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型放射病在1周左右即出現小腸危象。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disease)是機體在短時間內受到大劑量(>1Gy)電離輻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外照射和內照射都可能發生急性放射病,但以外照射為主。外照射引起急性放射病的射線有γ線、中子和X射線等。

小腸危象的原因

(一)核戰爭

101kt以下核爆炸時的暴露和有屏蔽人員,101kt以上爆炸時的有屏蔽人員,在嚴重沾染區內通過和停留過久的人員,受到早期核輻射或放射性沾染的外照射,是發生大量急性放射病傷員的主要因素。

(二)平時

1、核輻射事故

全世界目前有430多座核電站在運行,新建的核電站還在不斷增加,從五十年代至今已發生過好幾起事故。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發生了200多例急性放射病,死亡29人。各種類型輻射源在生產、醫療各個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由於使用或保管不當,各種類型的輻射事故已發生過數百起。我國自六十年代以來也曾發生過多起輻射源事故,傷亡多人。

2、醫療事故

放射性核素和輻射裝置的醫療應用,也有可能發生醫療事故。如國外曾發生過誤用過量放射性核素治療病人而產生內照射急性放射性致死的事故,也曾發生過因輻射裝置故障使病人受到過量照射的事故。

3、治療性照射

因治療需要而給予病人大劑量照射,可造成治療性急性放射病。如骨髓移植前常用大劑量(>6Gy)全身照射或全身淋巴結照射,作為骨髓移植前的預處理。

造血損傷是骨髓型放射病的特徵,它貫穿疾病的全過程。骨髓在照射後幾小時即見細胞分裂指數降低,血竇擴張、充血。隨後是骨髓細胞壞死,造血細胞減少,血竇滲血和破裂、出血。血細胞減少紅系早於粒系,最初是幼稚細胞減少,以後成熟細胞亦減少。骨髓變化的程度與照射劑量有關,照射劑量小者,血細胞僅輕微減少,出血亦不明顯。照射劑量大者,造血細胞嚴重缺乏,以至完全消失。僅殘留脂肪細胞、網狀細胞和漿細胞,淋巴細胞可相對增多,其它如組織嗜碱細胞,破骨細胞、成骨細胞亦增多,並有嚴重出血,呈骨髓嚴重抑制現象。骨髓被破壞以後,若保留有足夠的造血幹細胞,還能重建造血。骨髓造血的恢復可在照射後第三周開始,明顯的再生恢復在照射後4~5周。若照射劑量很大時,造血功能往往不能自行恢復。

ADVERTISEMENT

淋巴細胞(主要為脾和淋巴結)的變化規律與骨髓相似,亦以細胞分裂抑制、細胞壞死,減少和出血為主,其發展比骨髓快,恢復亦比骨髓早,但完全恢復需要較長的時間。

隨著造血器官病變的發展,骨髓型放射病的臨床過程有明顯的階段性,可劃分為初期、假愈期、極期和恢復期。尤以中、重度分期為明顯。

小腸危象的診斷

1、外周血象

(1)白細胞的變化規律表明疾病的發展階段。在整個病程中,外周血白細胞數的變化有7個階段。根據白細胞變化的過程,可預測疾病的發展。

1、增多;2、下降;3、頓挫回升;4、最低值;5、恢復;6、過度增多;7、恢復正常

(2)白細胞下降的速度及最低值可反映病情嚴重程度(表4)。

表4 各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人白細胞變化的參考數據

分度減少速度(×109/L.d)照後7d值(×109/L)照後10d值(×109/L)<1×109/L 時間(照後d)最低值(×109/L)最低值時間(照後d)

輕度 4.54.0 >3.0

中度<0.253.53.020~321.0~3.035~45

重度0.25~0.62.52.08~20<1.025~35

極重度>0.61.51.0<8<0.5<21

(3)出現粒細胞/淋巴細胞比例倒置者為中度以上,不出現者一般為輕度。

(4)除數量變化外,白細胞還出現形態變化。中性粒細胞可見核、漿空泡,胞漿中毒顆粒,核分葉過多,大型細胞或大型胞核,以及核棘突、核固縮、核溶解等。淋巴細胞可見核染色質濃集,核固縮、核碎裂、核分葉或雙核,恢復期可見非典型淋巴細胞。

血小板的形態改變可見偽足消失,空泡變性,緻密體(5-HT細胞器)減少,顆粒溶解等。恢復期可見巨型或異型血小板。

紅細胞也有形態改變,如出現細胞大小不勻,異型和多染型性細胞,恢復期外周血中可見幼紅細胞。

2、骨髓檢查

(1)骨髓細胞分裂指數:早期檢查骨髓細胞分裂指數(分裂細胞數/1000個骨髓有核細胞)亦有助於判斷病情。正常男性骨髓細胞分裂指數平均為8.8‰(6.3‰~10.0‰)。受0.5~3Gy照射後第4天骨髓細胞分裂指數下降程度與照射劑量有明顯相關。一般認為,照射後3~4天骨髓細胞分裂指數仍高於1.8‰者,可能為輕度放射病;下降至1.8‰~0.9‰者可能為中度;下降至0.8‰~0.2‰者可能為重度;下降至0者為極重度。

(2)骨髓象:病程中可每周檢查1次骨髓象。骨髓象基本正常者為輕度放射病。照射後20~30天出現「骨髓嚴重抑制現象」,但程度較輕者為中度。照射後15~25天出現「骨髓嚴重抑制現象」為重度。照射後10天內即出現者為極重度。

3、生化檢查

(1)血、尿澱粉酶含量增高:正常人血中澱粉酶含量為40~180u。腮腺受照射,血、尿澱粉酶含量可明顯升高,且升高程度與照射劑量有關。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傷情嚴重者,在照射後36~48小時升高至正常的10~100倍。

(2)尿中氨基酸排出增多:照射後尿中某些氨基酸的排出量增高,增加較明顯的有脯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等。

牛磺酸是體內巰基化合物(如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等)的代謝產物,是正常人尿中排出的氨基酸之一。照射後尿中排出量可高出正常值幾倍,以照射後1~4天排出最多,且在一定範圍內與照射劑量有關。

(3)肌酸排出量增加,肌酸肌酐比值增高:肌酸在肝內合成,在肌肉內轉變為磷酸肌酸,大部分由尿排出,小部分脫水為肌酐由尿排出。照射後肌酸排出量增加,肌酐排出量比較恆定,故肌酸/肌酐比值增高。

(4)尿中DNA的分解代謝產物排出量增多:如脫氧胞嘧啶核苷(CdR)、β-氨基異丁酸(BAIBA)等照射後排出量都增加。

小腸危象的鑒別診斷

造血系統的改變應與慢性苯中毒、血小板減少症、缺鐵性貧血以及感染、某些疾病(肝炎、脾功能亢進等),某些藥物和化學物質引起的血液學改變相鑒別。造血抑制現象在脫離照射後多數能得到恢復,脫離射線並積極治療後,經久不愈的造血抑制,需考慮來自(或合并)其它原因的可能性。臨床癥狀應與神經衰弱、內耳眩暈症、更年期綜合征等疾病相鑒別。放射性白內障應與並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高度近視眼等)、老年性、先天性及全身代謝有關的白內障等鑒別。

1、外周血象

(1)白細胞的變化規律表明疾病的發展階段。在整個病程中,外周血白細胞數的變化有7個階段。根據白細胞變化的過程,可預測疾病的發展。

1、增多;2、下降;3、頓挫回升;4、最低值;5、恢復;6、過度增多;7、恢復正常

(2)白細胞下降的速度及最低值可反映病情嚴重程度(表4)。

表4 各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人白細胞變化的參考數據

分度減少速度(×109/L.d)照後7d值(×109/L)照後10d值(×109/L)<1×109/L 時間(照後d)最低值(×109/L)最低值時間(照後d)

輕度 4.54.0 >3.0

中度<0.253.53.020~321.0~3.035~45

重度0.25~0.62.52.08~20<1.025~35

極重度>0.61.51.0<8<0.5<21

(3)出現粒細胞/淋巴細胞比例倒置者為中度以上,不出現者一般為輕度。

(4)除數量變化外,白細胞還出現形態變化。中性粒細胞可見核、漿空泡,胞漿中毒顆粒,核分葉過多,大型細胞或大型胞核,以及核棘突、核固縮、核溶解等。淋巴細胞可見核染色質濃集,核固縮、核碎裂、核分葉或雙核,恢復期可見非典型淋巴細胞。

血小板的形態改變可見偽足消失,空泡變性,緻密體(5-HT細胞器)減少,顆粒溶解等。恢復期可見巨型或異型血小板。

紅細胞也有形態改變,如出現細胞大小不勻,異型和多染型性細胞,恢復期外周血中可見幼紅細胞。

2、骨髓檢查

(1)骨髓細胞分裂指數:早期檢查骨髓細胞分裂指數(分裂細胞數/1000個骨髓有核細胞)亦有助於判斷病情。正常男性骨髓細胞分裂指數平均為8.8‰(6.3‰~10.0‰)。受0.5~3Gy照射後第4天骨髓細胞分裂指數下降程度與照射劑量有明顯相關。一般認為,照射後3~4天骨髓細胞分裂指數仍高於1.8‰者,可能為輕度放射病;下降至1.8‰~0.9‰者可能為中度;下降至0.8‰~0.2‰者可能為重度;下降至0者為極重度。

(2)骨髓象:病程中可每周檢查1次骨髓象。骨髓象基本正常者為輕度放射病。照射後20~30天出現「骨髓嚴重抑制現象」,但程度較輕者為中度。照射後15~25天出現「骨髓嚴重抑制現象」為重度。照射後10天內即出現者為極重度。

3、生化檢查

(1)血、尿澱粉酶含量增高:正常人血中澱粉酶含量為40~180u。腮腺受照射,血、尿澱粉酶含量可明顯升高,且升高程度與照射劑量有關。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傷情嚴重者,在照射後36~48小時升高至正常的10~100倍。

(2)尿中氨基酸排出增多:照射後尿中某些氨基酸的排出量增高,增加較明顯的有脯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等。

牛磺酸是體內巰基化合物(如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等)的代謝產物,是正常人尿中排出的氨基酸之一。照射後尿中排出量可高出正常值幾倍,以照射後1~4天排出最多,且在一定範圍內與照射劑量有關。

(3)肌酸排出量增加,肌酸肌酐比值增高:肌酸在肝內合成,在肌肉內轉變為磷酸肌酸,大部分由尿排出,小部分脫水為肌酐由尿排出。照射後肌酸排出量增加,肌酐排出量比較恆定,故肌酸/肌酐比值增高。

(4)尿中DNA的分解代謝產物排出量增多:如脫氧胞嘧啶核苷(CdR)、β-氨基異丁酸(BAIBA)等照射後排出量都增加。

小腸危象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放射性工作者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防護規定,以減少不必要的照射。輻射源與工作人員之間應按射線性質安置屏蔽物;操作要熟練,縮短接觸放射源的時間;設法增加與放射源之間的距離,以減少照射劑量。應進行嚴格的就業前體檢。活動性肺結核、糖尿病、腎小球腎炎、內分泌及血液系統疾病,均屬接觸射線的禁忌證。定期體格檢查,建立個人健康和劑量檔案資料。使用放射源時應設置醒目標誌,以防意外。

參看

  • 小腸腫瘤
  • 脊髓梅毒
  • 脫水
  • 放射病
  • 腹部癥狀

小腸危象9510


<<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小腸損傷 >>

小腸危象相關圖片

小腸危象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小腸危象
直腸危象
垂體危象
垂體危象與垂體卒中
動眼危象
低位小腸梗阻
膽碱能危象
反拗危象
高血壓危象
甲亢危象
肌無力危象
甲狀旁腺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