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概述):胃內壓增加是胃食管反流的臨床表現。
病因:胃內壓增加是患了胃食管反流。
診斷: 胃食管反流的癥狀:
1、反酸:每於餐後、軀幹前屈或夜間卧床睡覺時,常有酸性液體或食物從胃、食管反流到咽部或口腔。此癥狀多在胸骨下燒灼感或燒心發生前出現。
2、燒心感或疼痛:為本病主要癥狀。癥狀多在食後1小時左右發生,可放射到肩胛區、頸、耳或上臂;或在身體前屈、仰卧或側卧、劇烈運動時誘發;直立位或服制酸劑後癥狀可消失。過熱、過酸食物可使癥狀加重。
3、咽下困難:初期常可因食管炎引起繼發性食管痙攣,出現間歇性咽下困難;後期則可由於食管瘢痕形成狹窄,燒心感或疼痛逐漸減輕而為永久性咽下困難替代。進食固體食物時可在劍突處引起堵塞感或疼痛。
應與胃食管反流的其他癥狀相鑒別診斷。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是一種食管胃動力性疾病。下食管擴約肌(LES)鬆弛期間,胃內容物反流人食管稱胃食管反流(GER)胃食管存在生理反流和病理性反流兩種。生理性反流是由LES自發性鬆弛引起,有利於胃內氣體排出,食管會出現推動性蠕動將胃液推進到胃裡,正常情況下不造成食管部膜損傷。病理性反流是多種因素引起的胃食管抗反流功能不全,所造成的一種病理現象。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胃或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的疾病。常合并食管炎,人群中約10%-20%有胃輔反流癥狀,但X線內鏡檢查可無異常發現,可能在相當長時間不被認識。持續發展可導致嚴重併發症,如:食管狹窄、潰瘍、出血及巴瑞特(Barrett)食管,後者為癌前期病變。還可能發生食管外的併發症。如酸性喉炎、呼吸道痙攣、肺的損傷併發症等。
診斷: 胃食管反流的癥狀:
1、反酸:每於餐後、軀幹前屈或夜間卧床睡覺時,常有酸性液體或食物從胃、食管反流到咽部或口腔。此癥狀多在胸骨下燒灼感或燒心發生前出現。
2、燒心感或疼痛:為本病主要癥狀。癥狀多在食後1小時左右發生,可放射到肩胛區、頸、耳或上臂;或在身體前屈、仰卧或側卧、劇烈運動時誘發;直立位或服制酸劑後癥狀可消失。過熱、過酸食物可使癥狀加重。
3、咽下困難:初期常可因食管炎引起繼發性食管痙攣,出現間歇性咽下困難;後期則可由於食管瘢痕形成狹窄,燒心感或疼痛逐漸減輕而為永久性咽下困難替代。進食固體食物時可在劍突處引起堵塞感或疼痛。
預防: (一)體位治療 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治療方法.新生兒和小嬰兒的最好體位為俯卧位,上身抬高30度兒童在清醒狀態下最有效的體位為直立位和坐位,睡眠時保持右側卧位,將床頭抬高20~30cm,以促進胃排空,減少反流頻率及反流物吸入.
(2)飲食療法 以稠厚飲食為主,少量多餐,嬰兒增加餵奶次數,,縮短餵奶間隔時間,人工餵養兒可在牛奶中加入干麥片或穀類加工食品.年長兒亦應少量多餐,以高蛋白低脂肪飲食為主,睡前2小時不予進食,保持胃處於非充盈狀態,避免食用降低LES張力和增加胃酸分泌的食物,如酸性飲料、高脂飲食、巧克力和辛辣食品.
(3)藥物治療 1、促胃腸動力葯 能提高LES張力,增加食管和胃蠕動,提高食管廓清能力,促進胃排空,從而減少反流和反流物在食管內的停留時間.
(1)多巴胺受體拮抗劑:①甲氧普胺(滅吐靈、胃復安),常用劑量為每0.1ml/kg,每日~4次;②多潘立酮(嗎叮琳)常用劑量為每次~0.3mg/kg,每日3次,飯前半小時及睡前口服.
(2)通過乙酸膽碱起作用的葯西沙比利,常用劑量為每次~0.2mg/kg,每日3次口服.
2、抗酸和抑酸葯主要作用為抑制酸分泌、中和胃酸以減少反流物對食管粘膜的損傷,提高LES張力.
(1)抑酸葯:①H2受體拮抗劑:常用雷尼替丁(甲硝呋胍、胃安泰定)、西米替丁(甲氰咪胍、泰胃美);②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洛賽克).
(2)中和胃酸葯:如氫氧化鋁凝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