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稱: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屬副黏病毒科肺炎屬,1956年Morris從一隻有感冒癥狀的實驗動物黑猩猩的鼻咽分泌物中分離出第一株RSV。1957年Chanock先後從Baltimore市2例分別患肺炎和有喘息癥狀患兒的咽拭子中分離到。因其在組織培養中能形成特殊的細胞融合病變而得名。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嬰幼兒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病原體,特別是2~6個月小嬰兒RSV感染後常發生嚴重毛細支氣管炎和肺炎。通常在冬、春季節流行。在世界不同地區每年因RSV感染而需住院治療的患兒為1‰~5‰,住院病人病死率為1‰~3‰。  

RVS感染的發病機制

至今已鑒定RSV有2個主要血清型和9個亞型,常常通過托兒機構、家庭和其他公共場所造成傳播,亦是引起住院小兒醫院內感染的常見原因。研究證明,病毒傳播的方式主要是通過飛沫傳播,污染的手指直接將病毒接種到鼻黏膜和眼黏膜也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傳播途徑。RSV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病機制包括病毒與宿主受累細胞損傷、炎症、體液和局部免疫反應及高反應性之間的相互作用。  

臨床特徵

感染的主要後果是導致呼吸道上皮細胞受損,免疫反應和營養狀況在疾病恢復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體液免疫和呼吸系統的局部免疫反應,包括產生RSV特異性免疫球蛋白,主要系IgG、呼吸道局部分泌的IgA、IgE。針對RSV糖蛋白F和G的全身性中和抗體與防止再感染能力有關。不過,這種保護性僅對大約75%的病人有效。有學者認為,獲得性母體抗體IgG並無保護作用,嬰兒只有通過感染才能獲得少量的呼吸道局部SIgA。在SIgA尚未出現之前,干擾素能抑制RSV的感染。但由於小嬰兒血清中往往存在小量母體抗體,因此會影響到局部干擾素的產生,故RSV感染後形成的免疫機制中,呼吸道局部免疫是佔主導地位的。感染在6個月以下嬰兒較為嚴重,是因為免疫方面尚不成熟而造成的,也與呼吸道黏膜SIgA產生緩慢和不足有關。  

誘發疾病

大多數RSV感染的住院病人年齡在1~3個月,男女之比為1.44∶1。一般潛伏期在3~5天,開始出現鼻炎、咽炎癥狀,隨之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以及其他炎性物質積聚在細小支氣管內,導致以咳嗽、喘鳴、發熱和呼吸困難為特徵的急性毛細支氣管炎的臨床表現,常呈急性病容,呼吸可達60~80次/min,有吸氣性三凹征。嚴重時有梗阻性肺氣腫,兩肺布滿喘鳴音,在喘憋稍緩解後可聽到細小濕性囉音,喘憋時間過長,可導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病情嚴重或反覆發作,可能是因為病人為特異性體質,感染促使宿主與變應原接觸,常有發展為支氣管哮喘的趨勢。因此,氣道高反應性在造成長期後遺症的宿主因素中佔有很重要地位。如特異體質的病人多表現為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在免疫缺陷、肺囊性纖維化的小嬰兒可出現全身性感染。持續性呼吸道感染和明顯的肺組織損害,這種病理過程已在成人骨髓移植的病人得到證實。不過,Kattas等研究也證實正常非特異性體質的患兒在嬰幼兒期RSV感染的10年里亦有發生肺功能損害。

此外,RSV感染可引起一些肺外器官如中樞神經系統(腦膜炎、脊髓炎、運動失調、偏癱)、心臟(心肌炎、複雜性傳導阻滯)、皮膚(分布在軀幹和面部的皮疹)受損表現。近年來還發現尚未被人們普遍認識的非典型的肺外表現,包括低溫、窒息和敗血症樣綜合征,這些表現與年齡有關,多發生在<1歲的小嬰兒,尤其是早產兒。  

實驗室診斷

確診可分離病毒及做血清補體結合試驗和中和試驗、免疫熒光技術檢查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免疫熒光快速診斷技術(IF)和鹼性磷酸酶抗鹼性磷酸酶橋聯酶標法均為近年來我國廣泛採用的RSV快速檢測的標準方法。其中IF由於敏感性及特異性較高,已被WHO推薦為快速診斷RSV的首選方法。採用直接呼吸道分泌物,最好是鼻咽部抽吸物進行IF快速診斷RSV抗原的方法具有敏感、快速、準確等優點(只需1.5h可出結果),比用血清學檢查抗體(ELISA法)穩定、可靠、陽性率高,適於基層醫院推廣使用。對臨床表現疑為RSV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或在RSV感染流行季節(11月~次年 4月)的呼吸道感染小兒,宜做此項檢查,以便做出早期診斷。可作快速診斷。  

RSV感染的治療

既往對RSV感染缺乏特異性病因治療,治療以支持和對症療法為主,有繼發細菌感染時,可用抗菌葯治療。預防同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近年來應用三氮唑核苷特異性抗病毒、免疫球蛋白治療等,常能達到早期病因治療的目的。

三氮唑核苷(ribavirin,又名病毒唑)是目前治療RSV感染唯一有效的化學藥物。動物實驗結果發現,若以氣霧形式給予適當的劑量,可使肺和鼻中的RSV滴度減少,藥物能直接到達細小支氣管,而其他方式給葯則很難獲得治療濃度。通常將濃度為20mg/ml的三氮唑核苷裝入一能夠持續產生均勻薄霧的氣霧發生器中,通過帳狀物或氧面罩每天持續給葯12~18h,一般3~5天。在治療48~72h後,患兒的臨床癥狀即可明顯改善,SaO2增高,排毒量減少,排毒時間縮短。最近有學者採用60mg/ml的大劑量療法,每次吸入2h,每天3次共6h,連續4天,經此法治療,癥狀迅速改善,呼吸道分泌物中RSV滴度減少98%。同時,該葯氣霧治療能減少機械通氣、供氧和需監護的時間,並能顯著地降低具有高危指征患兒RSV感染的病死率。高危指征患兒指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包括肺動脈高壓)、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及其他慢性肺疾病、免疫缺陷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兒,以及早產兒中孕周<37周者和患有其他嚴重疾患的幼兒等。

最近研究指出,該葯的抗病毒機制除能抑制磷酸肌苷脫氫酶外,還是一種免疫調節因子,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通過RSV 聚合酶結合於病毒基因組中,導致病毒基因出現致命的基因突變,直接產生抗病毒效應。對患嚴重RSV 感染但以前健康的49例患兒行隨機對照研究,治療組(24例)在早期應用病毒唑治療,可以顯著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作,降低反應性氣道疾病的嚴重性,降低住院率。現專家建議患嚴重RSV感染或具有高危因素的RSV感染患兒應考慮使用該葯。

被動免疫治療

ADVERTISEMENT

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 動物實驗也證實經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治療的RSV感染小鼠呼吸道喘憋癥狀較輕,鼻腔分泌物排毒量減少,排毒時間亦縮短,上述事實為臨床使用被動免疫療法治療RSV感染提供了依據。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治療一般能得到顯著療效,治療後複查免疫功能均明顯增強,提示其治療效應可能是丙種球蛋白具有免疫調整作用,使低於正常的免疫功能恢復正常的結果。常用劑量:免疫球蛋白每次~2.0g/kg,單次靜脈滴注[14]。對嚴重RSV感染小兒有學者提出可將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與病毒唑聯用[15]。

靜脈用呼吸道合胞病毒免疫球蛋白(RSV-IGIV) 是一種含高濃度的特異性抗RSV保護性中和抗體。研究證明在RSV流行季節,每月靜脈注射1次 RSV 免疫球蛋白,每次mg/kg,可明顯降低 RSV感染率及早產兒和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兒的住院率但不能縮短住院時間及明顯改善臨床癥狀亦不能減少機械通氣的使用,只用於高危兒預防[16]。此外有學者給感染RSV棉鼠的肺內直接滴入含高滴度RSV中和抗體的人IgG,以及氣霧吸入均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由於局部免疫法具有給葯迅速、療效顯著的優點,近年來被許多學者所提倡。

RSV單克隆抗體-Palivizumab作為第1個用於預防感染性疾病的單克隆抗體於1998年1月開始臨床應用,並顯示出較大的優勢。它是一種人類單克隆IgG抗體,特異性抑制RSV的F蛋白A抗原位點上的抗原決定簇。它通過抑制病毒的複製並直接中和病毒而發揮作用。體外研究表明,Palivizumab其抗病毒活性比RSV免疫球蛋白高20~30倍。用法:每月肌注1次,每次mg/kg,在RSV感染開始的季節提前應用則效果更佳。其預計半衰期大約是24天。IgA單克隆抗體HNK220抑制RSV的F糖蛋白,動物實驗證實有明顯抗病毒作用,臨床研究亦取得一定進展,它與IgG型抗體相比HNK220更接近呼吸道自然產生的抗體形式,較少參與炎症過程,因此療效更好,基本無副作用,研製成功後取代IgG型單克隆抗體防治RSV感染.  

診斷方法

需與上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阻塞細菌性肺部感染相鑒別

白細胞計數一般為(5~15)×109/L多數<10×109/L,中性粒細胞多<70%鼻咽部分泌物可培養分離出病毒成人補體結合試驗和中和抗體的滴度升高可確診

X線檢查可見肺部炎性浸潤  

預防方法

呼吸道排出物應嚴格消毒母乳哺育可增加抗體應鼓勵哺母乳接種減毒活疫苗95%兒童可產生中和抗體在鼻分泌物中亦可測出抗體近年新研製的溫度敏感(ts)裂變株作氣霧法接種可對具有抗體的兒童及成人防護效果好但對血清抗體陰性的幼兒無效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3166


<< 呼吸道異物 厚皮性骨膜病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相關圖片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小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妊娠合并巨細胞病毒感染
巨細胞病毒感染症
巨細胞病毒感染
人類T淋巴細胞病毒感染
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
致腸細胞病變人孤兒病毒感染
B皰疹病毒感染
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症
EB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