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俗稱「百足蟲」,屬多足綱,常在陰暗潮濕的牆角、磚縫、陰溝、腐木、樹皮、雜草叢中棲生。兩前足各具有一對附肢,這是一對毒肢,亦稱毒爪,爪末端呈鉤狀,中央為管狀與體內毒腺相通,當毒爪刺入皮膚時即放出毒汁,引起皮膚損傷和全身中毒癥狀。皮膚被咬傷後於傷處發生兩個瘀點,繼之周圍皮膚出現腫脹,有灼熱、劇痛和刺癢感,所屬淋巴結和淋巴管發炎,輕者數天皮疹即可消退,重者局部皮膚發生紅腫或壞死外,還可出現發熱、噁心、嘔吐、頭暈、頭痛、心悸、譫語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癥狀,尤其兒童可危及生命。

蜈蚣蜇傷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蜈蚣體扁長,長約6~7cm,軀幹有21節,兩側有很多足,對稱分布,兩前足各具有一對附肢,這是一對毒肢,亦稱毒爪,爪末端呈鉤狀,中央為管狀與體內毒腺相通,當毒爪刺入皮膚時即放出毒汁,引起皮膚損傷和全身中毒癥狀。

(二)發病機制

蜈蚣毒肢,亦稱毒爪,刺入皮膚時即放出毒汁,引起皮膚損傷和全身中毒癥狀。

蜈蚣蜇傷的癥狀

皮膚被咬傷後於傷處發生兩個瘀點,繼之周圍皮膚出現腫脹,有灼熱、劇痛和刺癢感,所屬淋巴結和淋巴管發炎,輕者數天皮疹即可消退,若被大蜈蚣咬傷,由於注入體內的毒汁較多,除局部皮膚發生紅腫或壞死外,還可出現發熱、噁心、嘔吐、頭暈、頭痛、心悸、譫語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癥狀,尤其兒童可危及生命。

根據病史和臨床特點,一般不難診斷。

蜈蚣蜇傷的診斷

蜈蚣蜇傷的鑒別診斷

需和毒蛇咬傷相鑒別。兩者僅從臨床癥狀上有時不易區分,發現毒蟲才易鑒別。

蜈蚣蜇傷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對潮濕的地方如廚房、牆角、床下可灑些生石灰,以阻止蜈蚣爬行。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工作要加強個人防護,穿長袖衣衫,戴上手套、帽子、披肩。

蜈蚣蜇傷的中醫治療

選用中草藥如鮮馬齒莧或魚腥草、蒲公英、鮮桑葉搗爛敷於患處。亦可用鮮毛貓草折斷取汁塗於患處,也有人用鮮的椿樹嫩葉搗爛加雞蛋調勻塗於患處,均能達到止痛作用。

蜈蚣蜇傷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ADVERTISEMENT

1.發現咬傷後立即用肥皂水沖洗患處,用吸奶器或拔火罐方法盡量吸除毒汁。局部塗搽5%~10%稀氨溶液(氨水)或5%~10%碳酸氫鈉(小蘇打)溶液。也可用碱粉或酒精調成稀糊狀外塗,以中和蜈蚣釋放出的酸性毒汁,可達到止痛及減輕中毒癥狀,但傷口不宜用濕敷的辦法,否則易出現水皰、糜爛或組織壞死。

2.當紅腫顯著、疼痛劇烈時,可在出血點或被咬的近心端皮下注射1%鹽酸依米丁(吐根碱)水溶液3ml,能迅速止痛,或注射0.5%~1%普魯卡因或2%利多卡因,不僅可止痛,並能防止毒液擴散。

3.口服南通季得勝蛇藥片或上海蛇葯,亦可將該藥用水調成糊狀,外塗患處。

4.出現全身中毒癥狀要及時搶救,儘早給予抗組胺葯及皮質類固醇。

(二)預後

除皮損外,還可出現發熱、噁心、嘔吐、頭暈、頭痛、心悸、譫語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癥狀,尤其兒童可危及生命。

參看

  • 血液內科疾病

蜈蚣蜇傷8854


<< 五遲 無癥狀性腦梗死 >>

蜈蚣蜇傷相關圖片

蜈蚣蜇傷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蜈蚣蜇傷
病理性神經損傷
鼻竇氣壓傷
拔牙後傷口經久不愈
髕股關節軟骨損傷
臂叢神經損傷
鼻竇氣壓性創傷
鼻竇創傷
半月板損傷
創傷性宮腔粘連
創傷
產道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