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臨床上最為多見的類型,多由高處落下臀部或足跟部著地所致,故易伴發跟骨或脛腓骨骨折。此類骨折好發於胸11~腰2之間,尤其多見於胸12~腰1。此外,骨質疏鬆者輕度外傷亦可引起,以更年期女性多發,大多發生於平地跌倒之後,其部位常在第1腰椎以下,可能與負載強度大有關。破傷風或其他原因引起軀幹肌群痙攣收縮者,也可引起這一類型的胸、腰椎骨折。
(一)發病原因
多為屈曲、縱向暴力所致。
(二)發病機制
主要系因屈曲縱向暴力所致,前柱壓縮呈楔形,而中柱及後柱多無明顯改變。老年患者大多是由於生活或一般性交通意外所致,包括平地跌倒等(圖1)。
主要表現為傷處局部的疼痛、壓痛、棘突隆起及傳導叩痛等。因局部出血及防禦性反射作用,雙側腰肌多呈痙攣狀,且伴有腰部活動受限等癥狀;但伴有局部血腫者卻十分少見。
一般多無困難。對老年患者應注意,尤其是更年期以後的婦女,稍許外傷即可引起胸、腰椎骨折。
1.外傷史 可輕重不一,尤其在更年期婦女及老齡患者,輕輕地下一坐即可引起此種類型的腰椎骨折。
2.臨床特點 棘突壓痛及傳導痛具有診斷意義,並具有定位作用。
3.X線檢查能確立診斷及壓縮程度。
在X線平片上可清晰顯示椎體壓縮性改變及其壓縮程度。多數病例椎體前緣壓縮為1/4左右,一般不超過2/4,因此,後方的小關節多無明顯脫位。X線平片上可顯示關節咬合變異,但對脊柱的穩定性影響不大。如壓縮超過椎體的2/4,椎節後方小關節呈半脫位時,則應視為不穩定型中的另一分型。因為不波及椎管,所以如非十分必要,一般勿需行CT掃描或MRI檢查。
(一)治療
對一般病例,原則上以非手術療法為主,包括卧木板床、腰下墊軟枕,或懸吊牽引以促使骨折複位,並在牽引下行功能療法(圖2)。5~7天後,骨折位於上腰椎者在懸吊狀態下上石膏背心;骨折在下腰段者,可用腰圍固定8~10周,並按常規進行腰背肌鍛煉。對60歲以上,尤其是伴有肺部功能不全及合并複合傷不適宜於石膏固定者,應在床上進行腰背肌鍛煉(圖3),並於骨折椎節處墊一軟枕,以達到使其慢性複位的目的。也可選用預製式鋼架簡易石膏背心代替全石膏背心。對陳舊性損傷、骨折未行複位者,以功能鍛煉及理療為主,僅個別患者因後方小關節損傷性關節炎需行融合術治療。
(二)預後
一般預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