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關節扭傷或半脫位患者步行時,患側常呈臀溝下垂狀跛行步態。骶髂關節系由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面組合而成,其關節面凹凸不平,二者之間的結合十分緊密。骶髂關節的關節囊呈緊張狀,骶髂關節前、後及兩骨之間有骶髂前韌帶、骶髂後韌帶、骶結節韌帶與骶棘韌帶等,且此組韌帶堅強,因而幾乎不能活動。骶髂關節在構造上屬於滑膜關節,僅有微小的活動,在妊娠和分娩時起重要作用。
(一)發病原因
大多與急性扭傷或長時間在不良體位下勞動有關。
(二)發病機制
骶髂關節扭傷或半脫位的發病原因大多與急性扭傷或長時間在不良體位下勞動有關。當人體直立時,重力中線經骶髂關節前方對其產生一定扭力;當前屈彎腰時,脊柱前傾,骨盆膕繩肌牽拉固定或後旋,易造成骶髂關節扭傷或勞損。此外,妊娠期可因黃體酮的分泌使韌帶鬆弛及體重增加,致使骨盆向前下方傾斜,引起損傷。此外,醫源性損傷的原因主要是在對髂後部取骨做植骨手術時,如範圍過大,可因破壞了髂腰韌帶而引起骶髂關節不穩。
患者大多見於劇烈體育活動、外傷或久坐後。少數患者可無明顯外傷史。
急性發作期,在下腰部一側可出現疼痛,大多較為嚴重,可放射至臀部或腹股溝區;但一般不會放射到坐骨神經的小腿分布區。患者常取側卧位或俯卧位,翻身時疼痛加劇。拒絕站立,或是下肢取屈曲姿勢。步行時,患側常呈臀溝下垂狀跛行步態。
體格檢查時,骶髂關節處可有局限性壓痛,直腿抬高患側受限,並有骶部疼痛。骨盆分離試驗、「4」字Patrick試驗、對抗性髖外展試驗及俯卧提腿(Yeomen)試驗等均為陽性,其他凡可促使髂骨旋轉的活動均可引起患肢疼痛,但無神經根性放射痛。
X線檢查早期常無特異性改變,但後期可出現骶髂關節炎症。
本病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癥狀、體征作出,X線片檢查可排除其他疾病。但應注意,骶髂關節處疼痛也可因腰椎間盤突出、腰骶關節本身的炎症、退變及增生而表現相似的癥狀。因此,本病應與腰骶髂關節炎等疾患相鑒別。
應與下面的癥狀相鑒別診斷:
1. 臀肌萎縮 簡介:臀肌萎縮是肌原性疾病中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的臨床表現。
2.臀中肌麻痹步態 簡介:臀中肌麻痹步態是一側臀中肌病變,多發性肌炎,進行性營養不良症等。
3.臀中肌損傷 簡介:臀中肌損傷是臨床常見的病損之一。臀中肌位於臀大肌的深面,起於髂嵴外側,止於股骨大轉子。
患者大多見於劇烈體育活動、外傷或久坐後。少數患者可無明顯外傷史。
急性發作期,在下腰部一側可出現疼痛,大多較為嚴重,可放射至臀部或腹股溝區;但一般不會放射到坐骨神經的小腿分布區。患者常取側卧位或俯卧位,翻身時疼痛加劇。拒絕站立,或是下肢取屈曲姿勢。步行時,患側常呈臀溝下垂狀跛行步態。
體格檢查時,骶髂關節處可有局限性壓痛,直腿抬高患側受限,並有骶部疼痛。骨盆分離試驗、「4」字Patrick試驗、對抗性髖外展試驗及俯卧提腿(Yeomen)試驗等均為陽性,其他凡可促使髂骨旋轉的活動均可引起患肢疼痛,但無神經根性放射痛。
X線檢查早期常無特異性改變,但後期可出現骶髂關節炎症。
本病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癥狀、體征作出,X線片檢查可排除其他疾病。但應注意,骶髂關節處疼痛也可因腰椎間盤突出、腰骶關節本身的炎症、退變及增生而表現相似的癥狀。因此,本病應與腰骶髂關節炎等疾患相鑒別。
(一)治療
1.非手術療法 採取一般保守方法,如卧硬板床休息、理療、局部按摩、膏藥外敷及局部封閉等方法,癥狀多數可緩解。對同時伴有腰椎或腰骶關節退變或椎間盤突出者,需加以相應處理。
(1)局部封閉:一般用1%普魯卡因10~20m1(可酌情加入1.5~2ml醋酸氫化可的松)。操作者手持長針頭注射針管,在壓痛最重處注射,一般位於骶髂後韌帶及骶棘肌附著點處。注射針頭應深達骨膜下,並可沿髂骨內面深入骶髂關節。注射後數分鐘,疼痛大多消失。一般每周注射1次,3~4次為一療程,但不宜多用。同時可用彈性骨盆帶進行骨盆制動。加強腹肌、背肌和臀肌鍛煉。避免彎腰、舉重物等活動。對有骶髂關節退行性變的患者及分娩後的產婦,應特別注意。
(2)手法按摩:患者俯卧,助手固定骨盆,手術者按正規的按摩手法由輕至重,由點及面對骶髂關節局部及周邊肌肉、韌帶進行手法按摩。在操作過程中,患者在感到舒服的同時,亦可有骶髂關節複位感。
2.手術治療 對反覆發作、癥狀嚴重者,可經後路暴露行骶髂關節融合術。
(二)預後
預後良好。
<< 臀溝展平和下垂 臀溝內似夾著異物樣的難受及不愉快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