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低下(decreased responsiveness)是一組臨床癥狀,用以判定幼兒各種疾病病情輕重程度的一個表現。包含一定程度的意識障礙,肌張力減退,肢體活動減少,哭聲弱和吸吮無力。新生兒不僅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時表現反應低下,其他如重症感染、休克、脫水、酸中毒、代謝紊亂、貧血、低體溫和呼吸衰竭等,均可表現反應低下。

新生兒反應低下的病因

【病因】
 新生兒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和其他如重症感染、休克、脫水、酸中毒、代謝紊亂、貧血、低體溫和呼吸衰竭等時,均可表現反應低下。
  1.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指由於圍生期窒息、缺氧所導致的腦缺氧缺血性損害,臨床出現一系列神經系統異常的表現。常見於嚴重窒息的足月新生兒,嚴重者可死於新生兒早期,倖存者多留有神經系統損傷後後遺症,如智能低下、腦癱、癲癇、共濟失調等。是圍生期腦損傷的最重要原因。 生後第1天常表現激惹,2~3天後反應低下逐漸明顯,出現嗜睡、遲鈍和淺昏迷等意識障礙,四肢肌張力減退,上肢比下肢更明顯,做牽拉反應時頭向後垂與軀幹成90°角,擁抱反射、吸吮反射減弱或消失,常伴有驚厥和顱內壓增高。常有腦水腫,重者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實質內出血。
  2.敗血症:新生兒敗血症是新生兒時期一種較嚴重的感染性疾病,是致病菌進入血循環,並在血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由此而造成的全身各系統的嚴重病變。本病在新生兒,尤其早產兒、未成熟兒中發病率較高,約佔活產嬰兒的1‰~10‰。臨床以壯熱煩躁,或體溫不升,精神萎靡,不吃,不哭,不動,皮膚瘀點,或見黃疸為其特徵。常以反應低下、拒乳為最先出現的癥狀,可無發熱甚至體溫不升,早產兒更為常見。常伴有黃疸、皮疹、腹脹及肝脾增大,可出現皮色蒼白、肢端涼、皮膚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及心音低鈍等休克表現。
  3.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由各種原因導致嚴重呼吸功能障礙,引起動脈血氧分壓(PaO2)降低,伴或不伴有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增高而出現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亂的臨床綜合征。它是一種功能障礙狀態,而不是一種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種疾病的併發症。新生兒缺氧時與乳幼兒不同,不表現煩躁不安甚至驚厥,新生兒尤其早產兒很快進入抑制狀態,表現精神萎靡、反應低下、肌張力減退;呼吸減慢,甚至出現呼吸節律不齊或呼吸暫停。若為重症Ⅱ型呼衰,患兒反應更差,雖吸氧也不能使反應好轉和呼吸改善,需用呼吸器作機械通氣。
  4.低體溫:新生兒皮膚溫度維持在36~37℃時,耗氧量最低,又能保證正常代謝。所謂低體溫是指核心(直腸)體溫≤35℃,以體溫過低、體表冰冷、反應低下為特徵。體溫過低的機制是產熱減少或散熱增多,或二者兼有。因此在新生兒疾病中,凡是能引起產熱減少或散熱增多,均可因體溫過低為主要癥狀而就診。低體溫不僅可引起皮膚硬腫,並可使體內各重要臟器組織損傷,功能受累,甚至導致死亡。體溫低於35℃以下時,反應便遲鈍,至33℃以下呈半昏迷狀態。因寒冷刺激、保溫不夠使體溫下降致反應遲鈍者,復溫後隨著體溫上升反應轉佳。因原發疾病加重、攝食和產熱減少而使體溫下降,引起反應遲鈍者,常有其他原發疾病的表現特點,如新生兒肺炎、新生兒敗血症等等。
  5.低血糖:表現反應低下,有進食不足或窒息史,應考慮是否有低血糖。血糖濃度常低於3.36mmol/L(60mg/dl),嚴重而長期的低血糖症可發生廣泛的神經系統損害與併發症。常見的有功能性低血糖與肝源性低血糖,其次為胰島素瘤及其他內分泌性疾病所致的低血糖症。本病常被誤診為癔病、癲癇、精神病、腦瘤與腦炎等,經過恰當治療後,癥狀可迅速好轉。早期識別本病甚為重要,可達治癒目的,延誤診斷與治療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病變而不可逆轉,後果不佳。
  6.中樞神經系感染:足月新生兒在化膿性腦膜炎早期常表現激惹,對刺激過敏,病變進展至一定程度,可出現反應低下,提示病情增重。早產兒化腦可無激惹,僅表現反應低下,常伴有驚厥、前囟緊張和其他感染症狀,腰穿可確診。
  7.藥物:母親分娩前用過降壓藥或麻醉藥,如硫酸鎂、派替啶等,使新生兒易發生初生窒息,並且生後表現反應低下,肌張力減退和呼吸淺弱,甚至呼吸受抑制。
8.心功能不全:分急性和慢性,最常見的是急性左心衰竭所引起的急性肺水腫。心功能不全被定義為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臟舒縮功能障礙,發展到使心排血量在循環血量與血管舒縮功能正常時不能滿足全身代謝對血流的需要,從而導致具有血流動力異常和神經激素系統激活兩方面特徵的臨床綜合征。其中心瓣膜疾病、冠狀動脈硬化、高血壓、內分泌疾患、細菌毒素、急性肺梗塞、肺氣腫或其他慢性肺臟疾患等均可引起心臟病而產生心力衰竭的表現。妊娠、勞累、靜脈內迅速大量補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臟的負擔,而誘發心肌衰竭。  9.其他: 新生兒期許多疾病如脫水酸中毒、休克、貧血、顱內出血、21-三體綜合征以及急性腎功能衰竭時,均可表現反應低下。
  【發病機制】
新生兒反應低下是一組臨床癥狀,用以判定幼兒各種疾病病情輕重程度的一個表現。由於導致該組癥狀的發病原因不同,其發病機制也不同。但共同點是,一般是疾病引起新生兒大腦缺氧缺血,低血糖等。葡萄糖是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的唯一能量來源,腦組織中糖原貯存量極少,能量需要卻極大。新生兒代謝活躍,腦細胞占身體總體咱們13%(成人僅2%),相對需要更多。如血糖過低,腦細胞代謝活動受影響,使ATP產生減少,直接影響Na+-K+-ATP酶,致腦細胞腫脹,退行性變以致壞死。反覆發作更加重腦損害。神經系統各部位對低血糖的敏感度不同,相應癥狀出現的順序為大腦皮層、小腦、皮層下中樞[丘腦下部、運動感覺及自主(植物)神經低級中樞、基底節等]。缺氧時腦細胞能量供應不足,使腦細胞氧化代謝發生障礙,體液由血管內經組織間隙轉移到細胞內,產生細胞內水腫。缺氧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產生細胞外水腫,繼而使腦血管受壓,發生腦缺血。嚴重缺氧時心搏減少,腦血流量明顯減少,更加重腦組織的缺氧缺血,最終導致腦組織壞死。缺氧使靜脈淤血,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紅細胞滲出或組織壞死使血管破裂,引起顱內出血。

新生兒反應低下的癥狀

【臨床診斷】
新生兒如有反應低下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如一定程度的意識障礙,肌張力減退,肢體活動減少,哭聲弱和吸吮無力,首先要判定反應低下的程度,其次檢查伴隨癥狀,做必要的輔助檢查,儘快確定原發疾病。以下各項檢查內容可作參考。
  1.意識障礙檢查: 方法是給新生兒刺激,包括痛覺刺激,觀察有無反應及反應程度。刺激方法可用手輕搖胸部,也可用手指彈足底,如無反應,可用針刺作痛覺刺激。新生兒意識障礙可分為4種狀態:
  (1)嗜睡:很容易喚醒,但不易保持覺醒狀態。
  (2)遲鈍:用非痛性刺激可以喚醒,但醒來很遲,且不完全清醒,不能保持覺醒狀態。
  (3)淺昏迷(昏睡):只有疼痛刺激才能喚醒。
  (4)昏迷:疼痛刺激也不能喚醒。
  2.肌張力檢查: 新生兒肌張力減退既可以是神經系統或肌肉病變的一個癥狀,也是許多全身疾病嚴重時中樞神經系統受抑制的一種表現。肌張力減退表現為雙下肢外展,雙臂鬆軟,肘膝關節活動範圍加大,肢體被動運動時無抵抗。做牽拉反應時,拉嬰兒雙手從仰卧到坐起時,頭往後垂,不能與軀幹保持在一直線上幾秒鐘。直立托起時,頭不能垂直,四肢鬆軟搖晃;水平托起時,頭和四肢軟弱無力地下垂。新生兒肌張力減退常伴隨哭聲微弱,吸吮無力,吞咽困難,自主運動明顯減少。
  3.體格檢查 重點檢查維持生命的能力和伴隨癥狀。生命體征如體溫、心率、呼吸和血壓均應及時記錄。神經系統檢查包括頭圍、囟門壓力、有無驚厥、呼吸節律、眼球運動、瞳孔大小及對光反應,以及原始反射均應一一詳細檢查,必要時檢查眼底觀察有無視盤水腫及眼底出血。對反應低下患兒的檢查應著重在呼吸衰竭、循環衰竭、休克、高熱和體溫不升,以及神經系統檢查。
【病因】
 新生兒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和其他如重症感染、休克、脫水、酸中毒、代謝紊亂、貧血、低體溫和呼吸衰竭等時,均可表現反應低下。
  1.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指由於圍生期窒息、缺氧所導致的腦缺氧缺血性損害,臨床出現一系列神經系統異常的表現。常見於嚴重窒息的足月新生兒,嚴重者可死於新生兒早期,倖存者多留有神經系統損傷後後遺症,如智能低下、腦癱、癲癇、共濟失調等。是圍生期腦損傷的最重要原因。 生後第1天常表現激惹,2~3天後反應低下逐漸明顯,出現嗜睡、遲鈍和淺昏迷等意識障礙,四肢肌張力減退,上肢比下肢更明顯,做牽拉反應時頭向後垂與軀幹成90°角,擁抱反射、吸吮反射減弱或消失,常伴有驚厥和顱內壓增高。常有腦水腫,重者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實質內出血。
  2.敗血症:新生兒敗血症是新生兒時期一種較嚴重的感染性疾病,是致病菌進入血循環,並在血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由此而造成的全身各系統的嚴重病變。本病在新生兒,尤其早產兒、未成熟兒中發病率較高,約佔活產嬰兒的1‰~10‰。臨床以壯熱煩躁,或體溫不升,精神萎靡,不吃,不哭,不動,皮膚瘀點,或見黃疸為其特徵。常以反應低下、拒乳為最先出現的癥狀,可無發熱甚至體溫不升,早產兒更為常見。常伴有黃疸、皮疹、腹脹及肝脾增大,可出現皮色蒼白、肢端涼、皮膚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及心音低鈍等休克表現。
  3.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由各種原因導致嚴重呼吸功能障礙,引起動脈血氧分壓(PaO2)降低,伴或不伴有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增高而出現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亂的臨床綜合征。它是一種功能障礙狀態,而不是一種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種疾病的併發症。新生兒缺氧時與乳幼兒不同,不表現煩躁不安甚至驚厥,新生兒尤其早產兒很快進入抑制狀態,表現精神萎靡、反應低下、肌張力減退;呼吸減慢,甚至出現呼吸節律不齊或呼吸暫停。若為重症Ⅱ型呼衰,患兒反應更差,雖吸氧也不能使反應好轉和呼吸改善,需用呼吸器作機械通氣。
  4.低體溫:新生兒皮膚溫度維持在36~37℃時,耗氧量最低,又能保證正常代謝。所謂低體溫是指核心(直腸)體溫≤35℃,以體溫過低、體表冰冷、反應低下為特徵。體溫過低的機制是產熱減少或散熱增多,或二者兼有。因此在新生兒疾病中,凡是能引起產熱減少或散熱增多,均可因體溫過低為主要癥狀而就診。低體溫不僅可引起皮膚硬腫,並可使體內各重要臟器組織損傷,功能受累,甚至導致死亡。體溫低於35℃以下時,反應便遲鈍,至33℃以下呈半昏迷狀態。因寒冷刺激、保溫不夠使體溫下降致反應遲鈍者,復溫後隨著體溫上升反應轉佳。因原發疾病加重、攝食和產熱減少而使體溫下降,引起反應遲鈍者,常有其他原發疾病的表現特點,如新生兒肺炎、新生兒敗血症等等。
  5.低血糖:表現反應低下,有進食不足或窒息史,應考慮是否有低血糖。血糖濃度常低於3.36mmol/L(60mg/dl),嚴重而長期的低血糖症可發生廣泛的神經系統損害與併發症。常見的有功能性低血糖與肝源性低血糖,其次為胰島素瘤及其他內分泌性疾病所致的低血糖症。本病常被誤診為癔病、癲癇、精神病、腦瘤與腦炎等,經過恰當治療後,癥狀可迅速好轉。早期識別本病甚為重要,可達治癒目的,延誤診斷與治療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病變而不可逆轉,後果不佳。
  6.中樞神經系感染:足月新生兒在化膿性腦膜炎早期常表現激惹,對刺激過敏,病變進展至一定程度,可出現反應低下,提示病情增重。早產兒化腦可無激惹,僅表現反應低下,常伴有驚厥、前囟緊張和其他感染症狀,腰穿可確診。
  7.藥物:母親分娩前用過降壓藥或麻醉藥,如硫酸鎂、派替啶等,使新生兒易發生初生窒息,並且生後表現反應低下,肌張力減退和呼吸淺弱,甚至呼吸受抑制。
8.心功能不全:分急性和慢性,最常見的是急性左心衰竭所引起的急性肺水腫。心功能不全被定義為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臟舒縮功能障礙,發展到使心排血量在循環血量與血管舒縮功能正常時不能滿足全身代謝對血流的需要,從而導致具有血流動力異常和神經激素系統激活兩方面特徵的臨床綜合征。其中心瓣膜疾病、冠狀動脈硬化、高血壓、內分泌疾患、細菌毒素、急性肺梗塞、肺氣腫或其他慢性肺臟疾患等均可引起心臟病而產生心力衰竭的表現。妊娠、勞累、靜脈內迅速大量補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臟的負擔,而誘發心肌衰竭。
  9.其他: 新生兒期許多疾病如脫水酸中毒、休克、貧血、顱內出血、21-三體綜合征以及急性腎功能衰竭時,均可表現反應低下。

新生兒反應低下的診斷

新生兒反應低下的檢查化驗

【臨床檢查】
  1.新生兒覺醒狀態的檢查 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中樞神經功能不完善,與成人有很大差別,通常用於兒童及成人的神經功能檢查方法,對新生兒常不適用。為新生兒檢查神經反射時,必須注意不同胎齡的嬰兒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可有很大不同,臨床常用神經反應及神經反射檢查作為胎齡評估方法之一。
  生後最初幾天,新生兒每天約有20h處於睡眠狀態,為新生兒做神經反應檢查時,應先將嬰兒喚醒。喚醒新生兒最常用方法是用食指和拇指輕輕搖動嬰兒胸部,響聲、亮光和彈足底也可用來喚醒嬰兒。所謂覺醒是指眼睛睜開,頭部和四肢活動,面部表現動作或哭叫。應注意肢體有活動並不等於就是大腦皮質反應,例如給嬰兒足底一個疼痛刺激,下肢可屈曲回收,這僅是脊髓反射。所謂大腦皮質覺醒應包括面部表情和(或)全身性運動。胎齡28周以下早產兒無覺醒反應,肢體幾乎無張力;28~30周早產兒有覺醒反應,但肢體張力很差。胎齡愈小,覺醒狀態持續時間愈短,為新生兒尤其早產兒檢查反應狀態時,必須注意以上生理特點。
  2.評估嬰兒的反應水平 新生兒的覺醒狀態對評估嬰兒的反應水平有密切關係,Brazelton將新生兒生理情況下的覺醒狀態根據行為表現分為以下6個狀態。
  (1)深睡:閉眼,呼吸規律,肢體及軀幹無運動,給強刺激時遲遲才醒,不易轉變到另一狀態。
  (2)淺睡(快速動眼相睡眠):眼瞼閉合,眼球快速轉動,呼吸不規律,給強刺激易喚醒,容易轉變到另一狀態。
  (3)瞌睡:眼睛睜開或閉合,肢體及軀幹動作少且短暫。
  (4)安靜覺醒:眼睛睜開,眼球對外界刺激有反應,肢體活動少。
  (5)活動覺醒:眼睛睜開,肢體活動多而有力。
  (6)哭:哭聲有力,不易使哭聲停止。
  在不同覺醒狀態下,新生兒的反應水平也不同,為新生兒做神經反應檢查時,最好在安靜或活動覺醒狀態下進行。檢查時輕輕擺動嬰兒或用手指搖動胸部,喚醒嬰兒使保持最合適的覺醒狀態。若在深睡狀態下進行,則將錯誤地判斷為無反應或活動能力減弱。檢查時環境溫度應保持在27~30℃,防止過高溫或寒冷刺激影響檢查結果。
1.意識障礙檢查: 方法是給新生兒刺激,包括痛覺刺激,觀察有無反應及反應程度。刺激方法可用手輕搖胸部,也可用手指彈足底,如無反應,可用針刺作痛覺刺激。新生兒意識障礙可分為4種狀態:
  (1)嗜睡:很容易喚醒,但不易保持覺醒狀態。
  (2)遲鈍:用非痛性刺激可以喚醒,但醒來很遲,且不完全清醒,不能保持覺醒狀態。
  (3)淺昏迷(昏睡):只有疼痛刺激才能喚醒。
  (4)昏迷:疼痛刺激也不能喚醒。
  2.肌張力檢查: 新生兒肌張力減退既可以是神經系統或肌肉病變的一個癥狀,也是許多全身疾病嚴重時中樞神經系統受抑制的一種表現。肌張力減退表現為雙下肢外展,雙臂鬆軟,肘膝關節活動範圍加大,肢體被動運動時無抵抗。做牽拉反應時,拉嬰兒雙手從仰卧到坐起時,頭往後垂,不能與軀幹保持在一直線上幾秒鐘。直立托起時,頭不能垂直,四肢鬆軟搖晃;水平托起時,頭和四肢軟弱無力地下垂。新生兒肌張力減退常伴隨哭聲微弱,吸吮無力,吞咽困難,自主運動明顯減少。
  3.體格檢查 重點檢查維持生命的能力和伴隨癥狀。生命體征如體溫、心率、呼吸和血壓均應及時記錄。神經系統檢查包括頭圍、囟門壓力、有無驚厥、呼吸節律、眼球運動、瞳孔大小及對光反應,以及原始反射均應一一詳細檢查,必要時檢查眼底觀察有無視盤水腫及眼底出血。對反應低下患兒的檢查應著重在呼吸衰竭、循環衰竭、休克、高熱和體溫不升,以及神經系統檢查。

【實驗室檢查】
1.血液檢查:新生兒敗血症外周血白細胞增多或減少,桿狀核增高,血小板數減少,C-反應蛋白明顯增加,膽紅素增高,血培養陽性有助於診斷;呼吸衰竭、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血氣分析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呼吸性或代謝性酸中毒等,重症Ⅱ型呼衰,PaCO2高達9.3kPa(70mmHg)以上;血糖監測有助於低血糖的診斷;中樞神經系感染如化膿性腦膜炎,腰穿可確診;母親用硫酸鎂至嬰兒發生高鎂血症時,血鎂>1.75mmol/L(3.5mEq/L)。
2.尿常規: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時,有尿常規和血生化的一系列改變。

   3.腦部檢查:缺氧缺血性腦病腦電圖常有異常改變,腦CT和腦B超檢查可見腦水腫、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實質內出血。必要時,根據需要選擇X線檢查、心電圖檢查、腦顯像技術如磁共振顯像(MRI)、鍀腦掃描、CT、多普勒腦內超聲檢查和腦幹誘發電位等檢查。

新生兒反應低下的鑒別診斷

新生兒期各種疾病進展到一定程度幾乎均會出現反應低下。應詳詢病史,結合臨床癥狀、體征和相應的實驗室、輔助檢查,明確診斷和鑒別診斷。
  1.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的鑒別:
  (1)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出現反應低下,提示病情增重。常伴有驚厥、前囟緊張和其他感染症狀,腰穿可確診。由於此類感染主要波及蛛網膜下腔,所以腦、脊髓、腦神經以及脊神經均可受累,而且還常常伴有腦室壁及脈絡叢的炎症。
  (2)缺氧缺血性腦病:多為足月兒,宮內窘迫和分娩過程中或出生時的窒息是主要的病因。腦部病變依窒息時間和缺氧缺血程度而定。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病理變化,主要有腦水腫和腦組織壞死。不同部位的腦組織對缺氧缺血的易感程度不同,細胞豐富、代謝率高的區域需氧量高,對缺氧缺血敏感。腦的動脈末梢邊緣區由於血壓低、供血少,成為缺氧缺血的敏感區。大腦的病變表現為白質軟化、皮質壞死、變性、分解和液化。嚴重者液化成空洞腦,形成多囊及出血性壞死、神經廣泛脫失萎縮。腦幹的病變表現為在腦幹神經核或血管末梢的白質區發生壞死和軟化,腦幹萎縮。顱內出血常見腦實質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癥狀上先表現激惹,以後出現反應低下,生理反射減弱或消失,常伴有驚厥和顱內壓增高。腦電圖、腦CT和腦B超檢查可助鑒別診斷。
  2.低體溫的鑒別:因寒冷刺激、保溫不夠,使體溫下降致患兒反應低下,復溫治療後,隨體溫的恢復,反應即轉佳;如由於原發疾病較重引起低體溫致患兒反應低下,常見嚴重原發病症和併發症。如新生兒感染性疾病,隨病情發展常出現反應低下表現。
  (1)新生兒硬腫症:系指新生兒期由於寒冷、飢餓、早產、低體重、窒息、感染、護理不當等多種原因引起皮膚和皮下脂肪變硬綜合征,伴有水腫、低體溫的臨床綜合征。單純由寒冷引起者又稱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重症多合并多器官功能損害。臨床特徵為體溫不升、皮膚硬腫和多系統功能損害。
  (2)新生兒敗血症:臨床最大特徵是表現缺乏特徵性,以壯熱煩躁,或體溫不升,精神萎靡,不吃,不哭,不動,皮膚瘀點,或見黃疸為其特徵。常以反應低下、拒乳為最先出現的癥狀,可無發熱甚至體溫不升,早產兒更為常見。常伴有黃疸、皮疹、腹脹及肝脾增大,可出現皮色蒼白、肢端涼、皮膚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及心音低鈍等休克表現。加上病史有宮內感染、產時感染或產後感染史,實驗室檢查血培養陽性,外周血白細胞增多、血小板數減少,C-反應蛋白明顯增加,有助於診斷。新生兒敗血症是新生兒時期一種較嚴重的感染性疾病,是致病菌進入血循環,並在血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由此而造成的全身各系統的嚴重病變。本病在新生兒,尤其早產兒、未成熟兒中發病率較高,約佔活產嬰兒的1‰~10‰。
  (3)新生兒肺炎:一般狀況較差、反應低下,哭聲無力、拒奶,嗆奶及口吐白沫、呼吸淺快、不規則等,病情變化快,易發生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新生兒肺炎與大孩肺炎表現上不完全一樣,多不典型,少數有咳嗽,體溫可不升高。主要癥狀是口周發紫、口吐泡沫、呼吸困難、精神萎靡、少哭或不哭、拒乳。有時就是「感冒」癥狀如鼻塞、嗆奶。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呼吸很快(約45次/分,正常情況下是40~44次/分),甚至可能伴有三凹征(吸氣時胸骨上窩、肋間隙和劍突下凹陷叫三凹征)等呼吸困難的表現。
  3.低血糖 各種病因引起的低血糖症(參見新生兒低血糖症)小於胎齡兒及早產兒發生低血糖時,常首先表現反應低下,有時反應低下成為惟一癥狀。結合病史,生後3天內有進食不足或窒息史等,臨床表現特點和血糖監測可作診斷。
  4.藥物引起 母親分娩前用過降壓藥,嬰兒生下後反應低下等表現,結合嬰兒血鎂>1.75mmol/L(3.5mEq/L)即可診斷;母親分娩前2h內用派替啶等麻醉藥,有初生時窒息和生後反應低下表現,可診斷。
  新生兒期許多疾病如脫水酸中毒、心功能不全、休克、貧血、顱內出血、21-三體綜合征以及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均可結合病史、臨床特點和實驗室檢查確診。

新生兒反應低下的併發症

視原發疾病不同而有不同併發症。
1.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實質內出血 :缺氧缺血性腦病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個類型,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由於腦表面和腦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所致。又稱自發性SAH。腦實質或腦室出血、外傷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網膜下腔為繼發性SAH。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神經科最常見的急症之一,發病率占急性腦血管病的6%~10%。腦實質內出血的臨床表現有精神反應差、哭聲弱、嗜睡、易激惹。尖叫、抽搐、嘔吐、拒乳、皮膚發紺或蒼白、呼吸不規則等。
2.休克:因中樞神經系感染或敗血症引起。若出現皮色蒼白、肢端涼、皮膚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及心音低鈍等,則應考慮合并休克。
因反應低下常為臨床各種疾病,病情較重或病情進展的一組表現,若不能有效控制病情,易發生各種併發症。對反應低下患兒的檢查應著重在呼吸衰竭、循環衰竭、休克、高熱和體溫不升,以及神經系統檢查等等。

新生兒反應低下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一)治療 
 主要是原發病的治療。如對於感染性疾病,應給予抗菌抗炎藥品,但需注意新生兒慎用或禁用多種抗生素。再譬如新生兒肺炎,由新生兒咳嗽反射尚未發育成熟,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咳出,易引起窒息,故必須經常吸痰、霧化以保持患兒氣道通暢。這類疾病需以預防為主,先治療孕婦的感染性疾病;臨產時嚴密消毒避免接生時污染;儘可能新生兒第一次呼吸前吸凈口鼻腔分泌物。加強護理、防止併發症,並加強支持治療。   (二)預後
  反應低下並非特異性,只是提示各種疾病病情已達嚴重程度的一個表現,若同時伴有心率、呼吸減慢或體溫下降,則病情已危重,需緊急處理。

新生兒反應低下的護理

1.做好孕期和圍生期保健 盡量避免早產、產傷、窒息。產婦如患有呼吸道感染的,必須戴口罩接近幼兒。

2.加強新生兒護理:嚴冬季節出生的小兒應注意保暖,做好皮膚、黏膜、臍部的清潔護理,減少皮膚感染的機會。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孩子的房間每天通風1~2次;避免孩受涼,一般產房和嬰兒室的溫度最好在24℃左右。冬天洗澡時室溫應升到26℃~28℃,水溫38℃~40℃。新生兒室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給新生兒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清潔的用具,杜絕各種交叉感染的機會。

3.合理餵養 提倡母乳餵養,合理餵養,以保證小兒營養和熱量的需求。

4.其他 有羊膜早破及出生時羊水混濁者,應立即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有窒息、缺氧者,給予吸氧,積極預防和治療新生兒感染和各種疾病。

ADVERTISEMENT

參看

  • 兒科疾病

新生兒反應低下9301


<< 新生兒喉喘鳴 新生兒發紺 >>

新生兒反應低下相關圖片

新生兒反應低下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新生兒反應低下
新生兒低血磷
新生兒低體溫
新生兒咽下綜合征
新生兒皮下脂肪壞死
新生兒皮下壞疽
新生兒低血糖症與高血糖症
新生兒低血糖症
新生兒低鈉血症
新生兒低鎂血症
新生兒低鈣血症
新生兒溶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