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性發熱是指因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異常所產生的發熱。中樞性發熱在發熱的各種病因中較為少見, 其表現及處置也與常見的各種感染性及其它原因引起的發熱不同。因此臨床上在確定中樞性發熱時, 應首先除外各種感染性、藥物性及其它原因引起的發熱。對於難以解釋的中度體溫升高不能輕易認為是中樞性發熱。

體溫調節紊亂的原因

主要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影響植物神經功能而造成心血管系統功能異常。病因可能與體質、神經、行為、外周環境、遺傳因素有關。患者的神經類型常為弱型,較抑鬱和焦慮憂愁,在精神上受到刺激或工作較緊張時,往往不能使自己適應於這種環境而易發病或使癥狀加重。精神、環境等的刺激可引起各種生理改變,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和糖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臨床研究還顯示本症患者對運動、心理學試驗和疼痛刺激有異常反應,如運動時最大氧耗量較正常人為低和動靜脈血氧含量差降低,以及毛細血管血流減慢,血乳酸鹽增多等。

體溫調節紊亂的診斷

1 體溫較高,多大於39度

2 軀幹溫度高,四肢溫度低。

3 體溫升高,但心率無相應改變。

4 對解熱鎮痛葯反應差,物理降溫有效。

體溫調節紊亂的鑒別診斷

需與以下癥狀區別開來:

臉頰潮紅:臉頰潮紅為生活之中見癥狀,也可見於某些病理性狀態。

低熱消疲:體溫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命特徵之一,它會隨24小時晝夜變化在一定範圍內波動,而非恆定不變。測量體溫的方法通常包括口腔溫度、腋窩溫度和肛門溫度三種,其中測量腋窩和口腔溫度較為常用。正常人的體溫一般為腋溫36.6℃-37.4℃。如果有人腋溫在37.4℃-38.3℃波動,就可叫低熱。而長期低熱往往預示著身體可能發生了某種問題,會使得身體出現消耗性疲憊,需要引起注意,並需要及時去看醫生。

中暑:中暑是指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的癥狀的總稱。顱腦疾患的病人,老弱及產婦耐熱能力差者,尤易發生中暑。

1 體溫較高,多大於39度

ADVERTISEMENT

2 軀幹溫度高,四肢溫度低。

3 體溫升高,但心率無相應改變。

4 對解熱鎮痛葯反應差,物理降溫有效。

體溫調節紊亂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藥物通過不同的方式作用於機體的溫度。在內生或外生致熱源的作用使調定點升高時,用退熱劑可降低體溫。運用退熱劑可能干擾機體對感染的抵抗,掩飾病情,或導致藥物的不良反應。藥物通過以下方式調節體溫:改變體溫的調節機制,藥物代謝熱,超敏反應等。部分藥物通過降低體溫調定點或散熱而降低體溫。藥物通過作用於調定點、神經遞質等之間的平衡,可以阻止發熱的癥狀和體征出現。

參看

  • 下丘腦疾病
  • 焦慮症
  • 神經系統遺傳病
  •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 新生兒低體溫
  • 高鈉血症
  • 體溫過低
  • 全身癥狀

體溫調節紊亂8348


<< 體溫過低 體位張力消失 >>

體溫調節紊亂相關圖片

體溫調節紊亂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體溫調節紊亂
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
垂體功能紊亂
睡眠節律紊亂
胃節律紊亂綜合征
腸道功能紊亂
混合型酸鹼平衡紊亂
呼吸反射調節受損
其他晶體性關節病
思維紊亂
雙相型體溫
水、電解質紊亂伴發的精神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