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病屬於祖國醫學的「胃脘痛「、「肝胃氣痛「、「心痛「、「吞酸「等範疇。民間多稱為「心口痛「、「胃氣痛「、「胃痛「、「飢飽癆「等。

潰瘍病以反覆發作的節律性上腹痛為臨床特點,常伴有噯氣、返酸、灼熱、嘈雜等感覺,甚至還有噁心、嘔吐、嘔血、便血。在胃腸局部有圓形、橢圓形慢性潰瘍。  

臨床癥狀

(一)上腹痛、慢性、周期性節律性上腹痛是典型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癥狀。

疼痛產生的機理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潰瘍及其周圍組織的炎症病變可提高局部內臟感受器的敏感性,使痛閾降低;②局部肌張力增高或痙攣;③胃酸對潰瘍面的刺激。

潰瘍疼痛的特點是:

①慢性經過,除少數發病後就醫較早的患者外,多數病程已長達幾年、十幾年或更長時間。②周期性:除少數(約10-15%)患者在第一次發作後不再複發,大多數反覆發作,病程中出現發作期與緩解期互相交替。反映了潰瘍急性活動期、逐漸癒合、形成瘢痕的潰瘍周期的反覆過程。發作期可達數周甚至數月,緩解期可長至數月或幾年。發作頻率及發作與緩解期維持時間,因患者的個體差異及潰瘍的發展情況和治療效果及鞏固療效的措施而異。發作可能與下列誘因有關:季節(秋未或冬天發作最多,其次是春季)、精神緊張、情緒波動、飲食不調或服用與發病有關的藥物等,少數也可無明顯誘因。③節律性:潰瘍疼痛與胃酸刺激有關,臨床上疼痛與飲食之間具有典型規律的節律性。胃潰瘍疼痛多在餐後半小時出現,持續1-2小時,逐漸消失,直至下次進餐後重複上述規律。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在餐後2-3小時出現,持續至下次進餐,進食或服用制酸劑後完全緩解。腹痛一般在午餐或晚餐前及晚間睡前或半夜出現,空腹痛夜間痛。胃潰瘍位於幽門管處或同時並存十二指腸潰瘍時,其疼痛節律可與十二指腸潰瘍相同。當疼痛節律性發生變化時,應考慮病情發展加劇,或出現併發症。④疼痛的部位:胃潰瘍疼痛多位於劍突下正中或偏左,十二指腸潰瘍位於上腹正中或偏右。疼痛範圍一般較局限,局部有壓痛。內臟疼痛定位模糊,不能以疼痛部位確定潰瘍部位。若潰瘍深達漿膜層或為穿透性潰瘍時,疼痛因穿透部出位不同可分別放散至胸部、左上腹、右上腹或背部。⑤疼痛的性質與程度:潰瘍疼痛的程度不一,其性質視患者的痛閾和個體差異而定。可描述為飢餓樣不適感、鈍痛、噯氣、壓迫感、灼痛或劇痛和刺痛等。

(二)其它: 胃腸道癥狀及全身癥狀噯氣、反酸、胸骨後燒灼感、流涎、噁心、嘔吐、便秘等可單獨或伴疼痛出現。反酸及胸骨後燒灼感是由於賁門鬆弛,流涎(泛清水)是迷走神經興奮增高的表現,噁心、嘔吐多反映潰瘍具有較高活動程度。頻繁嘔吐宿食,提示幽門梗阻。便秘較多見與結腸功能紊亂有關。部分患者有失眠、多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本病活動期可有上腹部壓痛,緩解期無明顯體征。

胃潰瘍常見的臨床表現有局限於上腹部的腹痛,可歸納為局限性、緩慢性和節律性。胃潰瘍的局限性疼痛多位於劍下正中或偏左;起病多緩慢,病程長達數年或數十年,疼痛多在餐後1/ 2~2小時發作,經1~2小時胃排空後緩解,其規律是進食→疼痛→緩解。當潰瘍較深,特別是穿孔性者,疼痛可涉及背部。本病呈周期性發作,與季節有關,秋末冬初最多,春季次之,夏季少見。與精神情緒、治療反應等亦有關。疼痛性質常為隱痛、燒灼樣痛、鈍痛、飢餓痛或劇痛,可為鹼性藥物所緩解。特殊類型的潰瘍如幽門管潰瘍、胃底賁門區潰瘍、巨大潰瘍、多發性潰瘍、複合性潰瘍或有併發症時,疼痛可不典型。除疼痛外,還常兼有其他胃腸道癥狀,如噯氣、反酸、燒心、噁心、嘔吐等,嘔吐和噁心多反映潰瘍具有較高的活動程度。

胃潰瘍的體征在緩解期多不明顯,發作期如無併發症,可僅於上腹部疼痛區有壓痛點,一般較輕。後壁穿透性潰瘍在背部11~12胸椎兩旁常有壓痛。

胃潰瘍依其併發症的不同也可出現一些不同癥狀:①出血:胃潰瘍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出血是由於血管受到潰瘍的侵蝕、破裂所致。毛細血管受損時,僅在大便檢查時,發現隱血;較大血管受損時,出現黑便、嘔血。一般出血前癥狀加重,出血後上腹部疼痛減輕或消失。②穿孔:潰瘍深達漿膜層時可發生急性胃穿孔,內容物溢入腹腔,導致急性瀰漫性腹膜炎。表現為突然上腹部劇痛、噁心、嘔吐、腹部呈板樣,有明顯壓痛及反跳痛,肝濁音界及腸鳴音消失,腹部透視見膈下游離氣體,部分患者呈休克狀態。③幽門梗阻:幽門潰瘍可致幽門括約肌痙攣,潰瘍周圍組織充血水腫,妨礙幽門過道的通暢,造成暫時幽門梗阻。在潰瘍癒合後,因瘢痕形成或周圍組織粘連引起持久性的器質性幽門狹窄。表現為胃排空時間延長,上腹疼痛,脹滿不適,餐後加重,常伴有胃蠕動波、蠕動音、震水音;後期無蠕動波但可見擴大的胃型輪廓,往往大量嘔吐,吐後上述癥狀減輕或緩解,嘔吐物常為隔宿食物,味酸臭。 

ADVERTISEMENT


診斷依據

(1)慢性病程,周期性發作,常與季節變化、精神因素、飲食不當有關;或長期服用能致潰瘍的藥物如阿司匹林等。

(2)上腹隱痛、灼痛或鈍痛,服用鹼性藥物後緩解。典型胃潰瘍常於劍突下偏左,好發於餐後半小時到1~2小時,痛常伴反酸噯氣。

(3)基礎泌酸量及最大泌酸量測定有助診斷。胃潰瘍的基礎泌酸量正常或稍低,但不應為游離酸缺乏。

(4)潰瘍活動期大便隱血陽性。

(5)X線鋇餐檢查可見龕影及粘膜皺襞集中等直接徵象。單純局部壓痛,激惹變形等間接徵象僅作參考。

(6)胃鏡檢查,可於胃部見圓或橢圓、底部平整、邊緣整齊的潰瘍。根據潰瘍面所見,可分為:①活動期:潰瘍面為灰白或褐色苔膜覆蓋,邊緣腫脹,色澤紅潤、光滑而柔軟。②癒合期:苔膜變薄,潰瘍縮小,其周圍可見粘膜上皮再生的紅暈;或潰瘍面幾乎消失,其上有極少的薄苔。③瘢痕期:潰瘍面白苔已消失,變成紅色充血的瘢痕;可見皺襞集中。

具備以上(1)(2)(5)或(2)(6)項者可作胃潰瘍診斷,對診斷為胃潰瘍者須與惡性潰瘍鑒別,凡能進行胃鏡檢查者應做胃粘膜活檢予以確診。如果確認請及時去醫院就診。

胃潰瘍病的檢查化驗

胃鏡及胃粘膜活組織檢查是確診消化性潰瘍首選的檢查方法。可行以下檢查以明確診斷:

一、胃鏡檢查,可於胃部見圓或橢圓、底部平整、邊緣整齊的潰瘍。根據潰瘍面所見,可分為:①活動期:潰瘍面為灰白或褐色苔膜覆蓋,邊緣腫脹,色澤紅潤、光滑而柔軟。②癒合期:苔膜變薄,潰瘍縮小,其周圍可見粘膜上皮再生的紅暈;或潰瘍面幾乎消失,其上有極少的薄苔。③瘢痕期:潰瘍面白苔已消失,變成紅色充血的瘢痕;可見皺襞集中。

二、X線鋇餐檢查 1.龕影為潰瘍病的直接徵象。切線位,龕影凸出於胃內壁輪廓之處,呈乳頭狀或半圓形;正位,龕影為圓形或橢圓形,其邊緣光滑整齊。 2.龕影周圍粘膜紋:切線位,龕影與胃交界處顯示1~2mm的透明細線影,見於龕影的上緣或下緣,或龕影的整個邊緣。 3.「狹頸征」:切線位,龕影口部與胃腔交界處有約0.5~1cm一段狹於龕影的口徑,稱為「狹頸征」。 4.「項圈征」:在龕影口部有一邊緣光滑細線狀密度減低區,如頸部戴的項圈。 5.龕影周圍的「日暈征」:正位,龕影周圍有寬窄不一致的透亮帶,邊緣光滑。 6.以龕影為中心的粘膜皺襞糾集;呈放射狀分布,其外圍逐漸變細消失,為慢性潰瘍的另一徵象。 7.潰瘍病的其他X線徵象: (1)胃大彎側指狀切跡; (2)胃小彎側縮短; (3)胃角切跡增寬; (4)幽門管狹窄性梗阻,胃內滯留液。

三、幽門螺桿菌檢測:檢查方法分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 

影像學表現

1.龕影為潰瘍病的直接徵象。切線位,龕影凸出於胃內壁輪廓之處,呈乳頭狀或半圓形;正位,龕影為圓形或橢圓形,其邊緣光滑整齊。

2.龕影周圍粘膜紋:切線位,龕影與胃交界處顯示1~2mm的透明細線影,見於龕影的上緣或下緣,或龕影的整個邊緣。

3.「狹頸征」:切線位,龕影口部與胃腔交界處有約0.5~1cm一段狹於龕影的口徑,稱為「狹頸征」。

4.「項圈征」:在龕影口部有一邊緣光滑細線狀密度減低區,如頸部戴的項圈。

5.龕影周圍的「日暈征」:正位,龕影周圍有寬窄不一致的透亮帶,邊緣光滑。

6.以龕影為中心的粘膜皺襞糾集;呈放射狀分布,其外圍逐漸變細消失,為慢性潰瘍的另一徵象。

7.潰瘍病的其他X線徵象:

(1)胃大彎側指狀切跡;

(2)胃小彎側縮短;

(3)胃角切跡增寬;

(4)幽門管狹窄性梗阻,胃內滯留液。

胃潰瘍的發生部分

胃各部分示意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接食管,下連十二指腸。胃的形狀和大小隨其內容物的多少而不同,充盈時膨大,空虛時可縮成管狀。胃有前壁和後壁,前後壁相連處呈彎狀,為胃的小彎和大彎,胃的入口為賁門,出口為幽門。胃可分成4個部分:賁門部、胃底部、胃體部和幽門部。胃的粘膜層內含有許多腺體,以其部位不同分為3種:賁門腺、胃底腺和幽門腺。

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分別是由胃底(體)腺的壁細胞和主細胞所分泌的,胃底腺的分布約佔全胃的4/5,而且以胃體部為主。從病理解剖上可以證實潰瘍的發生與胃酸有關,這是因為潰瘍好發部位不在產酸的胃底腺區域,而在與之接觸的最近的小彎側和幽門前區,也就是胃底腺和幽門腺交界的地方。由於幽門腺分布的區域有時可沿小彎側向上延伸,故不少潰瘍可發生在小彎上端和賁門區域。

就胃的整體而論,則發生在後壁較前壁多見,如果胃潰瘍病人施行了胃大部切除術,術後發生的吻合口潰瘍位置同樣也不是在產酸的殘胃,而是在鄰近吻合口的空腸。所以說,胃潰瘍一般發生在胃體和胃竇交界處偏向胃竇的一側,且以小彎側多見。有報告說,約有90%的病人潰瘍發生於幽門腺區。其它部位的潰瘍則比較少見。

病因

胃潰瘍是一種多因素疾病,病因複雜,迄今未完全清楚,為一綜合因素所致。

1.遺傳因素 胃潰瘍有時有家族史,尤其兒童潰瘍患者有家族史者可佔25%~60%。另外A 型血的人比其他血型的人易患此病。

2.化學因素 長期飲用酒精或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質類固醇等藥物易致此病發生,此外長期吸煙和飲用濃茶似亦有一定關係。

3.生活因素 潰瘍病患者在有些職業如司機和醫生等人當中似乎更為多見,可能與飲食欠規律有關。工作過於勞累也可誘發本病發生。

4.精神因素 精神緊張或憂慮,多愁善感,腦力勞動過多也是本病誘發因素。可能因迷走神經興奮,胃酸分泌過多而引起。

5.感染因素 馬歇爾證明了幽門羅氏桿菌 是胃潰瘍的最終禍首,而不是以前認為壓力過大,或者酸性食物引起的,因此馬歇爾獲得了2005年的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6.其他因素 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本病的發生率不盡相同,不同的季節發病率也不一樣,說明地理環境及氣候也是重要因素。另外本病還可在其他原發病如燒傷、重度腦外傷、胃泌素瘤、甲旁亢、肺氣腫、肝硬化、腎衰的基礎上發病,即所謂「繼發性潰瘍」(secondary ulcer)。這可能與胃泌素、高鈣血症及迷走神經過度興奮有關。

7.促成潰瘍形成的因素 胃酸和胃蛋白酶:胃液含有蛋白酶和鹽酸,鹽酸超過一定濃度,胃內蛋白質就受到胃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8.抵抗潰瘍形成的因素 純酸性胃液誠然能消化一切活組織包括胃壁,但胃十二指腸粘膜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浸泡在純酸性胃液中。胃酸多被唾液,食物水分,胃粘液所稀釋緩衝中和,顯然,粘液、粘膜的抵抗力起著重要的保護作用。

9.激素與消化性潰瘍的關係 腎上腺皮質激素引起應激情潰瘍,已烯雌酚為潰瘍有非特異性的愈和作用。

10.其他因素 如O型血者比其他血型潰機率高,某些藥物如阿司匹林可刺激胃粘膜,吸煙影響胃的正常分泌。  

鑒別診斷

需與潰瘍型胃癌鑒別:

胃潰瘍 惡性潰瘍

大小 小 大

形狀 圓形或類圓形 皿型,火山口形

深度 深 淺

底部 平坦,乾淨 不平,有滲出物

邊緣 整齊,如刀割 不整

周圍粘膜 放射狀 斷裂,有皺襞

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鑒別:

胃潰瘍較深,十二指腸較淺;潰瘍病中十二指腸潰瘍多見;胃潰瘍疼痛多在飯後疼,十二指腸潰瘍多在飯前疼痛且夜間疼痛也較多見。

胃潰瘍併發症

1.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潰瘍病最常見的併發症,約有20%~30%的潰瘍患者曾有出血病史,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較胃潰瘍更多見。據統計,在上消化道出血的各種病因中,潰瘍約佔50%,居首位。消化性潰瘍並出血多數(約80%)可以自行停止。第一次出血後約30%可以複發,80%~90%的再次出血發生於初次出血後的48h以內,胃潰瘍(32%~48%)多於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易發生於潰瘍病出現後的1~2年內。約有10%~15%的潰瘍病人以出血為首發表現。

2.潰瘍穿孔 消化性潰瘍穿孔臨床上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其發生率為5%~10%。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率高於胃潰瘍。綜合國內外文獻,前者與後者之比,在我國約為6~15:1,西方國家1953年以前為12~19:1,而60年代以後為6~8:1。潰瘍穿孔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30~50歲見,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多見於40歲以下的青壯年,而胃潰瘍穿孔以50歲以上的中老年居多。

3.幽門梗阻 潰瘍病患者約10%可能並發幽門梗阻,其中80%發生於十二指腸潰瘍,其次為幽門管或幽門前潰瘍。潰瘍病並發幽門梗阻老年人多見,以男性為主。近年來由於各種有效抗潰瘍藥物的廣泛應用,此種併發症明顯減少。幽門梗阻有器質性和功能性兩種。前者是因慢性潰瘍引起黏膜下纖維化,導致瘢痕性狹窄,內科治療無效,常需外科手術治療;後者由於潰瘍周圍組織炎症引起充血水腫和幽門反射性痙攣所致,內科治療有效。

4.癌變 慢性胃潰瘍是否會癌變,目前尚有爭議。多數學者認為胃潰瘍癌變是存在的,其癌變率估計在1%~7%,胃潰瘍癌變常發生於潰瘍邊緣,癌細胞可浸潤於潰瘍瘢痕結締組織之間,十二指腸潰瘍一般不發生癌變。  

胃潰瘍癌變

胃潰瘍嚴重的後果之一就是惡變為癌。如果出現下列情況,要提高警惕。

1.疼痛性質和規律發生改變胃潰瘍的疼痛多表現為上腹部隱痛,呈燒灼樣或鈍痛,且疼痛的發作與進食有關,一般在飯後1~2小時內出現,以後逐漸減輕。如果疼痛失去了上述規律性,變為不定時發作,或成為持續性隱痛,或疼痛性質與以往相比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則應警惕為癌變的先兆。

2.用抗潰瘍藥物無效雖說胃潰瘍易反覆發作,但平時服用抗潰瘍藥物後,癥狀一般能夠緩解。如果按常規服用抗潰瘍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效果變得不明顯,甚至無效,就應該懷疑是癌變的先兆。

3.進行性消瘦病人在短期內出現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發熱及進行性的消瘦,則癌變的可能性極大。

4.出現嘔血和黑便病人近期內經常發生嘔血或出現柏油樣大便,大便潛血試驗結果持續呈陽性,並且發生嚴重貧血,這些現象均表明,胃潰瘍可能正在惡變為癌症。

5.腹部出現包塊胃潰瘍患者一般不會形成腹部包塊,但是如果發生癌變,潰瘍就會變大、變硬,晚期患者可以在左上腹部觸摸到包塊。包塊質地較硬,呈結節狀,不光滑,壓之疼痛。

胃潰瘍病患者及家屬,應注意病情變化,一旦發現上述某項蛛絲馬跡都要警惕,及時去醫院檢查,發現問題,以便儘早治療,防止造成不良後果。   

治療

臨床常用治療方法:

一、奧美拉唑20 mg,每日2次,使用4周;

阿莫西林1 g,每日2次;

甲硝唑400 mg,每日2次,飯後服用,使用1周。

二、蘭索拉唑,餐前口服。四周為一個療程。

穴位治療

中國的醫學,自古以來便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來解釋穴道療法的效果。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記載「氣血不順百病出」的句子。所謂的氣血,就是支配內髒的一種能量,而這種能量若流動混亂,就會引起各種疾病。

「內病外治」之精華,古方今制。穴位保健治療法又是我國中醫治療的根本,他對於疾病的保健治療可發揮莫大的助力。比如治療胃病的胃腸貼 便是針對人體相關穴位,採用純天然中草藥精華,利用經皮給葯,大大減少了西藥直接作用內臟給人體帶來的副作用和依賴性。從而達到改善微循環,增加肌體細胞活力,有效緩解患部疼痛的作用。

穴道就是位於能量流動的通路上。這種通路稱為「徑路」,穴道的正常稱法應是「經穴」。內臟若有異常,就會反應在位於那有異常的內臟徑路上,更進一步地會反應在能量不順的經穴上。因此,通過給予穴道刺激,使能量的流動順暢,而達到治病保健的功效,這就是穴道保健治療的目的了。

穴道保健治療法對疾病的治療,的確有極高的效果,而且,最近也逐漸借科學的方法剖析其效果。

其結論,簡單的說,就是:穴道療法之效能是借刺激穴道而調整自律神經達到健體強身為目的的運動。中醫認為體內循環系統發生紊亂,就會生病,而這所謂能量紊亂的狀態,換句話說,就是自律神經平衡失調的狀態。  

食療

飲食療法是預防和治療潰瘍病的重要環節。患者在飲食上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加強營養應選用易消化、含足夠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如稀飯、細麵條、軟米飯、豆漿、雞蛋、瘦肉、豆腐和豆製品;富含維生素A、B、C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等。

這些食物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修復受損的組織和促進潰瘍癒合。泛酸多的患者應少用牛奶。

限制多渣食物應避免吃油煎、油炸食物以及含粗纖維較多的芹菜、韭菜、豆芽、火腿、臘肉、魚乾及各種粗糧。這些食物不僅粗糙不易消化,而且還會引起胃液大量分泌,加重胃的負擔。但經過加工製成菜泥等易消化的食物可以食用。

不吃刺激性大的食物禁吃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肉湯、生蔥、生蒜、濃縮果汁、咖啡、酒、濃茶等,以及過甜、過酸、過咸、過熱、生、冷、硬等食物。甜食可增加胃酸分泌,刺激潰瘍面加重病情;過熱食物刺激潰瘍面,引起疼痛,層至使潰瘍面血管擴張而引起出血;辛辣食物刺激漬瘍面,使胃酸分泌增加;過冷、過硬食物不易消化,可加重病情。另外,潰瘍病人還應戒煙,煙草中的尼古丁能改變胃液的酸鹼度,擾亂胃幽門正常活動,誘發或加重潰瘍病。

烹調要恰當以蒸、燒、炒、炖等法為佳。煎、炸、煙熏等烹制的菜不易消化,在胃內停留時間較長,影響潰瘍面的癒合。

制訂合理的飲食制度吃飯定時定量,細嚼慢咽,少說話,不看書報,不看電視;保持思想鬆弛,精神愉快。在潰瘍活動期,以進食流質或半流質、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為好。以前有學者為潰瘍病人制定了少吃多餐制,以避免過飽或過飢。近年來研究認為,儘管進食可暫時緩解疼痛,但少食多餐不斷地刺激胃酸分泌,使胃酸分泌整日處在活躍狀態,顯然不利於潰瘍病癒合。因此,除急性發作期並發出血、嘔血時短期少食多餐外,平時應堅持一曰三餐規律進食。

開水沖雞蛋療方:雞蛋1個,打入碗中,用筷子攪勻,用滾燙的開水;中熟後即可食用。現代醫學認為,開水沖雞蛋質地柔軟.容易被胃消化吸收,可大大減輕胃的負擔,有利於潰瘍病灶癒合。雞蛋黃中含有卵磷脂,可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層薄的疏水層,對胃粘膜有很強的保護作用和抵抗有害因子入侵的防禦作用。

為避免病人大便乾燥,還需常吃些瓊脂、香蕉、蜂蜜等能潤腸的食物,這對潰瘍病人很重要。

葯膳巧療胃潰瘍

桃仁豬肚粥

原料和製法:桃仁(去皮尖)、生地各10g,熟豬肚片、大米各50g,料適量。將肚片切細;取二倍水煎取汁,加豬肚、大米煮為稀粥,待熟時調味服食,每日劑。

功效:可益氣活血,化淤止痛。

佛手扁苡粥

原料和製法:佛手10g,白扁豆、苡米、山藥各30g,豬肚湯及食鹽適量。將佛手水煎取汁,去渣,納入扁豆、苡米、山藥及豬肚湯,煮為稀粥,略放食鹽調味服食,每日劑。

功效:可瀉熱和胃,適用於胃脘灼熱疼痛,口乾口苦,心煩易怒,便秘等。

雞蛋三七炖

原料和製法:雞蛋一個,蜂蜜30ml,三七粉3g,將雞蛋打入碗中攪拌,加入三七粉拌勻,隔水炖熟再加蜂蜜調勻服食。

功效:可舒肝理氣,和胃健脾,適用於上腹疼痛,嘔吐、伴噁心、噯氣等。

仙人掌炒牛肉

原料和製法:仙人掌50g,嫩牛肉100g,調料適量。將仙人掌去皮刺,洗凈,切細;牛肉洗凈,切片,置熱油鍋中炒熟後,調味服食。功效:可活血化淤,行氣止痛,適用於痛處固定,或痛如針刺等病症。

胃潰瘍患者保健

胃潰瘍是多發病、慢性病,易反覆發作,呈慢性經過,因而要治癒胃潰瘍,需要一個較為艱難持久的歷程。患者除了配合醫護人員進行積極治療外,還應做好自我保健。

(l)必須堅持長期服藥:由於胃潰瘍是個慢性病,且易複發,要使其完全癒合,必須堅持長期服藥。切不可癥狀稍有好轉,便驟然停葯,也不可朝三暮四,服用某種藥物剛過幾天,見病狀未改善,又換另一種葯。一般來說,一個療程要服藥4~6周,疼痛緩解後還得鞏固治療 l~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2)避免精神緊張:胃潰瘍是一種典型的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對胃潰瘍影響很大。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或過分憂慮對大腦皮層產生不良的刺激,使得丘腦下中樞的調節作用減弱或喪失,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和潰瘍的癒合。保持輕鬆愉快的心境,是治癒胃潰瘍的關鍵。

(3)講究生活規律,注意氣候變化:胃潰瘍病人生活要有一定規律,不可過分疲勞,勞累過度不但會影響食物的消化,還會妨礙潰瘍的癒合。潰瘍病人一定要注意休息,生活起居要有規律。潰瘍病發作與氣候變化有一定的關係,因此潰瘍病人必須注意氣候變化,根據節氣冷暖,及時添減衣被。

(4)注意飲食衛生:不注意飲食衛生、偏食、挑食、飢飽失度或過量進食冷飲冷食,或嗜好辣椒、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均可導致胃腸消化功能紊亂,不利於潰瘍的癒合。注意飲食衛生,做到一日三餐定時定量,飢飽適中,細嚼慢咽,是促進潰瘍癒合的良好習慣。

(5)避免服用對胃粘膜有損害的藥物:有些藥物,如阿司匹林、地塞米松、強的松、消炎痛等,對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加重胃潰瘍的病情,應盡量避免使用。如果因疾病需要非得要服用,或向醫生說明,改用他葯,或遵醫囑,配合些其它輔助藥物,或放在飯後服用,減少對胃的不良反應。

(6)消除細菌感染病因:以往認為胃潰瘍與胃液消化作用有關,與神經內分泌機能失調有關,因而傳統療法是,制酸、解痛、止痛。近年據有關學者研究發現,有些胃潰瘍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最常見的是幽門螺桿菌。這類病人必須採用抗生索治療     

預防複發

引起潰瘍病複發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依靠單一的方法不能防止潰瘍病的複發,必須採取綜合措施,才能有效地預防潰瘍病的複發。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戒除不良的嗜好。

其次要做好飲食調節。消化性潰瘍患者潰瘍癒合後,還應定時定量進餐。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的食物,不宜進食刺激性食物和酸性食物,避免使用對胃有損害的藥物。

再之,一定要堅持有規律的治療。潰瘍病是一種慢性病,應進行充分的、有規律的、長療程的治療,才能有效地降低複發。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抗潰瘍病藥物,充足劑量、不間斷地進行一年以上服藥治療,才能有效控制複發。

同時應積極治療胃、十二指腸炎症,積極防治慢性肝炎、貧血等疾病。

此外,還須進行藥物預防,定期服用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索E等藥物,促進上皮細胞及結締組織的修復,增加機體抗病能力。

參看

  • 消化性潰瘍
  • 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藥品列表
  • 十二指腸潰瘍
胃潰瘍8901


<< 胃潰瘍出血 胃空腸輸入袢綜合征 >>

胃潰瘍相關圖片

胃潰瘍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胃潰瘍性穿孔
胃潰瘍出血
胃潰瘍
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
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
鼻粘膜潰瘍和萎縮
鼻粘膜潰瘍
鼻黏膜潰瘍
疤痕處破損後出現潰瘍
腸粘膜有壞死潰瘍
創傷性潰瘍
蠶食性角膜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