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發於嚴重肝臟疾患的棘刺紅細胞增多症並不常見,多繼發於酒精性肝硬化及其他肝臟疾病的晚期。
(一)發病原因
見於嚴重的肝臟疾病。
(二)發病機制
正常紅細胞膜內游離(即非酯化)膽固醇和磷脂的含量相等,紅細胞膜內和血漿中游離膽固醇不斷交換,處於動態平衡,而膽固醇酯則不能相互交換。在嚴重肝臟病的患者,血漿游離膽固醇和磷脂的比率增高,過多的游離膽固醇滲入紅細胞膜中,使膜內游離膽固醇含量增高。棘刺紅細胞形成的機制不清,推測可能是滲入紅細胞膜內的大量游離膽固醇積聚於脂質雙層,使膜表面擴張,形成不規則外形及靶形紅細胞,選擇性地更多聚集在外層,降低外層脂質的流動性,同時使紅細胞的變形性減低。這類紅細胞經過脾臟時被進一步修飾,去除一些膜,使形態趨於球形,並形成刺狀突起,最終變成棘刺細胞。棘刺紅細胞易被脾臟扣留而破壞。
大多數慢性肝臟疾病患者有輕、中度的貧血,而在少數患者,尤其是在肝臟疾患的終末期,貧血可迅速加重,常伴有肝功能迅速惡化,黃疸加深,出現肝性腦病,或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常在短期內死亡。
結合病史、臨床表現、體征及實驗室檢查。一般不難確診。
1.外周血 可見到少量靶形紅細胞,可見許多棘刺紅細胞(可達10%~60%)。貧血呈正細胞正色素貧血,血小板及白細胞可減少。
2.肝功能損害的相關實驗室檢查。
根據臨床表現、癥狀、體征選擇做B超、CT、MRI,心電圖、X線及生化等檢查。
繼發於肝臟疾患的棘刺紅細胞溶血性貧血要與以下疾患相鑒別:
①Zieve綜合征:與肝臟脂肪變及高三醯甘油血症相關的一過性溶血;
②酒精中毒引起的一過性口形紅細胞溶血;
③棘形紅細胞溶血:見於伴有嚴重低磷血症和低鎂血症的營養不良性肝臟疾病患者;
④與脾大相關的輕度球形紅細胞溶血。
肝病早期給予積極治療,控制病情的發展。
(一)治療
理論上脾切除能顯著改善棘刺紅細胞溶血性貧血,但多數患者肝臟疾患嚴重,因此極少考慮手術。主要治療原發病。
(二)預後
預後不良。
<< 寄生 繼發於無晶狀體眼和人工晶狀體眼的青光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