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為一種骨的感染和破壞。由需氧或厭氧菌、分枝桿菌、真菌引起。骨髓炎好發於椎骨、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或由於外傷或手術引起的穿透性骨損傷部位。兒童最常見部位為血供良好的長骨(如脛骨或股骨的干骺端)。骨的感染伴發血管阻塞時,會引起骨壞死和局部感染擴散。感染可穿過骨皮質播散至骨膜下,並形成皮下膿腫。後者會自發性穿透皮膚引流。
增殖性骨髓炎以局部骨質增生為主,乃由於慢性炎症刺激骨膜所致。在感染的急性期,病變區有滲出性改變,骨髓腔內有滲出液和炎性細胞浸潤。進入慢性期後,滲出性改變漸由修復性改變所替代,病變區出現纖維母細胞和成骨細胞,形成肉芽腫和緻密的新骨。
患者出現局限性骨痛,發熱和不適則提示骨髓炎可能.血白細胞計數可以正常,但ESR和C-反應蛋白幾乎總是增高.X線變化在感染後3~4周出現,可見骨破壞,軟組織腫脹,軟骨下骨板侵蝕,椎間盤間隙變窄和骨質破壞伴椎骨變短.若X線表現不明確,可行CT檢查以確定病變骨及顯示椎旁膿腫的形成.放射骨掃描在病變早期即有反映,但無法區別感染,骨折和腫瘤.通過椎間盤間隙或感染骨的穿刺活檢和手術活檢,可行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從竇道取到的標本培養結果對診斷骨髓炎是不可靠的。
骨髓損害需要做如下鑒別。
1、硬化性骨髓炎
硬化性骨髓炎表現為一段骨幹或整個骨幹的進行性、廣泛性增生和硬化的炎性改變。因炎性反應的刺激,導致骨髓腔內發生廣泛纖維化、甚至骨髓腔消失,血液循環發生障礙,有竇道形成等。
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膿菌由身體其它部位的感染灶進入血流傳播並定位於骨組織而引起的炎症。它的病理特點是骨質破壞、壞死和反應性骨質增生同時存在。80%以上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
3、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慢性化膿性骨髓炎一般是由於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療不當或延誤治療而發生的結果。它有典型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史,死骨、死腔、竇道的形成。
4、外傷性化膿性骨髓炎
外傷性化膿性骨髓炎常繼發於開發性骨折,隨着現在的交通事故和大型建築的工傷事件的發生,呈上升趨勢,屬高能量骨折後的常見併發症。其特點是,感染的病灶始終以骨折部位為中心,向兩端發展蔓延,同時多在骨折部位形成死腔。而在其骨與軟組織形成膿腫,常反覆破潰,成為長期不愈的竇道。這也是慢性骨髓炎開始的標誌。
5、醫源性骨髓炎
醫源性骨髓炎大多發生於手術中,由於醫務人員過分依賴抗生素而放鬆無菌操作,使患者的抵抗能力低下,招致了細菌的侵犯。複雜大手術的實施,使患部有機會接觸細菌,而抗生素的不正確使用和不及時有效的治療所造成的骨內感染,就是醫源性骨髓炎。
患者出現局限性骨痛,發熱和不適則提示骨髓炎可能.血白細胞計數可以正常,但ESR和C-反應蛋白幾乎總是增高.X線變化在感染後3~4周出現,可見骨破壞,軟組織腫脹,軟骨下骨板侵蝕,椎間盤間隙變窄和骨質破壞伴椎骨變短.若X線表現不明確,可行CT檢查以確定病變骨及顯示椎旁膿腫的形成.放射骨掃描在病變早期即有反映,但無法區別感染,骨折和腫瘤.通過椎間盤間隙或感染骨的穿刺活檢和手術活檢,可行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從竇道取到的標本培養結果對診斷骨髓炎是不可靠的。
慢性骨髓炎的治療要充分體現內外兼治的原則。內應扶養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增強機體對外來邪毒的抗病能力。主要採用止竇道的反覆發作。外治要從三步進行:一要排毒,用具有排膿、腐蝕作用的中藥,自內而外破壞竇道和死骨,促進膿液、死骨和無活力組織排出,使肉芽鮮紅形成新鮮創面。二要生肌,採用具有祛腐生肌、長肉斂瘡作用的中藥,自內向外促進骨養陰益氣、溫腎健脾、托里排毒等方法,這是治療的關鍵。它不僅可以促進膿液、死骨的排出,竇道的早日癒合,還可以防髓、骨質、肌肉及皮膚組織再生和修復,最後使竇口癒合。三對大塊死骨及病灶無法排出時,可採用手術方法進行病灶清理、死骨清除、連續灌洗術。對皮膚、軟組織缺損嚴重,創面深陷呈漏斗狀者應行帶蒂肌瓣填充術,方能消滅死腔。
<< 骨髓象改變 骨髓巨核細胞成熟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