心率和節律、心搏量和血容量、血管壁的彈性、血液黏稠度、周圍血管阻力、血管的神經調節等。其中,任何一個或多個因素異常,都能發生無脈症。如嚴重的休克無脈,則是一種急性的循環功能不全,造成的全身組織血液灌注不足,形成血壓明顯降低和脈搏的明顯減弱。研究表明,在周圍血管病中,動脈的閉塞、狹窄。痙攣等都是造成無脈症的病因,而這些病因又多為動脈硬化(AS)所引起。動脈硬化是動脈的一種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病變,能致動脈血管管壁增厚、變硬、從而使動脈血管失去彈性和管腔變窄,血流減少。至於動脈硬化的發病機理尚不完全清楚,學說不一。概括有:脂肪浸潤學說;損傷反應學說;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學說;病毒感染學說;自家免疫學說等,近晚研究還發現了可致動脈硬化的獨立因子,如 APo-A,APo-B等。事實上,每種學說都不能滿意地解釋動脈硬化的全過程。說明動脈硬化機理是多種因素互相聯繫,又相互作用的一個十分複雜的演變過程。

ADVERTISEMENT

小動脈和(或)小靜脈的缺陷,造成動脈功能紊亂也是無脈症的原因之一。動脈血管受鄰近組織壓迫及覆蓋於動脈之上的皮膚變硬、過厚都能產生無脈。

無脈症的診斷

一、病 史

無脈症是臨床上周圍血管病的常見體征,問診時,應著重詢問有關心血管疾病的病史,由於動脈的不全阻塞、狹窄、痙攣及血管外部受壓等原因,必然會影響血液通暢,減少遠端的血供而出現癥狀,致使動脈特別是淺表動脈的脈搏明顯變弱或消失。患者主訴多能夠準確地說出發生的時間。因此,詳細的詢問有關癥狀,如肢體疼痛、皮膚溫度下降、膚色蒼白、乾燥、肢體末梢營養障礙。這些癥狀也是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如有突然發生的肢體劇痛、皮溫下降、蒼白,甚至麻木,常提示肢體動脈急性阻塞,多為動脈栓塞或急性血栓形成。當患者出現間歇性破行,常提示下肢動脈功能不全,有慢性動脈阻塞。還應注意詢問患者有無靜息性疼痛,當出現靜息性疼痛時,提示動脈缺血加重。同時注意詢問疼痛與環境的關係。如溫差,溫差的突然變化都會使疼痛加重。體溫的改變也可激發或緩解疼痛。無脈症患者常感肢體發冷,穿的衣服比別人多卻不感到溫暖。另外,當動脈栓 塞時神經幹缺乏營養時,可出現麻木、針刺或蟻行感。

在了解病史時,還應注意全身疾病的問診。了解栓子的可能來源,如風濕性心臟病、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內膜炎,尤其是伴有房顫時。患者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蛋白血症、動脈硬化。有的還須詢問工種,是否長期使用震顫性工具或用手指擊打操作等。以上資料可為診斷提供依據。

二、體格檢查

無脈症和其他動脈搏動異常一樣,多是由心血管及全身疾病引起的。體檢時除做常規的體檢外,應重點檢查心臟、血管情況。對血管分又處及淺表動脈所在的部位應仔細檢查。如頸根部雙側、鎖骨上部、中上腹部、雙側股部等。對於淺表動脈的搏動情況更是方便易得。一般只需用示指、中指和無名指觸們所要檢查的動脈即可。全身的淺表動脈包括撓動脈、尺動脈。顫動脈、耳前動脈、下頜動脈、頸動脈、腋動脈、腦動脈、股動脈和足背動脈等。上述淺表動脈在一些患者中可有位置的變異或缺如,如撓動脈在正常位置觸不到,而在拇指掌骨根部背側觸及,稱為反關脈。也有時位置太深,動脈過細,易誤認為無脈。據解剖學統計,10%的正常人足背動脈先天性缺如,多為雙側;5%的正常人脛後動脈缺如,也常為雙側,所以觸摸時搏動消失無肯定的臨床意義。在生理情況下,肢體等處雙側脈搏強弱.節律差異很小。但在大動脈炎(頭臂型)時,雙上肢的脈搏強弱不一,一側甚至消失,也有的疾病,上、下肢體脈搏強弱異常,下肢脈搏反而比上肢脈搏明顯減弱,甚至消失,可見於主動脈縮窄。因此,檢查脈搏時應雙側對比,上、下對照,這樣才不致漏診。動脈聽診雜音,可提示該處動脈狹窄的程度和血管段。正常時在頸動脈和鎖骨下動脈處可聽到相當於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兩個聲音。多發性大動脈炎時,部分病例則可在雙側鎖骨上及頸後三角區聽到收縮期雜音。主動脈縮窄時,可在背部脊柱左側聽到收縮期雜音。

測量血壓時,一般以有上肢為準,應連測三次,取最低值作為血壓讀數。健康人兩上肢血壓可不相等,左右兩側相差<1.33-2.67kPa(10-20mmHg),下肢血壓較上肢血壓可高約2.6-5.2kPa(20-40mmHg)。當兩側肢體血壓差超過高限時,都有重要的定位意義。

皮膚的色澤、溫度與營養;反覆持久的局部動脈供血不足,可使皮膚失去光澤、變薄、皮溫降低。測定皮膚溫度可估計該段血循環的狀況,若雙側肢體皮膚溫差達2℃以上時,則表示該側肢體血流障礙。由於血供不足,還可造成肌肉萎縮,指(趾)甲生長緩慢,重者肢體還可出現潰瘍或壞疽。

三、實驗室檢查

臨床上無脈症可見於心血管系統的多種疾病。實驗室檢查有:心血管造影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連續波多普勒超聲法,動脈波描記等。

無脈症的鑒別診斷

應與下面的癥狀相鑒別診斷:

1.微脈:脈極細而軟,按之欲絕,似有似無。脈象的一種。極細而軟,按之欲絕,若有若無,至數不明。由氣血虛衰所致。多見於休克﹑虛脫﹑慢性虛弱病症等。

2.脈搏細弱甚至不能清楚觸及:產科休克分為休克代償期,休克抑制期,休克衰竭期。脈搏細弱甚至不能清楚觸及是休克抑制期的一個癥狀。

3.心音及脈搏消失是室顫的一種表現:脈搏不能觸及、心音消失、血壓(收縮壓)常在60 mm Hg以下或測不到等血液循環惡化的徵象。臨床表現室顫的出現表示患者已經發生心臟驟停,其主要臨床表現有意識喪失;心音及脈搏消失;呼吸於數十秒鐘後停止;皮膚、黏膜發紺或蒼白;部分患者有短暫抽搐及大小便失禁;多數患者瞳孔散大。

4.前臂動脈主要有橈動脈、尺動脈和骨間總動脈,以及再分至手部形成的掌淺弓和掌深弓。前臂動脈損傷主要表現為手部血供部分受阻癥狀,包括尺動脈或橈動脈搏動減弱和消失、手指冷感、皮膚過敏及麻木等。

5.脈搏脫漏:心房纖維顫動(房顫),此種心律失常可有「三個不一致」,即心音強弱不一致,快慢不一致,與脈搏不一致。

一、病 史

無脈症是臨床上周圍血管病的常見體征,問診時,應著重詢問有關心血管疾病的病史,由於動脈的不全阻塞、狹窄、痙攣及血管外部受壓等原因,必然會影響血液通暢,減少遠端的血供而出現癥狀,致使動脈特別是淺表動脈的脈搏明顯變弱或消失。患者主訴多能夠準確地說出發生的時間。因此,詳細的詢問有關癥狀,如肢體疼痛、皮膚溫度下降、膚色蒼白、乾燥、肢體末梢營養障礙。這些癥狀也是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如有突然發生的肢體劇痛、皮溫下降、蒼白,甚至麻木,常提示肢體動脈急性阻塞,多為動脈栓塞或急性血栓形成。當患者出現間歇性破行,常提示下肢動脈功能不全,有慢性動脈阻塞。還應注意詢問患者有無靜息性疼痛,當出現靜息性疼痛時,提示動脈缺血加重。同時注意詢問疼痛與環境的關係。如溫差,溫差的突然變化都會使疼痛加重。體溫的改變也可激發或緩解疼痛。無脈症患者常感肢體發冷,穿的衣服比別人多卻不感到溫暖。另外,當動脈栓 塞時神經幹缺乏營養時,可出現麻木、針刺或蟻行感。

在了解病史時,還應注意全身疾病的問診。了解栓子的可能來源,如風濕性心臟病、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內膜炎,尤其是伴有房顫時。患者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蛋白血症、動脈硬化。有的還須詢問工種,是否長期使用震顫性工具或用手指擊打操作等。以上資料可為診斷提供依據。

二、體格檢查

無脈症和其他動脈搏動異常一樣,多是由心血管及全身疾病引起的。體檢時除做常規的體檢外,應重點檢查心臟、血管情況。對血管分又處及淺表動脈所在的部位應仔細檢查。如頸根部雙側、鎖骨上部、中上腹部、雙側股部等。對於淺表動脈的搏動情況更是方便易得。一般只需用示指、中指和無名指觸們所要檢查的動脈即可。全身的淺表動脈包括撓動脈、尺動脈。顫動脈、耳前動脈、下頜動脈、頸動脈、腋動脈、腦動脈、股動脈和足背動脈等。上述淺表動脈在一些患者中可有位置的變異或缺如,如撓動脈在正常位置觸不到,而在拇指掌骨根部背側觸及,稱為反關脈。也有時位置太深,動脈過細,易誤認為無脈。據解剖學統計,10%的正常人足背動脈先天性缺如,多為雙側;5%的正常人脛後動脈缺如,也常為雙側,所以觸摸時搏動消失無肯定的臨床意義。在生理情況下,肢體等處雙側脈搏強弱.節律差異很小。但在大動脈炎(頭臂型)時,雙上肢的脈搏強弱不一,一側甚至消失,也有的疾病,上、下肢體脈搏強弱異常,下肢脈搏反而比上肢脈搏明顯減弱,甚至消失,可見於主動脈縮窄。因此,檢查脈搏時應雙側對比,上、下對照,這樣才不致漏診。動脈聽診雜音,可提示該處動脈狹窄的程度和血管段。正常時在頸動脈和鎖骨下動脈處可聽到相當於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兩個聲音。多發性大動脈炎時,部分病例則可在雙側鎖骨上及頸後三角區聽到收縮期雜音。主動脈縮窄時,可在背部脊柱左側聽到收縮期雜音。

測量血壓時,一般以有上肢為準,應連測三次,取最低值作為血壓讀數。健康人兩上肢血壓可不相等,左右兩側相差<1.33-2.67kPa(10-20mmHg),下肢血壓較上肢血壓可高約2.6-5.2kPa(20-40mmHg)。當兩側肢體血壓差超過高限時,都有重要的定位意義。

皮膚的色澤、溫度與營養;反覆持久的局部動脈供血不足,可使皮膚失去光澤、變薄、皮溫降低。測定皮膚溫度可估計該段血循環的狀況,若雙側肢體皮膚溫差達2℃以上時,則表示該側肢體血流障礙。由於血供不足,還可造成肌肉萎縮,指(趾)甲生長緩慢,重者肢體還可出現潰瘍或壞疽。

三、實驗室檢查

臨床上無脈症可見於心血管系統的多種疾病。實驗室檢查有:心血管造影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連續波多普勒超聲法,動脈波描記等。

無脈症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1、生活要有規律,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精神緊張及情緒激動。 避免寒冷刺激,避免大便乾燥 。

2、低鹽飲食,每日食鹽不宜超過5克(一錢)。忌食鹽腌食品及含鹽量高的食品。

3、 嚴禁煙、酒、不喝濃茶或咖啡。

4、預防感冒,防治肺部感染。感冒、腹瀉、發熱或病情變化時及早就診。

5、飲食調理。

參看

  • 小兒大動脈炎
  • 多發性大動脈炎
  • 凍僵
  • 動脈瘤
  • 急性動脈栓塞
  • 主動脈瘤
  • 體溫過低
  • 胸主動脈夾層動脈瘤
  • 胸降主動脈動脈瘤
  • 巨細胞動脈炎
  • 升主動脈瘤
  • 炎症性腹主動脈瘤
  • 胸腹主動脈動脈瘤
  • 胸主動脈瘤
  • 鎖骨下動脈-腋動脈瘤
  • 老年人腹主動脈瘤
  • 周圍動脈栓塞
  • 脊髓火器傷
  • 腹腔干動脈瘤
  • 感染性腹主動脈瘤
  • 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
  • 老年人風濕性心臟病
  • 老年人心室撲動與顫動
  • 老年急性動脈栓塞
  • 老年人主動脈瘤
  • 創傷性休克
  • 大動脈炎
  • 其它癥狀

無脈症8639


<< 無夢 乏力 >>

無脈症相關圖片

無脈症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無脈症
無脈絡膜症
無精症
無汗症
無睾症
血小板無力症
小兒血小板無力症
重症肌無力症
觸診無肺動脈關閉感
動脈硬化性閉塞症
肝小靜脈閉塞症
脊髓前中央動脈缺血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