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分泌過多綜合征是由於多種原因引起的內源性抗利尿激素或類似ADH物質持續分泌,使水排泄發生障礙,從而引起低鈉血症、水瀦留及有關臨床表現。

ADH分泌過多綜合征的病因

最常見的原因是由腫瘤組織合成並自主性釋放ADH所致,約佔本徵80%,主要為肺燕麥細胞癌、胰腺癌、十二指腸癌和淋巴瘤等。其它如肺炎、肺結核及影響下丘腦-神經垂體功能的外傷、炎症、腫瘤等神經病變也可引起ADH分泌過多。

ADH分泌過多綜合征的癥狀

除原發病的表現外,本徵主要表現為水瀦留及低鈉血症。一般血清鈉低於130mmol/L,當血鈉<120mmol/L時出現無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嗜睡、煩躁,甚至精神失常。當血鈉<110mmol/L時出現驚厥、昏迷甚至死亡。因水瀦留一般不超過3~4升,且部分水轉移到細胞內,故一般無水腫。

1.低鈉血症,一般低130mmol/L,但尿鈉增高,常大於20mmol/L。

2.尿滲透壓高於血漿滲透壓。

3.無低血容量表現。

4.嚴格限制入水量可糾正低血鈉、低血漿滲透壓及高尿鈉。

5.可查到原發病的表現。

ADH分泌過多綜合征的診斷

ADH分泌過多綜合征的檢查化驗

查血鈉低於130mmol/L,尿鈉大於20mmol/L。

ADH分泌過多綜合征的鑒別診斷

本徵需與腎小管病變、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慢性心衰、肝硬化腹水、高滲利尿劑的應用以及甲狀腺功能低下等所致的水瀦留和/或低血鈉相鑒別。

ADH分泌過多綜合征的併發症

病情重時出現驚厥、昏迷甚至死亡。

ADVERTISEMENT

ADH分泌過多綜合征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預防:許多內分泌病可以預防,如地方性甲狀腺腫、產後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腎上腺結核致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和甲狀腺危象等等。內分泌疾病的治療原則,主要是根除病因或糾正病理生理引起的功能紊亂和代謝失常。

疾病發生的前兆:內源性抗利尿激素或類似ADH物質持續分泌,使水排泄發生障礙,從而引起低鈉血症、水瀦留及有關臨床表現。

ADH分泌過多綜合征的中醫治療

中藥治療:

【辨證】脾虛濕困,三焦氣化失司。

【治法】健脾化濕,調理脾胃。

【組成】嫩蘇梗9克,制厚朴10克,廣陳皮6克,炒白朮6克,知母9克,茯苓9克,抽葫蘆10克,炒枳殼9克,麥冬9克,豬苓9克,澤瀉9克,甘草6克。

【用法】將上藥放入容器內。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然後用微火煎30分鐘,取120-150毫升,分兩次溫服。

ADH分泌過多綜合征的西醫治療

藥物治療:治療上,輕者僅限制每天攝水量<100ml,癥狀可好轉,體重下降,血清鈉與滲透壓隨之增加,尿鈉排出減少。重者應靜脈緩慢滴注5%氯化鈉溶液200~300ml,在數小時內逐漸提升血鈉,還可加用速尿排水。應用抗ADH藥物,如去甲金黴素可阻礙ADH對腎小管的水重吸收。鋰鹽也有類似作用,但毒性較大。本病最根本的治療為病因治療,惡性腫瘤需手術切除,輔以放療化療。

ADH分泌過多綜合征的護理

抗利尿激素(又稱加壓素)是由下丘腦的視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經細胞分泌的9肽激素,經下丘腦—垂體束到達神經垂體後釋放出來。其主要作用是提高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促進水的吸收,是尿液濃縮和稀釋的關鍵性調節激素。此外,該激素還能增強內髓部集合管對尿素的通透性.

ADH分泌過多綜合征吃什麼好?

宜吃糖類食品和澱粉類食物,如米面雜糧、藕粉、甘蔗、山藥、蜂蜜、白糖、各種果汁飲料、新鮮水果等。因為這些食品在體內代謝後,產生水和二氧化碳,不會增加腎臟負擔。同時宜吃含維生素,特別是富含維生素C、胡蘿卜素、核黃素之類的新鮮蔬菜瓜果。對於動物性脂肪,雖然無須嚴格限制,但亦忌多食。

服用利尿劑時切忌偏食。當服用大量利尿劑時出現低鉀血症,從而出現肌無力、站立不穩、登樓困難、氣脹、便秘,以及各種各樣的心律失常等癥狀;嚴重時引起或加重腎功能障礙。所以為了補鉀,老年患者在服用利尿葯時,切忌偏食。

有些老年人牢記中醫的進補,對涼性食物或藥物不敢問津,生怕吃錯了東西而老病複發,過分謹慎。在服用利尿葯期間一定要多補充些富含鉀的食物,如綠豆、豌豆、蠶豆、紅豆、大豆、香菇、花菇、草菇、黃花菜、紫菜、海帶、乾貝類、蝦仁、香蕉、花生等。這樣可以預防或治療因利尿劑引起電解質紊亂而產生的一些副作用。

參看

  • 內分泌科疾病

ADH分泌過多綜合征135


<< Alagille綜合征 手足麻木 >>

ADH分泌過多綜合征相關圖片

ADH分泌過多綜合征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ADH分泌過多綜合征
小兒加壓素分泌過多綜合征
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綜合征Ⅰ型
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征
小兒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征
分泌過多性青光眼
獲得性循壞抗凝物質增多綜合征
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多
淚液分泌過多
生長激素分泌過多
糖類皮質激素分泌過多
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