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從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息肉,按病理可分為:腺瘤樣息肉
(包括乳頭狀腺瘤)最常見,炎性息肉,腸粘膜受長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組織增生,類癌等疾患。臨床上以大腸息肉多見且癥狀較明顯。
病因不清。有些與長期炎症刺激或遺傳相關。
結腸息肉的發生與許多因素有關:
1、長期腹瀉,很多病人腸道黏膜容易過敏,例如飲酒、吃辣椒或油膩食物或海鮮後出現腹瀉,有些病人會無原因的出現腹瀉,這樣,腸道黏膜會出現慢性炎症,易導致腸道息肉生長。
2、長期便秘,便秘的病人經常是幾天排便一次,糞便長期在腸道內儲存會產生各種毒素,導致腸黏膜出現慢性炎症,易生長息肉。
3、遺傳,例如家族性息肉病就是一種遺傳疾病。
4、炎症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恩病等疾病易出現息肉。
1、 幼年性息肉:約90%發生於10歲以下兒童,以男孩為多見。外觀為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90%生長於距肛門25厘米的範圍內,直徑多數小於1厘米,絕大多數有蒂,約25%為多發性,組織學上表現為分化好而大小不規則的腺體,有的形成囊性擴張,中貯粘液,間質增生,並有較多炎性細胞浸潤,有時表面有潰瘍形成。次類息肉一般不發生惡變。
2、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見的一種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分布以遠側大腸為多,一般均較小,直徑很少超過1厘米,其外形為黏膜表面的一個小滴狀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較寬,多發性亦常見,組織學上次種息肉是由增大而規則的腺體形成,腺體上皮細胞增多造成皮皺縮呈鋸齒形,細胞核排列規則,其大小及染色質含量變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見。其重要特點是腸腺隱窩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細胞出現。增生性息肉不發生惡變。
3、 淋巴性息肉:淋巴性息肉亦稱良性淋巴瘤,多見於20~40歲成人,亦可發生於兒童,男性略多,多發於直腸,尤其是下段直腸,多數為單發,亦可多發,大小不等,直徑可自數毫米至3~4厘米。表面光滑或分葉狀或有表淺潰瘍形成。多數無蒂,有蒂時亦短粗。組織學上表現為分化良好的淋巴濾泡組織,局限於粘膜下層內,表面覆蓋正常粘膜。可以看到生髮中心,往往較為擴大,有核分裂像,但周圍淋巴細胞中無核分裂像,增殖的濾泡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淋巴息肉不發生癌變。較少見的是良性淋巴性息肉病。表現為數量很多的淋巴性息肉。呈5~6厘米的小球形息肉,多發病於兒童。組織學變化於淋巴性息肉同。
4、 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腸粘膜長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樣肉芽腫,這種息肉多見於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血吸蟲病,阿米巴痢疾及腸結核等病的病變腸道中。常為多發性,多數較小,直徑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較長者,體積可增大。外形多較窄、長、蒂闊而遠端不規則。有時呈橋狀,兩端附著與粘膜,中段游離。組織學表現為纖維性肉芽組織,上皮成分亦可呈間葉樣變,尚不能肯定。
5、 腺瘤:結腸腺瘤是大腸的良性上皮腫瘤。根據組織學結構分成三種類型即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1)管狀腺瘤:是圓形或橢圓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葉,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徑在1厘米以下。80%有蒂。組織學表現為多數管狀腺腺體,未成熟細胞分布於腺體的所有水平。可有不同程度的間葉樣變,有時亦有少量乳頭增生。其癌變率在1%~5%左右。
(2)絨毛狀腺瘤:較管狀腺瘤少見,絕大多數為單發。一般體積都較大,直徑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為廣基,約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紅色,粗糙或呈絨毛狀突起或小結節狀,質軟易碎,觸之能活動,如觸及硬結或固定,則表示有癌變可能。分布以直腸最多,其次為乙狀結腸。組織學表現為上皮呈乳頭樣生長,中心為血管結締組織間質,亦伴隨上皮一起增生,分成乳頭樣生長,上皮細胞多間變明顯。其癌變率較管狀腺瘤大10倍以上。
(3)混合型腺瘤:是同時具有上述兩種結構的腺瘤。其癌變率介於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
6、家族性結腸息肉
家族性結腸息肉便血歸屬於腺瘤性息肉綜合征,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偶見於無家族史者,全結腸與直腸均可有多發性腺瘤,多數腺瘤有蒂,乳頭狀較少見,息肉數從100左右到數千個不等,自黃豆大小至直徑數厘米,常密集排列,有時成串,其組織結構與一般腺瘤無異。
除幼年性息肉多見於12歲以下兒童,尤其是5歲以下小兒外,其餘結腸息肉多見於40歲以上成人,男性稍多。大部分病例並無引人注意的癥狀。僅在體格檢查或屍體解剖時偶然發現,部分病例可以具有以下一個或幾個癥狀。
便血:便血以左側結腸內的息肉較多見,尤以絨毛狀腺瘤及幼年性息肉比較多見,常常呈鮮紅色,有時甚至可引起貧血。兒童期無痛性血便,以結腸息肉引起者最多見。
糞便改變:大腸息肉可以造成較多粘液排出,有時息肉為多發性或體積較大者,亦可引起腹瀉或造成排便困難。有些較大的絨毛狀腺瘤可以有大量的粘液分泌排出,每天排出的粘液可達1~3升以上,排出液內鈉、鉀含量很高,因此在臨床上可造成失水、低氯、低鉀、低鈉的癥狀,嚴重時可以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腹痛:比較少見,有時較大息肉可以引起腸套疊,以至造成腸梗阻而出現腹痛。
息肉脫垂:在直腸內帶有長蒂的息肉可以在排便時脫出肛門外,此種癥狀小兒比較多見。
小兒結腸息肉較大,直徑多在0.5cm~3.0cm之間,有蒂者多見,可能與其病理分型以幼年性息肉為主有關。幼年性息肉為錯構瘤,由粘膜腺體及粘液囊腫組成,結締組織間質較多,有炎性滲出;也有認為與粘膜慢性炎性腺體阻塞粘液瀦留有關,成年後往往由於細長蒂扭轉自行脫落,故30歲以上人中只佔6.21%,幼年性息肉絕大部分為良性,僅有少數惡變報道.但我們發現,>10歲患兒中,腺瘤性息肉不少見,佔17.67%,而且混合性息肉中可兼有腺瘤性息肉的病理特徵,因後者癌變傾向高,尤其是多發性腺瘤性息肉.推測小兒腺瘤性息肉在若干年後有癌變可能。因此,我們主張對小兒進行纖維腸鏡檢查時,對進鏡過程中發現的小息肉,立即活檢或切除,以免移鏡後目標消失.對所有息肉,尤其>10歲患兒的息肉,應儘可能全部切除,並進行隨訪.尤其是對腺瘤性息肉和家族性息肉,無論系術後或有異型增生者或多發、廣基者應1a內複查,若複查陰性者,可在3a內複查,並應經常查大便潛血。
1.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見;繼發炎症感染可伴多量粘液或粘液血便,可有里急後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長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脫出肛門,亦有引致腸套疊外翻脫垂者。
2.少數患者可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或腹痛癥狀。
3.直腸指診可觸及低位息肉。
4.肛鏡,直乙鏡或纖維結腸鏡可直視見到息肉。
5.鋇灌腸可顯示充盈缺損。
鋇灌腸檢查表現:
1.腸腔內輪廓光整的充盈缺損,多發性息肉表現為多個大小不等充盈缺損,帶蒂的息肉可顯示其長蒂,有一定的活動度。
2.息肉病表現為直腸、乙狀結腸及結腸其他部位有大大小小的充盈缺損,在粘膜相上出現無數輪廓光整葡萄狀的塊影,充滿腸腔。
阿司匹林防女性結腸息肉:有些婦女體內存在一種常見的遺傳基因變異,能夠減緩阿司匹林的分
解,這些婦女如果堅持服用阿司匹林能夠降低結腸息肉的發病危險。相比之下,在不存在這種基因變異的婦女中,阿司匹林並不能夠降低結腸息肉的發病危險。
補鈣有助預防結腸息肉:鈣可以很好地幫助人類對抗結腸息肉和結腸癌,即使患者以前已經患過這些疾病。有研究顯示,那些每天補充鈣片的人其結腸息肉的複發風險下降了 19~34%。富含鈣的食物包括牛奶和其他乳製品,還有花椰菜。另外,維生素D (能幫助人體對鈣的吸收) 也顯示出降低結腸直腸癌風險的作用。你可以通過適當攝入一些動物肝臟、蛋黃、魚和添有維生素D的乳製品等來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陽光也可以將皮膚中的一種化學成分轉化為可利用的維生素D。如果你不喝牛奶,也不曬太陽,你可能得考慮服用 「維生素D + 鈣」 複合補充劑了。
水果、蔬菜和全谷有助預防結腸息肉:這些食物富含纖維素,可以降低結腸息肉的風險。另外,水果和蔬菜還富含抗氧化劑,可以預防結腸癌症。
不吸煙、喝酒可預防結腸息肉:吸煙、過量飲酒都會增加結腸息肉和結腸癌的風險。女性每天飲酒不應超過150 ml 葡萄酒,或者360 ml 啤酒,或40 ml 白酒,而男性則不應超過女性的兩倍。如果你有結腸癌家族史,那尤其應該減少吸煙和飲酒來降低發病風險。
堅持體育鍛煉,保持健康體重:控制體重可以獨立降低結腸患病的風險。建議每周五次,每次至少30分鐘的運動。如果每天能進行45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運動,則在降低腸癌風險方面效果更佳。
1.單個息肉可行切除加病檢同時進行。
2.多發息肉或息肉較大有惡變徵可經肛門肛窺腸鏡進行病理活檢以除外惡變。
3.低位或長蒂脫出息肉可用肛窺,直乙鏡,套扎或經肛門直接切除。
4.廣基或多發息肉可經腹、會陰、骶尾部行腸壁腸段部分切除。
5.高位息肉可行纖維結腸鏡高頻電切。
6.息肉有癌變應按腫瘤行根治性切除術。
家族性結腸息肉治療
家族性結腸息肉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就來具體說說家族性結腸息肉的具體方法:
1.單純結腸或結腸息肉為主,可行全結腸切除,迴腸腹部造瘺或迴腸貯袋成形直腸吻合術,定期隨診,檢查直腸殘端粘膜情況。
2.全結腸切除加直腸粘膜剝除,迴腸貯袋成形,直腸鞘內肛管吻合術。
3.伴有全消化道息肉無法根治者,當出現腸套疊,大出血等併發症時可作部分腸切除術。
4.對症支持療法。
5.中醫中藥內服外治灌腸等。
6.不能手術者可用慶大黴素、滅滴靈、一般止血藥物,維生素及中藥口服及灌腸治療。
避免進食冷流食,放置較長時間的偏冷的麵條、牛奶、蛋湯等也不能喝。因為食道狹窄的部位對冷食刺激十分明顯,容易引起食道痙攣,發生噁心嘔吐,疼痛和脹麻等感覺。所以進食以溫食為好。不能吃辛、辣、臭、醒的刺激性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同樣能引起食道痙攣,使病人產生不適。
臨床上有吃流食(粥、湯)、吃軟食(饅頭、麵包)等飲食醫囑,因為結腸息肉切除術後傷口需要癒合時間所以這段時間裡盡量吃軟食,以免吃肉類、豆類等不易消化食物影響創傷癒合。
結腸息肉有哪些危害?
雖說息肉有惡變傾向,但也不是都會變成癌。那麼,何種息肉會發生惡變呢?在引發大腸惡變的諸多因素中,結腸息肉是不容忽視的常見原因之一。結腸息肉有哪些危害?
一、息肉的長相:那種體積較小由帶蒂的非腫瘤性息肉,多數與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發生惡變;如果體積較大、寬基廣蒂的息肉,則極有惡變為癌的可能。
二、息肉的數量:單純一個息肉癌變率低;而多發性息肉的癌變幾率增加。
三、是看息肉的組織屬性:單純炎症性息肉惡變者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別是絨毛狀腺瘤最容易惡變為結腸癌。
四、息肉的生長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長十分緩慢,若是在短期內迅速長大,直徑大於2厘米以上時,應警惕癌變。如結腸腺瘤性息肉是因結腸黏膜細胞增生過旺,癌變率可達42%-77%。
五、是看家族遺傳史:有一種稱為「家族性多發性大腸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輩中可有好幾個人患有結腸息肉,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細胞內第5號染色體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這種有遺傳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親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後代中50%的息肉會有惡變的風險性;若父母雙方均有息肉病,後代患的息肉癌變風險可上升到75%。
幼年性結腸息肉。此息肉90%發生於10歲以下兒童,男孩居多。其外觀為圓球形或卵圓形,暗紅色,表面光滑或伴細顆粒,有表淺潰瘍,充血明顯,並有糜爛、出血。90%生長於距肛門25厘米範圍以內,多數直徑<1厘米;70%為單發,絕大多數有蒂;無蒂及0.5厘米以下者,僅佔6%。組織學上表現為分化好而大小不規則的腺體,有的形成囊性擴張並貯有粘液,故又名游留性息肉。有間質增生及較多炎性細胞浸潤,有時表面有潰瘍形成。根據超微結構和組織培養研究,證明幼年性息肉屬於錯構瘤。此息肉一般不發生癌變,僅偶有癌變的報道。此患兒的結腸息肉糜爛合并下消化道出血,嚴重時可引起貧血、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故應及早診斷,及時治療。治療可選用圈套器自息肉蒂根部電灼切除。切除的息肉應重新做病理切片檢查,以證實診斷。
一般認為當便血反覆出現伴有嚴重貧血或者營養不良以及其它嚴重併發症,或息肉合并重度不典型增生改變甚至癌變及息肉無法用內窺鏡摘除時,需考慮手術治療。手術原則是切除全部病腸,但儘可能保留肛門括約肌功能。對於幼年性息肉病,因小腸鏡尚未廣泛開展,可採用剖腹術經腸切口插入結腸鏡電切小腸息肉。腸鏡切除的全部息肉以及手術標本均應行病理檢查。對幼年性息肉病人及其一級親屬均應定期行內窺鏡檢查,主張每3-5年檢查一次。有報道幼年性息肉病人的所有一級親屬(即使無任何臨床癥狀)均易發生消化道癌。
結腸息肉與癌有什麼關係?
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一定條件下,結腸息肉樣腫瘤都會發生惡變。
1、兒童型息肉,以兒童期多見,成年後反少見,但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曾有過此種息肉惡變的個例報告。
2、多發腺瘤直徑大於2.5cm,或手指、器械觸之較硬,或充血明顯,或表面有潰瘍,即應考慮有癌變的可能性,而其癌變的可能性應與腺瘤性質和大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種少見的遺傳性息肉病。結、直腸內布滿息肉狀的腺瘤,癌變只是遲早而已,而且癌變常可不限於一處,為多中心,實際上部分病人就醫時已經是大腸癌。
4、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除炎性息肉可能會發生癌變,尚難定論或存在可能性之外,增生性息肉臨床上無癥狀,多是腸鏡檢查時偶爾發現,由於其病體小,多在0.5cm左右,常不引起身體的不適。
5、乳頭狀腺瘤發生癌變的可能性頗大,被認為是癌前期病變,其惡變率一般認為在30%左右。因其臨床表現為排出粘液,甚至可大量粘液排出或可發生大量粘液性腹瀉,每日可達3000ml以上,而導致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循環衰竭、酸中毒等代謝紊亂。如果不及時給予補充治療並對腺瘤進行處理,可以造成生命危險。
結腸息肉真的容易發生癌變嗎?一般息肉癌變的理論歷來有兩種學說。
一是結腸息肉成瘤學說,即認為各種致癌因素首先在腸內形成腺癌性息肉,在此基礎上再癌變,已被公認。
二是結腸息肉新生癌學說,即認為不經腺瘤過程,而在致癌因素作用下由正常粘膜直接癌變。
普遍認為,隨著腺瘤息肉體積的長大,結腸息肉癌變率也隨之增加,總癌變率為10~20%。廣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於癌變;生長在高位息肉要比在直腸內的息肉易惡變。從病理組織學分析,管狀腺瘤癌變率較低,佔5%,混合型腺瘤癌變率為20%,而絨毛狀腺瘤癌變率可達50%以上。無蒂息肉癌變潛力明顯大於有蒂息肉,故息肉一經發現,即是小腺瘤,也應及時切除。目前由於微小腺瘤的發現,小腺瘤的癌變率亦高達7.3%,這是在成瘤學說影響下提出來的。
結腸息肉與惡變的關係是什麼?
結腸息肉的病情演變及轉歸,應根據其病理類別而定,常見幾種病變的轉歸與預後簡述如下:腺瘤,由於可能為多發性或有惡變並存,而且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一定條件下,良性息肉樣惡變都會發生惡變。
1、多發腺瘤直徑大於2.5cm,或手指、器械觸之較硬,或充血明顯,或表面有潰瘍,即應考慮有惡變的可能性,而其惡變的可能性應與腺瘤性質和大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除炎性息肉可能會發生惡變,尚難定論或存在可能性之外,增生性息肉臨床上無癥狀,多是腸鏡檢查時偶爾發現,由於其病體小,多在0.5cm左右,常不引起身體的不適。
3、乳頭狀腺瘤發生惡變變的可能性頗大,被認為是惡變前期病變,其惡變率一般認為在30%左右。因其臨床表現為排出粘液,甚至可大量粘液排出或可發生大量粘液性腹瀉,每日可達3000ml以上,而導致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循環衰竭、酸中毒等代謝紊亂。如果不及時給予補充治療並對腺瘤進行處理,可以造成生命危險。
4、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種少見的遺傳性息肉病。結、直腸內布滿息肉狀的腺瘤,惡變只是遲早而已,而且惡變變常可不限於一處,為多中心,實際上部分病人就醫時已經是大腸惡變。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現在,大部分結腸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開刀。
近幾十年,隨著纖維內鏡、特別是電子內鏡的問世,內鏡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內鏡下治療技術發展得最快,內鏡下息肉切除術已是很成熟的一種治療方法。其適應症有:
1、各種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
2、直徑小於2cm無蒂息肉和腺瘤;
3、多發性腺瘤和息肉,分布分散,數目較少。
可以說,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方法,除了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明顯惡變或數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腸息肉完整切除。對比開刀,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具有明顯優勢。美國Bernrd曾報道剖腹手術後,病人恢復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內鏡下切除息肉,恢復正常生活平均僅需2天,且費用也僅是開刀的1/3。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對身體損傷小、痛苦少,對年老體弱或嬰幼兒均適用,因此該方法現已廣泛普及。
肛腸專科醫院專家講解,過去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大腸癌病人中最為常見的,但現在由於生活、飲食等的改變,大腸癌患者的年齡越來越年輕化,30多歲就得大腸癌的年輕人正越來越多見。結腸息肉作為一種消化系統病變,結腸息肉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這主要是由於現代人習慣於「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纖維的飲食結構,加上運動量太少有關。這是結腸息肉和大腸癌的刺激因素。
經過腌熏等加工的食品成為當今人們的新寵、餐桌上的「常客」,這類食物往往含有一定的致癌成分。而諸多致癌物質又是脂溶性的,會很快溶解於脂肪中。從飲食中攝入的動物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質的危險性也就越大。
結腸息肉的病情演變及轉歸,應根據其病理類別而定,常見幾種病變的轉歸與預後簡述如下:腺瘤,由於可能為多發性或有癌變並存,而且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一定條件下,良性息肉樣腫瘤都會發生惡變。
(1)多發腺瘤直徑大於2.5cm,或手指、器械觸之較硬,或充血明顯,或表面有潰瘍,即應考慮有癌變的可能性,而其癌變的可能性應與腺瘤性質和大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乳頭狀腺瘤發生癌變的可能性頗大,被認為是癌前期病變,其惡變率一般認為在30%左右。因其臨床表現為排出粘液,甚至可大量粘液排出或可發生大量粘液性腹瀉,每日可達3000ml以上,而導致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循環衰竭、酸中毒等代謝紊亂。如果不及時給予補充治療並對腺瘤進行處理,可以造成生命危險。
(3)兒童型息肉,以兒童期多見,成年後反少見,但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曾有過此種息肉惡變的個例報告。
(4)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除炎性息肉可能會發生癌變,尚難定論或存在可能性之外,增生性息肉臨床上無癥狀,多是腸鏡檢查時偶爾發現,由於其病體小,多在0.5cm左右,常不引起身體的不適。
(5)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種少見的遺傳性息肉病。結、直腸內布滿息肉狀的腺瘤,癌變只是遲早而已,而且癌變常可不限於一處,為多中心,實際上部分病人就醫時已經是大腸癌。
結腸炎為什麼難以治療好?結腸炎的特點就是:頑固難愈、病程長、易反覆發等。由於該病發病初期多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加之目前世界各國對該病的研究和宣傳力度不到位,致使多數患者對該病的發病基理和危害性缺乏足夠的了解和重視,且有的患者發病後抱有「不治自愈」的僥倖心理,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期。
由於該病不是致病菌造成,大部分患者就醫後濫用抗生素一味的進行消炎殺菌,不但起不到治療作用而且破壞了胃腸道的正常的菌群,給以後的常規治療帶來了不便和困難!由於以上原因和其他的一些不當治療行為致使結腸炎頑固難愈,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結腸炎是由於患者自身消化系統功能失調,五臟六腑功能相對紊亂而發病的。如果用單一療法針對腸道病變進行治療,則只會暫時緩解癥狀,不能徹底治癒,易複發,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
結腸炎有如下常見併發症:
●大量便血:便血是結腸炎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便血的多少也是衡量病情輕重的指標。
●腸狹窄:多發生在病變廣泛、病程持續長達5-25年以上的結腸炎患者,其部位多見於左半結腸,乙狀結腸或直腸。
重時可引起腸阻塞,在結腸炎出現腸狹窄時,要警惕腫瘤,鑒別良性惡性。
●中毒性腸擴張:這是結腸炎的一個嚴重併發症,多發生在全結腸炎的病人,死亡率可高達44%,臨床表現為病情迅速惡化,中毒癥狀明顯,
●腸穿孔:多為中毒性腸擴張的併發症,也可出現嚴重型,多發生於左半結腸,皮質激素的應用被認為是腸穿孔的一個危險因素。
伴有腹瀉、腹部壓痛和反跳痛,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白細胞數增多,易並發腸穿孔。
● 結腸腫瘤:約5%的結腸炎患者發生惡變,幼年起病和病史超過10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