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時期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率低於成人,可分為4種不同的類型。

(1)嬰兒型:嬰兒型潰瘍系急性潰瘍,發生於新生兒和兩歲以下的嬰兒。發病原因未明。在新生兒時期,十二指腸潰瘍較胃潰瘍多見。這種潰瘍或是迅速癒合,或是發生穿孔或出血而迅速致死。在新生兒時期以後至兩歲以內的嬰兒,潰瘍的表現和新生兒者無大差別,主要表現為出血、梗阻或穿孔。

(2)繼髮型:此型潰瘍的發生與一些嚴重的系統性疾病,如膿毒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嚴重燒傷和皮質類固醇的應用有關。它還可發生於先天性幽門狹窄、肝臟疾病、心臟外科手術以後,此型潰瘍在胃和十二指腸的發生頻率相等,可見於任何年齡和性別的兒童。

(3)慢性型:此型潰瘍主要發生於學齡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潰瘍的表現愈與成年人相近。但在幼兒,疼痛比較彌散,多在臍周,與進食無關。時常出現嘔吐,這可能是由於十二指腸較小,容易因水腫和痙攣而出現梗阻的緣故。至青少年才呈現典型的局限於上腹部的節律性疼痛。十二指腸潰瘍較胃潰瘍多,男孩較女孩多。此型潰瘍的發病與成年人潰瘍病的基本原因相同。

(4)並發於內分泌腺瘤的潰瘍:此型潰瘍發生於胃泌素瘤和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Ⅰ型,即Wermer綜合征。

兒童期消化性潰瘍的原因

近年來的實驗與臨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過多、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胃粘膜保護作用減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環節。胃排空延緩和膽汁反流、胃腸肽的作用、遺傳因素、藥物因素、環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潰瘍的發生有關。

【發病機理】

(一)胃酸分泌過多 鹽酸是胃液的主要成分,由壁細胞分泌,受神經、體液調節。已知壁細胞內含有3種受體,即組胺受體(hirstamine receptors)、膽碱能受體(cholinergic receptors)和胃泌素受體(gastrin receptors),分別接受組胺、乙醯膽碱和胃泌素的激活。當壁細胞表面受體一旦被相應物質結合後,細胞內第二信使便激活,進而影響胃酸分泌。壁細胞內有2種主要第二信使:cAMP和鈣。壁細胞膜內受體在與組胺結合後,與興奮性GTP-結合蛋白(stimulatory GTP-binding protein)偶聯,激活腺苷酸環化酶,後者催化ATP轉化為cAMP。cAMP然後激活一種蛋白激酶,使一種尚未闡明的細胞內蛋白質磷酸化,最後導致壁細胞內H+K+-ATP酶(又稱氫離子泵或質子泵)激活,促進酸分泌。乙醯膽碱受體和胃泌素受體在分別與乙醯膽碱和胃泌素結合後,與GTP結合蛋白偶聯,激活膜結合性磷脂酶C。該酶催化膜內磷脂分解,生成三磷酸肌醇(inositol trisphosphate,IP3)和二乙烯甘油(diacylglycerol)。IP3促使細胞內儲池釋放鈣,再激活H+K+-ATP酶促使H+分泌。乙醯膽碱也能增加細胞膜對鈣的通透性。胃泌素和乙醯膽碱能促進腸嗜鉻樣細胞(ECL)釋放組胺,它們能與組胺具有協同作用。壁細胞表面尚有生長抑素物質,興奮後與抑制性膜受體Gi結合,經過抑制性GTP結合蛋白(inhibitory GTP-binding protein)抑制腺苷酸環化酶,從而減少細胞內cAMP水平,使壁細胞分泌H+減少。壁細胞的受體興奮,不管接受哪種刺激,最後均通過第二信使——cAMP和Ca2+,影響壁細胞頂端的分泌性膜結構及質子泵——H+、K+-ATP酶,使H+分泌增加或減少。

胃質子泵(proton pump)是一種氫離子ATP酶,依賴ATP提供能量。它是反轉運泵(counter-transport pump),催化細胞內H+和細胞外K+的等量交換;它能在壁細胞內外產生400萬∶1的H+梯度,這一梯度遠超過體內其他部位(如結腸、腎皮質集合管)質子泵所產生的梯度。

在靜態壁細胞內,質子泵存在於細胞漿的光面管泡(tubulovesicles)內。壁細胞興奮後,含質子泵的管泡移向細胞的頂端,管泡膜與頂端的胞膜融合,使頂端膜面積增加。頂端膜縮回後便形成分泌性小管(Secretory canaliculus),並匯入腺腔管。管泡移動受cAMP和Ca2+所促進,而膜的融合一方面伴隨H+、K+-ATP酶激活,一方面使膜對Cl-和K+的通透性增加。目前尚不了解膜上Cl-和K+的轉運到底是通過各自的通道抑或通過KCl通道而實現K+、Cl-共運轉。不管通過哪一種機制,由於K+和Cl-同時向細胞外轉運,因此在H+、K+-ATP酶催動下,H+和K+交換,最後引起HCl分泌。壁細胞分泌鹽酸濃度是恆定的,為160mmol/L,pH0.9,但實際上胃液中pH為1.3~1.8,因胃液中還有鹼性粘液及反流的腸液。

在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病機理中,胃酸分泌過多起重要作用。「無酸就無潰瘍」的論點對十二指腸潰瘍是符合的。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胃酸基礎分泌量(BAO)和最大分泌量(MAO)均明顯高於常人;十二指腸潰瘍絕不發生於無胃酸分泌或分泌很少的人。

ADVERTISEMENT

食糜自胃進入十二指腸後,在胃酸和食糜的刺激興奮下,胰腺大量分泌胰液泌素、胰酶泌素、促膽囊收縮素,腸粘膜除分泌粘液外,也釋放激素如腸高血糖素、腸抑胃肽(GIP)、血管活性腸肽(VIP),這類激素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和刺激胃泌素分泌的作用,故當十二指腸粘膜釋放這些激素的功能減退時,則可引起胃泌素、胃酸分泌增高,促成十二指腸潰瘍的形成。

胃潰瘍在病程的長期性、反覆性,併發症的性質,以及在胃酸減少的條件下潰瘍趨向癒合等方面,均提示其發病機理與十二指腸潰瘍有相似之處。但是,胃潰瘍病人的BAO和MAO均與正常人相似,甚至低於正常;一些胃粘膜保護藥物(非抗酸葯)雖無減少胃酸的作用,卻可以促進潰瘍的癒合;一些損傷胃粘膜的藥物如阿司匹林可引起胃潰瘍,以及在實驗動物不斷從胃腔吸去粘液可導致胃潰瘍等事實,均提示胃潰瘍的發生起因於胃粘膜的局部。由於胃粘膜保護屏障的破壞,不能有效地對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蝕和消化作用,而致潰瘍發生。

(二)幽門螺桿菌感染 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病因。在HP粘附的上皮細胞可見微絨毛減少,細胞間連接喪失,細胞腫脹、表面不規則,細胞內粘液顆粒耗竭,空泡樣變,細菌與細胞間形成粘著蒂和淺杯樣結構。

(三)胃粘膜保護作用 正常情況下,各種食物的理化因素和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均不能損傷胃粘膜而導致潰瘍形成,乃是由於正常胃粘膜具有保護功能,包括粘液分泌、胃粘膜屏障完整性、豐富的粘膜血流和上皮細胞的再生等。

在胃粘膜表面有大約0.25~0.5mm的粘液層,這一厚度約為表面上皮細胞厚度的10~20倍,約相當於胃腺深度的1/2~1/4。粘液在細胞表面形成一非動層(unstirred zone);粘液內又含粘蛋白,其濃度約30~50mg/ml,粘液內所含的大部分水分填於粘蛋白的分子間,從而有利於阻止氫離子的逆彌散。胃表面上皮細胞還能分泌重碳酸鹽,其分泌量約相當於胃酸最大排出量的5%~10%。胃分泌HCO3-的過程依賴於代謝能量。細胞內CO2和H2O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生成HCO3-;後者穿越管腔內膜,與Cl-交換,而分泌入胃腔中;細胞的基底側膜內有Na+K+-ATP酶。在該酶作用下,細胞外保持Na+的高濃度。Na+再彌散入細胞內,作為交換,在HCO3-形成過程中生成的H+得以排出細胞外。

無論是粘液抑或重碳酸鹽,單獨均不能防止胃上皮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損害,兩者結合則形成有效的屏障。粘液作為非流動層而起緩衝作用;在粘液層內,重碳酸鹽慢慢地移向胃腔,中和慢慢地移向上皮表面的酸,從而產生-跨粘液層的H+梯度。胃內pH為2.0的情況下,上皮表面粘液層內pH可保持7.0。這一梯度的形成取決於碱分泌的速率及其穿過粘液層的厚度,而粘液層的厚度又取決了粘液新生和從上皮細胞表面丟失入胃腔的速率。上述因素中任何一個或幾個受到干擾,pH梯度便會減低,防護性屏障便遭到破壞。

(四)胃排空延緩和膽汁反流 胃潰瘍病時胃竇和幽門區域的這種退行性變可使胃竇收縮失效,從而影響食糜的向前推進。胃排空延緩可能是胃潰瘍病發病機理中的一個因素。

十二指腸內容物中某些成分,如膽汁酸和溶血卵磷脂可以損傷胃上皮。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可以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症。受損的胃粘膜更易遭受酸和胃蛋白酶的破壞。胃潰瘍病時空腹胃液中膽汁酸結合物較正常對照者的濃度顯著增高,從而推想膽汁反流入胃可能在胃潰瘍病的發病機理中起重要作用。

(五)胃腸肽的作用 已知許多胃腸肽可以影響胃酸分泌,但只有胃泌素與消化性潰瘍關係的研究較多。關於胃泌素在尋常的消化性潰瘍發病機理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清楚。

(六)遺傳因素 現已一致認為消化性潰瘍的發生具有遺傳素質,而且證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病系單獨遺傳,互不相干。胃潰瘍患者的家族中,胃潰瘍的發病率較正常人高3倍;而在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家族中,較多發生的是十二指腸潰瘍而非胃潰瘍。

(七)藥物因素 某些解熱鎮痛葯、抗癌藥等,如消炎痛、保泰松、阿司匹林、腎上腺皮質激素,氟尿嘧啶、氨甲喋呤等曾被列為致潰瘍因素。在上述藥物中,對阿司匹林的研究比較多,結果表明規律性應用阿司匹林的人容易發生胃潰瘍病。有人指出,規律性應用阿司匹林者較之不用阿司匹林者胃潰瘍病的患病率約高3倍。

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很可能與潰瘍的生成和再活動有關。一組5331例研究結果表明,皮質類固醇治療超過30天或強的松總量超過1000mg時可引起潰瘍。在既往有潰瘍病史的病人,可使疾病加重。

非類固醇抗炎葯,如消炎痛、保泰松、布洛芬、萘普生等,也可在不同程度上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從而在理論上可以產生類似阿司匹林的臨床效應。利血平等葯具有組胺樣作用,可增加胃酸分泌,故有潛在致潰瘍作用。

(八)環境因素 吸煙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一般比不吸煙者可增加91.5%;吸煙可引起血管收縮,並抑制胰液和膽汁的分泌而減弱其在十二指腸內中和胃酸的能力,導致十二指腸持續酸化;煙草中煙鹼可使幽門括約肌張力減低,影響其關閉功能而導致膽汁反流,破壞胃粘膜屏障。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率在吸煙者顯著高於對照組。在相同的有效藥物治療條件下,潰瘍的癒合率前者亦顯著低於後者。因此,長期大量吸煙不利於潰瘍的癒合,亦可致複發。

食物對胃粘膜可引起理化性質損害作用。暴飲暴食或不規則進食可能破壞胃分泌的節律性。據臨床觀察,咖啡、濃茶、烈酒、辛辣調料、泡菜等食品,以及偏食、飲食過快、太燙、太冷、暴飲暴食等不良飲食習慣,均可能是本病發生的有關因素。

(九)精神因素 根據現代的心理-社會-生物醫學模式觀點,消化性潰瘍屬於典型的心身疾病範疇之一。心理因素可影響胃液分泌。

兒童期消化性潰瘍的診斷

(一)消化性潰瘍疼痛特點

1.長期性 由於潰瘍發生後可自行癒合,但每於癒合後又好複發,故常有上腹疼痛長期反覆發作的特點。整個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長達一、二十年,甚至更長。

2.周期性 上腹疼痛呈反覆周期性發作,乃為此種潰瘍的特徵之一,尤以十二指腸潰瘍更為突出。中上腹疼痛發作可持續幾天、幾周或更長,繼以較長時間的緩解。全年都可發作,但以春、秋季節發作者多見。

3.節律性 潰瘍疼痛與飲食之間的關係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和節律性。在一天中,裝晨3點至早餐的一段時間,胃酸分泌最低,故在此時間內很少發生疼痛。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好在二餐之間發生,持續不減直至下餐進食或服制酸葯物後緩解。一部分十二指腸潰瘍病人,由於夜間的胃酸較高,尤其在睡前曾進餐者,可發生半夜疼痛。胃潰瘍疼痛的發生較不規則,常在餐後1小時內發生,經1~2小時後逐漸緩解,直至下餐進食後再復出現上述節律。

4.疼痛部位 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多出現於中上腹部,或在臍上方,或在臍上方偏右處;胃潰瘍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處,或在劍突下和劍突下偏左處。疼痛範圍約數厘米直徑大小。因為空腔內臟的疼痛在體表上的定位一般不十分確切,所以,疼痛的部位也不一定準確反映潰瘍所在解剖位置。

5.疼痛性質 多呈鈍痛、灼痛或飢餓樣痛,一般較輕而能耐受,持續性劇痛提示潰瘍穿透或穿孔。

6.影響因素 疼痛常因精神刺激、過度疲勞、飲食不慎、藥物影響、氣候變化等因素誘發或加重;可因休息、進食、服制酸葯、以手按壓疼痛部位、嘔吐等方法而減輕或緩解。

(二)消化性潰瘍其他癥狀與體征

1.其他癥狀 本病除中上腹疼痛外,尚可有唾液分泌增多、燒心、反胃、噯酸、噯氣、噁心、嘔吐等其他胃腸道癥狀。食慾多保持正常,但偶可因食後疼痛發作而懼食,以致體重減輕。全身癥狀可有失眠等神經官能症的表現,或有緩脈、多汗等植物神經系統不平衡的癥狀。

2.體征 潰瘍發作期,中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壓痛,程度不重,其壓痛部位多與潰瘍的位置基本相符。

(三)特殊類型的消化性潰瘍

1.無癥狀型潰瘍 指無明顯癥狀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因其他疾病作胃鏡或X線鋇餐檢查時偶然被發現;或當發生出血或穿孔等併發症時,甚至於屍體解剖時始被發現。這類消化性潰瘍可見於任何年齡,但以老年人尤為多見。

2.兒童期消化性潰瘍 兒童時期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率低於成人,可分為4種不同的類型。

(1)嬰兒型:嬰兒型潰瘍系急性潰瘍,發生於新生兒和兩歲以下的嬰兒。發病原因未明。在新生兒時期,十二指腸潰瘍較胃潰瘍多見。這種潰瘍或是迅速癒合,或是發生穿孔或出血而迅速致死。在新生兒時期以後至兩歲以內的嬰兒,潰瘍的表現和新生兒者無大差別,主要表現為出血、梗阻或穿孔。

(2)繼髮型:此型潰瘍的發生與一些嚴重的系統性疾病,如膿毒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嚴重燒傷和皮質類固醇的應用有關。它還可發生於先天性幽門狹窄、肝臟疾病、心臟外科手術以後,此型潰瘍在胃和十二指腸的發生頻率相等,可見於任何年齡和性別的兒童。

(3)慢性型:此型潰瘍主要發生於學齡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潰瘍的表現愈與成年人相近。但在幼兒,疼痛比較彌散,多在臍周,與進食無關。時常出現嘔吐,這可能是由於十二指腸較小,容易因水腫和痙攣而出現梗阻的緣故。至青少年才呈現典型的局限於上腹部的節律性疼痛。十二指腸潰瘍較胃潰瘍多,男孩較女孩多。此型潰瘍的發病與成年人潰瘍病的基本原因相同。

(4)並發於內分泌腺瘤的潰瘍:此型潰瘍發生於胃泌素瘤和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Ⅰ型,即Wermer綜合征。

3.老年人消化性潰瘍 胃潰瘍多見,也可發生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直徑常可超過2.5cm,且多發生於高位胃體的後壁或小主糨。老年人消化性潰瘍常表現為無規律的中上腹痛、嘔血和(或)黑糞、消瘦,很少發生節律性痛,夜間痛及反酸。易並發大出血,常常難以控制。

4.幽門管潰瘍 較為少見,常伴胃酸分泌過高。其主要表現有:①餐後立即出現中上腹疼痛,其程度較為劇烈而無節律性,並可使病人懼食,制酸藥物可使腹痛緩解;②好發嘔吐,嘔吐後疼痛隨即緩解。腹痛、嘔吐和飲食減少可導致體重減輕。此類消化性潰瘍內科治療的效果較差。

5.球後潰瘍 約佔消化性潰瘍的5%,潰瘍多位於十二指腸乳頭的近端。球後潰瘍的夜間腹痛和背部放射性疼痛更為多見,並發大量出血者亦多見,內科治療效果較差。

6.複合性潰瘍 指胃與十二指腸同時存在潰瘍,多數是十二指腸的發生在先,胃潰瘍在後。本病約佔消化性潰瘍的7%,多見於男性。其臨床癥狀並無特異性,但幽門狹窄的發生率較高,出血的發生率高達30%~50%,出血多來自胃潰瘍。本病病情較頑固,併發症發生率高。

7.巨型潰瘍 巨型胃潰瘍指X線胃鋇餐檢查測量潰瘍的直徑超過2.5cm者,並非都屬於惡性。疼痛常不典型,往往不能為抗酸葯所完全緩解。嘔吐與體重減輕明顯,並可發生致命性出血。有時可在腹部觸到纖維組織形成的硬塊。長病程的巨型胃潰瘍往往需要外科手術治療。

巨型十二指腸潰瘍系指直徑在2cm以上者,多數位於球部,也可位於球後。球部後壁潰瘍的周圍常有炎性團塊,且可侵入胰腺。疼痛劇烈而頑固,常放射到背部或右上腹部。嘔吐與體重減輕明顯,出血、穿孔和梗阻常見,也可同時發生出血和穿孔。有併發症的巨型十二指腸潰瘍以手術治療為主。

8.食管潰瘍 其發生也是和酸性胃液接觸的結果。潰瘍多發生於食管下段,多為單發,約10%為多發。潰瘍大小自數毫米到相當大。本病多發生於返流性食管炎和滑動性食管裂孔疝伴有賁門食管返流的病人。潰瘍可發生在鱗狀上皮,也可發生在柱狀上皮(Barrett上皮)。食管潰瘍還可發生於食管胃吻合術或食管腔吻合術以後,它是膽汁和胰腺分泌物返流的結果。

食管潰瘍多發生於30~70歲間,約有2/3的病人在50歲以上。主要癥狀是胸骨下段後方或高位上腹部疼痛,常發生於進食或飲水時,卧位時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肩胛間區、左側胸部,或向上放射至肩部和頸部。咽下困難亦較常見,它是繼發性食管痙攣或纖維化導致食管狹窄的結果。其他可以出現的癥狀是噁心、嘔吐、噯氣和體重減輕。主要併發症是梗阻、出血和穿孔至縱隔或上腹部。診斷主要依靠X線檢查和內鏡檢查。

9.難治性潰瘍 是指經一般內科治療無效的消化性潰瘍。其診斷尚無統一標準,包括下列情況:①在住院條件下;②慢性潰瘍頻繁反覆發作多年,且對內科治療的反應愈來愈差。難治性潰瘍的產生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穿透性潰瘍、幽門梗阻等併發症存在;②特殊部位的潰瘍(如球後、幽門管等)內科治療效果較差;③病因未去除(如焦慮、緊張等精神因素)以及飲食不節、治療不當等;④引起難治性潰瘍的疾病,如胃酸高分泌狀態(如胃泌素瘤、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等)。

10.應激性潰瘍 應激性潰瘍系指在嚴重燒傷、顱腦外傷、腦腫瘤、顱內神經外科手術和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嚴重外傷和大手術、嚴重的急性或慢性內科疾病(如膿毒病、肺功能不全)等致成應激的情況下在胃和十二指腸產生的急性潰瘍。嚴重燒傷引起的急性應激性潰瘍又稱為Cushing潰瘍;顱腦外傷、腦腫瘤或顱內神經外科手術引起的潰瘍亦稱為Cushing潰瘍。應激性潰瘍的發病率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

應激性潰瘍的發病機理尚不明確,其發病可能有兩種原因:①應激時出現胃分泌過多,從而導致粘膜的自身消化和形成應激性潰瘍。Cushing潰瘍可能就是直接由於胃酸的顯著分泌過多引起。②嚴重而持久的應激導致的強烈的交感刺激和循環兒茶酚胺水平的增高可使胃十二指腸粘膜下層的動靜脈短路開放。因此,正常流經胃十二指腸粘膜毛細管床的血液便分流至粘膜下層動靜脈短路而不再流經胃十二指腸粘膜。這樣,在嚴重應激期間粘膜可以發生缺血,可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最終造成嚴重的損傷。當粘膜缺血區域發生壞死時便形成應激性潰瘍。此時,鹽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可以加速應激性潰瘍的形成,缺血的胃十二指腸粘膜較正常粘膜更易被鹽酸和胃蛋白酶所消化。導致胃十二指腸粘膜缺血性損傷的另一可能原因便是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引起的胃粘膜血管內的急性血栓形成。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常常是嚴重膿毒病和燒傷的併發症,這或許是膿毒病或燒傷病人應激性潰瘍發生率高的原因之一。

應激性潰瘍的主要表現是出血,多發生在疾病2~15天,往往難以控制。這是因為應激性潰瘍發生急劇,位於潰瘍下面的血管未能形成血栓的緣故。此外,也可以發生穿孔。有時僅僅具有上腹痛。

應激性潰瘍的診斷主要依靠急診內鏡檢查,其特徵是潰瘍多發生於高位胃體,呈多發性淺表性不規則的潰瘍,直徑在0.5~1.0cm,甚至更大。潰瘍癒合後不留疤痕。

兒童期消化性潰瘍的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下列疾病作鑒別:

(一)胃癌 胃良性潰瘍與惡性潰瘍的鑒別十發重要,其鑒別要點見表18-10。兩者的鑒別有時比較困難。以下情況應當特別重視:①中老年人近期內出現中上腹痛、出血或貧血;②胃潰瘍患者的臨床表現發生明顯變化或抗潰瘍藥物治療無效;③胃潰瘍活檢病理有腸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臨床上,對胃潰瘍患者應在內科積極治療下,定期進行內鏡檢查隨訪,密切觀察直到潰瘍癒合。

(二)慢性胃炎 本病亦有慢性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其癥狀可類似消化性潰瘍,但發作的周期性與節律性一般不典型。胃鏡檢查是主要的鑒別方法。

(三)胃神經官能症 本病可有上腹部不適、噁心嘔吐,或者酷似消化性潰瘍,但常伴有明顯的全身神經官能癥狀,情緒波動與發病有密切關係。內鏡檢查與X線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

(四)膽囊炎膽石病 多見於中年女性,常呈間隙性、發作性右上腹痛,常放射到右肩胛區,可有膽絞痛、發熱、黃疸、Murphy征。進食油膩食物常可誘發。B超檢查可以作出診斷。

(五)胃泌素瘤 本病又稱Zollinger-Ellison綜合征,有頑固性多發性潰瘍,或有異位性潰瘍,胃次全切除術後容易複發,多伴有腹瀉和明顯消瘦。患者胰腺有非β細胞瘤或胃竇G細胞增生,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胃液和胃酸分泌顯著增多。

(一)消化性潰瘍疼痛特點

1.長期性 由於潰瘍發生後可自行癒合,但每於癒合後又好複發,故常有上腹疼痛長期反覆發作的特點。整個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長達一、二十年,甚至更長。

2.周期性 上腹疼痛呈反覆周期性發作,乃為此種潰瘍的特徵之一,尤以十二指腸潰瘍更為突出。中上腹疼痛發作可持續幾天、幾周或更長,繼以較長時間的緩解。全年都可發作,但以春、秋季節發作者多見。

3.節律性 潰瘍疼痛與飲食之間的關係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和節律性。在一天中,裝晨3點至早餐的一段時間,胃酸分泌最低,故在此時間內很少發生疼痛。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好在二餐之間發生,持續不減直至下餐進食或服制酸葯物後緩解。一部分十二指腸潰瘍病人,由於夜間的胃酸較高,尤其在睡前曾進餐者,可發生半夜疼痛。胃潰瘍疼痛的發生較不規則,常在餐後1小時內發生,經1~2小時後逐漸緩解,直至下餐進食後再復出現上述節律。

4.疼痛部位 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多出現於中上腹部,或在臍上方,或在臍上方偏右處;胃潰瘍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處,或在劍突下和劍突下偏左處。疼痛範圍約數厘米直徑大小。因為空腔內臟的疼痛在體表上的定位一般不十分確切,所以,疼痛的部位也不一定準確反映潰瘍所在解剖位置。

5.疼痛性質 多呈鈍痛、灼痛或飢餓樣痛,一般較輕而能耐受,持續性劇痛提示潰瘍穿透或穿孔。

6.影響因素 疼痛常因精神刺激、過度疲勞、飲食不慎、藥物影響、氣候變化等因素誘發或加重;可因休息、進食、服制酸葯、以手按壓疼痛部位、嘔吐等方法而減輕或緩解。

(二)消化性潰瘍其他癥狀與體征

1.其他癥狀 本病除中上腹疼痛外,尚可有唾液分泌增多、燒心、反胃、噯酸、噯氣、噁心、嘔吐等其他胃腸道癥狀。食慾多保持正常,但偶可因食後疼痛發作而懼食,以致體重減輕。全身癥狀可有失眠等神經官能症的表現,或有緩脈、多汗等植物神經系統不平衡的癥狀。

2.體征 潰瘍發作期,中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壓痛,程度不重,其壓痛部位多與潰瘍的位置基本相符。

(三)特殊類型的消化性潰瘍

1.無癥狀型潰瘍 指無明顯癥狀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因其他疾病作胃鏡或X線鋇餐檢查時偶然被發現;或當發生出血或穿孔等併發症時,甚至於屍體解剖時始被發現。這類消化性潰瘍可見於任何年齡,但以老年人尤為多見。

2.兒童期消化性潰瘍 兒童時期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率低於成人,可分為4種不同的類型。

(1)嬰兒型:嬰兒型潰瘍系急性潰瘍,發生於新生兒和兩歲以下的嬰兒。發病原因未明。在新生兒時期,十二指腸潰瘍較胃潰瘍多見。這種潰瘍或是迅速癒合,或是發生穿孔或出血而迅速致死。在新生兒時期以後至兩歲以內的嬰兒,潰瘍的表現和新生兒者無大差別,主要表現為出血、梗阻或穿孔。

(2)繼髮型:此型潰瘍的發生與一些嚴重的系統性疾病,如膿毒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嚴重燒傷和皮質類固醇的應用有關。它還可發生於先天性幽門狹窄、肝臟疾病、心臟外科手術以後,此型潰瘍在胃和十二指腸的發生頻率相等,可見於任何年齡和性別的兒童。

(3)慢性型:此型潰瘍主要發生於學齡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潰瘍的表現愈與成年人相近。但在幼兒,疼痛比較彌散,多在臍周,與進食無關。時常出現嘔吐,這可能是由於十二指腸較小,容易因水腫和痙攣而出現梗阻的緣故。至青少年才呈現典型的局限於上腹部的節律性疼痛。十二指腸潰瘍較胃潰瘍多,男孩較女孩多。此型潰瘍的發病與成年人潰瘍病的基本原因相同。

(4)並發於內分泌腺瘤的潰瘍:此型潰瘍發生於胃泌素瘤和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Ⅰ型,即Wermer綜合征。

3.老年人消化性潰瘍 胃潰瘍多見,也可發生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直徑常可超過2.5cm,且多發生於高位胃體的後壁或小主糨。老年人消化性潰瘍常表現為無規律的中上腹痛、嘔血和(或)黑糞、消瘦,很少發生節律性痛,夜間痛及反酸。易並發大出血,常常難以控制。

4.幽門管潰瘍 較為少見,常伴胃酸分泌過高。其主要表現有:①餐後立即出現中上腹疼痛,其程度較為劇烈而無節律性,並可使病人懼食,制酸藥物可使腹痛緩解;②好發嘔吐,嘔吐後疼痛隨即緩解。腹痛、嘔吐和飲食減少可導致體重減輕。此類消化性潰瘍內科治療的效果較差。

5.球後潰瘍 約佔消化性潰瘍的5%,潰瘍多位於十二指腸乳頭的近端。球後潰瘍的夜間腹痛和背部放射性疼痛更為多見,並發大量出血者亦多見,內科治療效果較差。

6.複合性潰瘍 指胃與十二指腸同時存在潰瘍,多數是十二指腸的發生在先,胃潰瘍在後。本病約佔消化性潰瘍的7%,多見於男性。其臨床癥狀並無特異性,但幽門狹窄的發生率較高,出血的發生率高達30%~50%,出血多來自胃潰瘍。本病病情較頑固,併發症發生率高。

7.巨型潰瘍 巨型胃潰瘍指X線胃鋇餐檢查測量潰瘍的直徑超過2.5cm者,並非都屬於惡性。疼痛常不典型,往往不能為抗酸葯所完全緩解。嘔吐與體重減輕明顯,並可發生致命性出血。有時可在腹部觸到纖維組織形成的硬塊。長病程的巨型胃潰瘍往往需要外科手術治療。

巨型十二指腸潰瘍系指直徑在2cm以上者,多數位於球部,也可位於球後。球部後壁潰瘍的周圍常有炎性團塊,且可侵入胰腺。疼痛劇烈而頑固,常放射到背部或右上腹部。嘔吐與體重減輕明顯,出血、穿孔和梗阻常見,也可同時發生出血和穿孔。有併發症的巨型十二指腸潰瘍以手術治療為主。

8.食管潰瘍 其發生也是和酸性胃液接觸的結果。潰瘍多發生於食管下段,多為單發,約10%為多發。潰瘍大小自數毫米到相當大。本病多發生於返流性食管炎和滑動性食管裂孔疝伴有賁門食管返流的病人。潰瘍可發生在鱗狀上皮,也可發生在柱狀上皮(Barrett上皮)。食管潰瘍還可發生於食管胃吻合術或食管腔吻合術以後,它是膽汁和胰腺分泌物返流的結果。

食管潰瘍多發生於30~70歲間,約有2/3的病人在50歲以上。主要癥狀是胸骨下段後方或高位上腹部疼痛,常發生於進食或飲水時,卧位時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肩胛間區、左側胸部,或向上放射至肩部和頸部。咽下困難亦較常見,它是繼發性食管痙攣或纖維化導致食管狹窄的結果。其他可以出現的癥狀是噁心、嘔吐、噯氣和體重減輕。主要併發症是梗阻、出血和穿孔至縱隔或上腹部。診斷主要依靠X線檢查和內鏡檢查。

9.難治性潰瘍 是指經一般內科治療無效的消化性潰瘍。其診斷尚無統一標準,包括下列情況:①在住院條件下;②慢性潰瘍頻繁反覆發作多年,且對內科治療的反應愈來愈差。難治性潰瘍的產生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穿透性潰瘍、幽門梗阻等併發症存在;②特殊部位的潰瘍(如球後、幽門管等)內科治療效果較差;③病因未去除(如焦慮、緊張等精神因素)以及飲食不節、治療不當等;④引起難治性潰瘍的疾病,如胃酸高分泌狀態(如胃泌素瘤、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等)。

10.應激性潰瘍 應激性潰瘍系指在嚴重燒傷、顱腦外傷、腦腫瘤、顱內神經外科手術和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嚴重外傷和大手術、嚴重的急性或慢性內科疾病(如膿毒病、肺功能不全)等致成應激的情況下在胃和十二指腸產生的急性潰瘍。嚴重燒傷引起的急性應激性潰瘍又稱為Cushing潰瘍;顱腦外傷、腦腫瘤或顱內神經外科手術引起的潰瘍亦稱為Cushing潰瘍。應激性潰瘍的發病率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

應激性潰瘍的發病機理尚不明確,其發病可能有兩種原因:①應激時出現胃分泌過多,從而導致粘膜的自身消化和形成應激性潰瘍。Cushing潰瘍可能就是直接由於胃酸的顯著分泌過多引起。②嚴重而持久的應激導致的強烈的交感刺激和循環兒茶酚胺水平的增高可使胃十二指腸粘膜下層的動靜脈短路開放。因此,正常流經胃十二指腸粘膜毛細管床的血液便分流至粘膜下層動靜脈短路而不再流經胃十二指腸粘膜。這樣,在嚴重應激期間粘膜可以發生缺血,可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最終造成嚴重的損傷。當粘膜缺血區域發生壞死時便形成應激性潰瘍。此時,鹽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可以加速應激性潰瘍的形成,缺血的胃十二指腸粘膜較正常粘膜更易被鹽酸和胃蛋白酶所消化。導致胃十二指腸粘膜缺血性損傷的另一可能原因便是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引起的胃粘膜血管內的急性血栓形成。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常常是嚴重膿毒病和燒傷的併發症,這或許是膿毒病或燒傷病人應激性潰瘍發生率高的原因之一。

應激性潰瘍的主要表現是出血,多發生在疾病2~15天,往往難以控制。這是因為應激性潰瘍發生急劇,位於潰瘍下面的血管未能形成血栓的緣故。此外,也可以發生穿孔。有時僅僅具有上腹痛。

應激性潰瘍的診斷主要依靠急診內鏡檢查,其特徵是潰瘍多發生於高位胃體,呈多發性淺表性不規則的潰瘍,直徑在0.5~1.0cm,甚至更大。潰瘍癒合後不留疤痕。

兒童期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預防】

去除和避免誘發消化性潰瘍發病的因素甚為重要,如精神刺激、過度勞累、生活無規律、飲食不調、吸煙與酗酒等。消化性潰瘍經藥物治療後達到癥狀緩解、潰瘍癒合,仍需要繼續給予維持量的藥物治療1~2年,對預防潰瘍複發有積極意義。HP相關性胃十二指腸潰瘍,在應用降低胃酸藥物的同時,給予有效的抗菌藥物,根除HP感染也是預防潰瘍複發的重要環節。此外,胃泌素瘤或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Meckel憩室、Barrett食管等疾病常可伴發消化性潰瘍,應予及時治療。

【預後】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具有反覆發作傾向的慢性病,病程長者可達一、二十年或更長;但經多次發作後不再發作者也不在少數。許多病人儘管一再發作,然後始終無併發症發生;也有不少病人癥狀較輕而不被注意,或不經藥物治療而愈。由此可見,在多數病人,本病是預後良好的病理過程。但高齡患者一旦並發大量出血,病情常較兇險,不經恰當處理,病死率可高達30%。球後潰瘍較多發生大量出血和穿孔。消化性潰瘍並發幽門梗阻、大量出血者,以後再發生幽門梗阻和大量出血的機會增加。少數胃潰瘍患者可發生癌變,其預後顯然變差。

參看

  •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的消化系統損害
  • 老年人消化性潰瘍
  •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
  • 消化系統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 小兒多發性內分泌腺瘤Ⅱ型
  • 小兒消化道出血
  • 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
  • 新生兒消化道重複症
  • 妊娠合并消化性潰瘍
  • 消化道憩室病
  • 上消化道出血
  • 下消化道出血
  • 消化道重複畸形
  • 消化性潰瘍
  • 小兒消化性潰瘍
  • 消化系癌伴血液病綜合征
  • 腹部癥狀

兒童期消化性潰瘍1585


<< 兒童行動遲緩 兒童期過度生長 >>

兒童期消化性潰瘍相關圖片

兒童期消化性潰瘍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兒童期消化性潰瘍
小兒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
老年人消化性潰瘍
妊娠合并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
創傷性潰瘍
兒童期過度生長
兒童期情緒障礙
兒童期精神障礙及精神發育遲緩
複發性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