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膈間燒灼嘈雜感也稱作懊儂,語出《傷寒論》。汪必昌《醫階辨證》稱:「懊儂之狀,心下熱如火灼不寧,得吐則止」。這是胸膈間自覺有一種燒灼嘈雜感的癥狀。因病位在胸膈心窩部位,故又稱為「心中懊儂」。

胸膈間燒灼嘈雜感的原因

病因多由於表證發汗不得法,或因誤用瀉下,致外邪入里,留於胸膈,擾及胃腑所致。

胸膈間燒灼嘈雜感的診斷

胸膈間自覺有一種燒灼嘈雜感,可見於急性熱病或胃腸炎的病程中。若心中煩亂而有痞悶之感的,稱為「心悗」(悗,煩悶之意)。

胸膈間燒灼嘈雜感的鑒別診斷

常見幾種灼燒性癥狀。

嘈雜:指自覺胃中空虛,似飢非飢,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脘部懊儂,莫可名狀的一種癥狀。多因傷食、胃寒、胃熱、陰血虧虛及肝胃不和等所致。

煩熱:凡發熱同時又有心煩,或煩躁而有悶熱的感覺,均稱「煩熱」。多由於里熱過盛,氣陰受傷所致。

心口灼熱痛:所有熱湯及辛辣食物就像火燄一樣,在肋肌下方燃燒著,這種胸口有熊熊大火燃燒的感覺,就是所謂胃食道反流,俗稱心(胸)口灼熱。這種胃酸返流到食道,產生的燒灼與疼痛的感覺,可能擴及胸腔中央、喉嚨、甚至臉部。

熱感覺。慢性淺表性胃炎,主要表現胃部灼熱感。

燒灼性疼痛可見於灼性神經痛。灼性神經痛系指在明確的神經損傷後,與損傷神經支配範圍相一致的區域內出現的以劇烈灼樣疼痛主要癥狀,表現為痛覺異常(異痛症)、痛覺過敏、交感神經機能障礙、血流障礙、出汗異常、骨、肌肉萎縮,有時表現出水腫性改變的慢性頑固性疼痛綜合征。

胸膈間自覺有一種燒灼嘈雜感,可見於急性熱病或胃腸炎的病程中。若心中煩亂而有痞悶之感的,稱為「心悗」(悗,煩悶之意)。

胸膈間燒灼嘈雜感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梔子豉湯的梔子,性味苦寒,體輕上浮,既可清宣胸膈鬱熱,又可導火熱下行;豆豉氣味輕薄,既能解表宣熱,又可和降胃氣。二葯配伍,清中有宣,宣中有降,為清宣胸膈鬱熱,以治虛煩懊儂之良方。若兼少氣者,加甘草以益氣和中;若兼嘔者,加生薑,既可降逆和胃止嘔,又可協梔子、豆豉以散火郁。

ADVERTISEMENT

本方煎服事宜:①先煎梔子取其味,後納豆豉取其氣;②方後注有「得吐者,止後服」一句。關於本方服後是否出現吐象,即本方是否為吐劑。歷代醫家認識不一,如成無己、柯韻伯等認為是吐劑;陳修園、張隱庵等認為不是吐劑。此外,還有的醫家認為服後汗出,理由是本為清宣之劑,有解表作用。筆者認為本方非為吐劑,即使服後有出現嘔吐的,亦多因病邪鬱結,服梔子豉湯後,宣散開郁,因 勢發越,往往引起嘔吐,可視為鬱熱外出之象。臨床實踐,可見服梔子豉湯有吐者,亦有不吐者;有汗出者,亦有不汗出者,所以不可偏執一面,而不及其餘。

值得提出的是,仲景開火郁,用梔子,不用黃連;治少氣用甘草,不用党參、黃芪;治嘔用生薑,不用半夏,這種用藥獨具特色,當細細體會。《傷寒論》用梔子者,一為本方,一為茵陳蒿湯,用以清熱除濕。本方梔子清熱,瀉火、涼血,可治在血分,故用梔子而不用丹參、鬱金等活血化瘀之品。

胃灼熱是指由於括約肌無法緊閉,導致食物和胃酸逆流回食道或口中,所產生的灼

參看

  • 噎膈
  • 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
  • 諾瓦克病毒性胃腸炎
  • 十二指腸炎
  • 星形病毒胃腸炎
  • 嵌杯樣病毒胃腸炎
  • 急性胃腸炎
  • 輪狀病毒所致胃腸炎
  • 諾沃克類病毒胃腸炎
  • 胸部癥狀

胸膈間燒灼嘈雜感9223


<< 胸骨後燒灼樣痛 胸腹呈矛盾運動 >>

胸膈間燒灼嘈雜感相關圖片

胸膈間燒灼嘈雜感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胸膈間燒灼嘈雜感
外陰燒灼刺激感
胸骨後燒灼樣痛
口及咽部燒灼感
尿道燒灼感
前額針刺樣痛或燒灼感
舌口及咽部燒灼感
眼瞼部有明顯的刺癢感和燒灼感
足底燒灼感
睡後手指出現麻木或燒灼痛而致醒
燒灼性疼痛
胸骨後異物阻塞感及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