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緊張性疼痛是神經衰弱的一種臨床表現。神經衰弱是一種以腦和軀體功能衰弱為主的神經症。以精神易興奮卻又易疲勞為特徵,常伴有緊張、煩惱、易激惹等情緒癥狀及肌肉緊張性疼痛、睡眠障礙等生理功能紊亂癥狀。
病因:(一)發病原因
從Beard開始,神經衰弱就被看做是可由素質、軀體、心理、社會和環境等諸多因素引起的一種整體性疾病。
1.巴甫洛夫認為,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屬於弱型和中間型的人,易患神經衰弱。這類個體往往表現為,孤僻、膽怯、敏感、多疑、急躁或遇事容易緊張。
2.神經系統功能過度緊張,長期心理衝突和精神創傷引起負性情感體驗,生活無規律,過分疲勞得不到充分休息等都可以成本病起因。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對神經衰弱的病因曾進行過大量調查研究,認為神經系統功能過度緊張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李從培等(1959)和劉協和等(1960)對不同職業人群中神經衰弱的調查資料說明,腦力勞動者患病率最高。半數以上患者反映工作或學習,主要是腦力活動,過度緊張。不僅腦力活動時間過長,工作任務過重;學習或工作困難。尤以要求特別嚴格,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的腦力工作,更容易引起過度緊張和疲勞。
3.感染、中毒、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顱腦創傷和軀體疾病等也可成為本病發生的誘因。
4.長期的心理衝突和精神創傷引起的負性情感體驗是本病另一種較多見的原因。學習和工作不適應,家庭糾紛,婚姻、戀愛問題處理不當,以及人際關係緊張,大都在患者思想上引起矛盾和內心衝突,成為長期痛苦的根源。又如親人突然死亡,家庭重大不幸,生活受到挫折等,也會引起悲傷、痛苦等負性情感體驗,導致神經衰弱的產生。
5.生活忙亂無序,作息規律和睡眠習慣的破壞,以及缺乏充分的休息,使緊張和疲勞得不到恢復,也為神經衰弱的易發因素。
(二)發病機制
1.生理素質和個性特點 巴甫洛夫認為,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屬於弱型和中間型的人,其個性特徵表現為孤僻、膽怯、敏感多疑、急躁,易緊張者容易罹患此病。巴甫洛夫學派認為,本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礎是大腦皮質內抑制過程弱化。內抑制過程減弱時,神經細胞的興奮性相對增高,對外界刺激可產生強而迅速的反應,從而使神經細胞的能量大量消耗。臨床上,這類患者常表現為容易興奮,又易於疲勞。另一方面,大腦皮質功能弱化,其調節和控制皮質下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也減弱,從而出現各種自主神經功能亢進的癥狀。
2.感染、中毒、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等時對神經系統產生的不良影響, Beard設想由中樞神經細胞去磷酸化作用(dephosphorization)致神經衰弱的發病。
3.沒有人格缺陷的人,在強烈而持久的精神因素作用下,同樣可以發病。Dejerine和Gauckler(1913)認為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過度緊張,特別是過度緊張引起的不愉快情緒,是神經衰弱的原因。Laughlin(1967)則認為神經衰弱是一種疲勞狀態,由過多的心理衝突引起。精神分析學派則認為神經衰弱起因於性本能的受挫,攻擊性受抑制,與無意識依存需要(dependency needs)作鬥爭、阻抑受到強化,以及未得到解決的其他嬰兒期衝突等。
診斷: 臨床表現:衰弱癥狀;情緒癥狀;興奮癥狀;緊張性頭痛或肢體肌肉酸痛,時輕時重;睡眠障礙;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症。
肌肉緊張性疼痛的鑒別診斷:
1、酒後四肢酸痛:酒精過量可以刺激身體的各個器官產生酸毒,尤其首先在肌肉產生的大量肌酸和乳酸導致四肢的肌肉酸痛全身的肌肉酸痛,並有腫脹的感覺很無力很難受。
2、肌肉壓痛:肌肉壓痛是多發性肌炎的一種臨床表現。多發性肌炎是一組病因不清,主要臨床表現以對稱性四肢近端、頸肌、咽部肌肉無力,肌肉壓痛,血清酶增高為特徵的瀰漫性肌肉炎症性疾病。
診斷: 臨床表現:衰弱癥狀;情緒癥狀;興奮癥狀;緊張性頭痛或肢體肌肉酸痛,時輕時重;睡眠障礙;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症。
預防: 引起神經衰弱的原因有環境因素和內在因素, 因此,應該從這兩方面來進行預防。
一、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的身體素質、知識才能、社會適應力等要有自知之明,盡量避免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或避免從事不適合自己的體力和精神的活動,好高騖遠,想入非非,杞人憂天,為了名利和地位而費盡心機都是不好的。
二、培養豁達開朗的性格:自己的脾氣、性格一旦形成,一朝一夕是很難改變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對培養良好的性格有心有意,良好的性格自然會對你有情有義。
三、提倡顧全大局:遇事要從大事著想,明辨是非。如處理人際關係時,提倡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互相理解、體諒,是防止人際關係緊張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處理家庭關係、同事關係、鄰里關係或上下級關係時,尤應如此。
四、善於自我調節,有張有弛:對於工作過於緊張。過於繁忙,或學生學習負擔過重以及生活壓力很大的人,都有必要自我調節,合理安排好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關係,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這樣做還能提高工作效率。
五、求助於醫務人員:如果自我調節不好,出現一些不能解決的心理問題或疾病先兆時,應立即求醫,進行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切莫諱疾忌醫,但也不能有病亂投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