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期小腹墜痛是脾虛的臨床表現之一,脾虛,中醫術語。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並可出現營養障礙,水液失於布散而生濕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症。

經期小腹墜痛的原因

1、脾氣虛:多因飲食不節,或勞倦過度,或憂思日久,損傷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體虛弱。

2、脾陽虛:多因脾氣虛衰進一步發展而成,也可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因寒涼藥物太過,損傷脾陽,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氣下陷:中氣亦指脾氣。脾氣上升,將水谷精微之氣上輸於肺,以榮養其他臟腑,若脾虛中氣下陷,可出現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症。

4、脾不統血:脾氣虛弱,不能攝血,則血不循經。

經期小腹墜痛的診斷

中醫脾虛症是指中醫所稱之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症,其病情雖較繁雜,主要有嘔吐、泄瀉、水腫、出血、經閉、帶下、四肢逆冷、小兒多涎等。

1、脾氣虛:腹脹納少,食後脹甚,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懶語,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舌苔淡白。

2、脾陽虛:大便溏稀,納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行寒氣怯,四肢不溫,面目無華或浮腫,小便短少或白帶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氣下陷: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4、脾不統血:多見於慢性出血的病證,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癥狀。

經期小腹墜痛的鑒別診斷

經期小腹墜痛的鑒別診斷:

ADVERTISEMENT

1、月經期間腰疼:月經期間腰疼是痛經的癥狀之一,痛經(dysmenorrhea),痛經來襲,經過詳細婦科臨床檢查未能發現盆腔器官有明顯異常者,稱原發性痛經,也稱功能性痛經。繼發性痛經則指生殖器官有明顯病變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腫瘤等。

2、經期前後小腹墜痛:經期前後小腹墜痛指月經前腹部墜痛,是痛經的癥狀之一,痛經是指婦女在經期及其前後,出現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隨月經周期而發,嚴重者可伴噁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給工作及生活帶來影響。目前臨床常將其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痛經多指生殖器官無明顯病變者,故又稱功能性痛經,多見於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此種痛經在正常分娩後疼痛多可緩解或消失。繼發性痛經則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質性病變所致。本病屬婦科臨床的常見病,據有關調查表明,痛經的發病率為33.19%。

3、小腹冷痛:經前腹痛多系寒凝血滯 ,常表現為小腹冷痛異常。痛經為女性常見病中的一種,許多女性為此十分苦惱。在經期往往選用一些止痛片來應對,雖然可解一時的燃眉之急,但不治本。中醫在治療痛經上注重辨證論治。

中醫脾虛症是指中醫所稱之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症,其病情雖較繁雜,主要有嘔吐、泄瀉、水腫、出血、經閉、帶下、四肢逆冷、小兒多涎等。

1、脾氣虛:腹脹納少,食後脹甚,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懶語,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舌苔淡白。

2、脾陽虛:大便溏稀,納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行寒氣怯,四肢不溫,面目無華或浮腫,小便短少或白帶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氣下陷: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4、脾不統血:多見於慢性出血的病證,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癥狀。

經期小腹墜痛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宜食食物:具有補脾益氣、醒脾開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秈米、鍋巴(焦鍋)、薏米、熟藕、粟子、山藥、扁豆、豇豆、牛肉、雞肉、兔肉、牛肚、豬肚、桂魚、葡萄、紅棗、胡蘿卜、馬鈴薯、香菇等。  忌食食物: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莧菜、茭白、萵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莜麥等。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牛奶、芝麻等。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蕎麥;山楂、蘿卜、香菜等。

參看

  • 寒滯肝脈證
  • 繼發性痛經
  • 原發性痛經
  • 避孕後閉經綜合征
  • 痛經
  • 腹部癥狀

經期小腹墜痛3487


<< 經期腫脹 經期推遲 >>

經期小腹墜痛相關圖片

經期小腹墜痛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經期小腹墜痛
經期前後小腹墜痛
產後小腹墜痛
男性小腹墜痛
產後下腹墜痛或陰道墜脹感
經期前乳房痛
女性小腹疼痛
雙側下腹墜痛
小腹冷痛
小腹刺痛
下腹墜痛
一側下腹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