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一過性白點綜合征(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MEWDS)是1984年由Jampol等最先報道的。它是一種少見的、病因不明的、位於視網膜深層或視網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的多發性白色點狀病變,通常為單眼發病。

多發性一過性白點綜合征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可能與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疾病有關。

(二)發病機制

有關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人認為感染因素可能與其發病有關,也有人認為感染可能是一種誘因,通過引起組織損傷、抗原暴露、新的抗原形成和免疫功能紊亂等機制,最終引起自身免疫反應,引起多發性易消散性白點綜合征之類的疾病。

多發性一過性白點綜合征的癥狀

大多數病人主訴為視力突然下降和閃光感,部分病人可出現視野暗點。視力下降範圍可為1.0~0.05,但多為輕、中度下降。眼前段檢查正常。眼底檢查可見許多白色點狀病灶,位於視網膜的深層及RPE,多分布在血管弓附近的後極部和黃斑周圍,但不侵犯中心凹,赤道部附近的病灶少而稀疏。典型的病灶為近似圓形,大小不等,為100~500μm,色淡且邊界模糊,極似低功率激光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光凝斑。中心凹處常可見細小的色素顆粒。部分病例視盤邊界不清,在急性期可見玻璃體有少量細胞,少數病例可見血管白鞘形成。

眼底熒光素血管造影的早期可見相應於白點病灶的簇狀強熒光斑,後期可見病灶熒光素染色和視盤毛細血管滲漏。吲哚青綠血管造影的早期並不顯現脈絡膜血管的異常,但在10min之後的造影后期可見無熒光暗點。在眼底鏡下和熒光素血管造影時不易察覺的病灶,此時明顯可見。無熒光的斑點直徑大於其他檢查時所見的相應病灶,視盤可見環形的弱熒光區圍繞。

視野檢查可呈多種形態的改變,生理盲點擴大最為常見,尤其是ICG血管造影時出現視盤環形弱熒光的病例。另外可見弓形暗點、旁中心暗點或中心暗點。電生理檢查顯示ERG的a波和早期反應電位的振幅降低,多焦ERG的第1級視網膜功能在病程早期出現局灶性異常表現,EOG檢查結果也可呈現異常。

大多數MEWDS患者的病程相對短暫。眼底的白色病灶常在1~2周內消失,熒光素血管造影和電生理的異常表現也可迅速恢復,視力多在3~10周內恢復至發病前水平,但視野的生理盲點擴大和ICG血管造影所見無熒光暗點卻可存留相對較長的時間。MEWDS痊癒後,眼底多不出現瘢痕,僅在黃斑殘留輕微的RPE色素改變,熒光素血管造影時偶見窗樣缺損。

此病的診斷主要基於其典型的眼底表現、病變的自然消退等臨床資料,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綠血管造影檢查對診斷有較大幫助,特別是對臨床表現不典型或疾病出現複發者更有診斷價值。視野檢查和電生理檢查對診斷可提供一定的資料。

多發性一過性白點綜合征的診斷

多發性一過性白點綜合征的檢查化驗

可進行循環免疫複合物、IgG、IgM、IgA、ANA等檢查了解病人的免疫狀態,HLA-B51檢查對該病診斷具有參考價值。

ADVERTISEMENT

1.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及吲哚青綠血管造影檢查 可發現疾病急性期的白點狀病灶,呈斑狀強熒光或點狀強熒光,點狀強熒光常排列成花環狀,後期視網膜色素上皮和視盤染色,偶爾可看到視盤和視網膜毛細血管滲漏,少數患者因點狀視網膜色素上皮脫失而出現窗樣缺損。疾病活動期吲哚青綠血管造影檢查在動、靜脈期無改變,提示脈絡膜大血管未受累;約在10min則顯示後極部至中周部有多發性小圓形弱熒光點,發現的病變數目遠大於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發現的病變數目,表明此病不僅累及視網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尚可累及脈絡膜毛細血管或毛細血管前動脈;在病變趨於消退或已消退時,造影顯示的弱熒光點變小或消失。

2.視野檢查 可發現生理盲點擴大、中心暗點或弓形暗點,有時視野缺損範圍較大,與檢眼鏡下發現的病變不相一致。

3.眼電生理檢查 在疾病的急性期,視網膜電流圖、早期感受器電位通常顯著降低,早期感受器電位再生時間延長,這些改變提示病變位於光感受器-視網膜色素上皮-Bruch膜複合體水平。如患者有視盤腫脹,可出現眼電圖的波幅降低和潛伏期延長。

多發性一過性白點綜合征的鑒別診斷

1.急性後極部多灶性鱗狀色素上皮病變(APMPPE) 也多見於年輕患者,臨床也具有視力在短暫的下降後迅速恢復、眼底出現的RPE鱗狀病灶也可消退,並伴有視盤炎和玻璃體的炎症表現等特徵。但APMPPE多為雙眼發病,病灶較大且更為深層、色較黃且更為濃厚,熒光素血管造影早期為遮蔽熒光,後期為強熒光。

2.多灶性脈絡膜炎伴全葡萄膜炎 是RPE-脈絡膜炎性疾病,也多見於健康的近視女性,常伴有較明顯的前房和玻璃體的炎症,其病灶通常較為濃厚並可散佈於周邊部,炎症消退後病灶呈現為伴有色素的萎縮斑。視力恢復較為緩慢,常出現黃斑囊樣水腫和脈絡膜新生血管膜。多焦ERG檢查表現為持續性瀰漫性的損害。

3.鳥槍彈樣視網膜脈絡膜炎 為發生在RPE或更深層的多發性奶油色樣的病灶,常伴有較明顯的玻璃體炎症細胞浸潤,多見於老年人且雙眼發病,熒光素血管造影所見病灶常較間接檢眼鏡所見少且不明顯,病灶早期為遮蔽熒光,後期為輕微強熒光。

4.急性視網膜色素上皮炎(acut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tis) 同樣多為年輕患者,病程與MEWDS相似,但典型的病灶為深色素的斑點外圍繞一脫色素的暈環,熒光素血管造影表現為弱熒光的斑點為一強熒光環所環繞。

多發性一過性白點綜合征的併發症

此病的併發症少見,偶爾可引起視網膜下新生血管膜(黃斑中心凹下新生血管膜)、急性黃斑、神經視網膜病變等。

多發性一過性白點綜合征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大多數病人主訴為視力突然下降和閃光感,部分病人可出現視野暗點。視力下降範圍可為1.0~0.05,但多為輕、中度下降。眼前段檢查正常。眼底檢查可見許多白色點狀病灶,位於視網膜的深層及RPE,多分布在血管弓附近的後極部和黃斑周圍,但不侵犯中心凹,赤道部附近的病灶少而稀疏。典型的病灶為近似圓形,大小不等,為100~500μm,色淡且邊界模糊,極似低功率激光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光凝斑。中心凹處常可見細小的色素顆粒。部分病例視盤邊界不清,在急性期可見玻璃體有少量細胞,少數病例可見血管白鞘形成。

多發性一過性白點綜合征的中醫治療

宜多按摩印堂(兩眉頭連線與前正中線交點處)、睛明(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太陽、風池(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百會等穴位,或由眉毛的內側端向外側端按摩。另外,每隔45分鐘就要休息雙眼,除了簡單的眼部按摩外,還可以緊閉雙眼後再努力睜大雙眼,交替進行3~4次,也有利於保護眼睛。

多發性一過性白點綜合征的西醫治療

MEWDS為自限性疾病,一般無需治療,視力多可恢復。少數病例可見複發,即可為原患眼複發,也可發生於對側眼。複發的次數也不盡相同。儘管出現複發,但視力多恢復良好。

多發性一過性白點綜合征的護理

可進行循環免疫複合物、IgG、IgM、IgA、ANA等檢查了解病人的免疫狀態,HLA-B51檢查對該病診斷具有參考價值。 1.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及吲哚青綠血管造影檢查 可發現疾病急性期的白點狀病灶,呈斑狀強熒光或點狀強熒光,點狀強熒光常排列成花環狀,後期視網膜色素上皮和視盤染色,偶爾可看到視盤和視網膜毛細血管滲漏,少數患者因點狀視網膜色素上皮脫失而出現窗樣缺損。疾病活動期吲哚青綠血管造影檢查在動、靜脈期無改變,提示脈絡膜大血管未受累;約在10min則顯示後極部至中周部有多發性小圓形弱熒光點,發現的病變數目遠大於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發現的病變數目,表明此病不僅累及視網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尚可累及脈絡膜毛細血管或毛細血管前動脈;在病變趨於消退或已消退時,造影顯示的弱熒光點變小或消失。

2.視野檢查 可發現生理盲點擴大、中心暗點或弓形暗點,有時視野缺損範圍較大,與檢眼鏡下發現的病變不相一致。

3.眼電生理檢查 在疾病的急性期,視網膜電流圖、早期感受器電位通常顯著降低,早期感受器電位再生時間延長,這些改變提示病變位於光感受器-視網膜色素上皮-Bruch膜複合體水平。如患者有視盤腫脹,可出現眼電圖的波幅降低和潛伏期延長。

多發性一過性白點綜合征吃什麼好?

霜桑葉外治法

取霜桑葉15~20克,洗凈,加水適量,煎煮至沸後,去渣取汁,待溫度適宜時用干毛巾浸藥液敷眼,每日多次,2~3天可見效,具有潤眼明目的作用。

每天一杯決明子菊花茶

決明子20克,菊花5克,用開水沖泡,加蓋燜5分鐘左右,代茶頻飲。具有清肝明目、利尿、降血壓、潤腸通便的作用,可緩解因看屏幕過久而引起的眼睛疼痛、紅熱等癥狀,但脾虛、小便無力者忌用。

每天一碗枸杞桑椹粥

枸杞子、桑椹、山藥各5克,紅棗5枚,粳米100克,共煮粥食用,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

每天一勺當歸粉

當歸粉最適合長期在電腦屏幕前工作的人,當歸補血效果最佳,無副作用,能直接改善肝的供血,可每日取一勺(約5克)當歸粉,溫開水送服,宜長期堅持。

對視力有益的食物有桂圓肉、山藥、胡蘿卜、菠菜、芋頭、玉米、動物肝臟、牛肉、紅棗、西紅柿、桑椹、空心菜以及各種新鮮水果等,宜常吃。而對視力有害的食物,如話梅、李子、檸檬等,要少吃。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情請詢醫生。

參看

  • 眼科疾病

多發性一過性白點綜合征1281


<< 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消化道息肉綜合征 >>

多發性一過性白點綜合征相關圖片

多發性一過性白點綜合征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多發性一過性白點綜合征
十二指腸白點綜合征
多發性消化道息肉綜合征
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綜合征Ⅰ型
急性非化膿性一過性頸淋巴結腫脹
出血性休克和腦病綜合征
鉤蟲性十二指腸炎綜合征
急性視網膜壞死綜合征
葡萄球菌性燙傷樣皮膚綜合征
小兒纖維性骨營養不良綜合征
小兒金葡菌性燙傷樣皮膚綜合征
小兒出血性休克和腦病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