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聚(abdominal mass),臨床以腹內結塊,或痛或脹為主要特徵的病證。積證和聚證的合稱。積證觸之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在血分,多為臟病;聚證觸之無形,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在氣分,多為腑病。積聚的發生主要與肝、脾兩臟有關,多因正氣虛虧,臟腑失和,氣滯血瘀,痰濁蘊結腹內所致。由於積證和聚證病因相同,病機相關,故常以二者並稱。中醫文獻中的癥瘕、癖塊、痞塊以及伏梁、痞氣、肥氣、息賁、奔豚(賁豚、奔豚氣)等疾病均屬積聚範疇。聚證預後一般較好,而積證的預後較差。

積聚名稱首見於《靈樞.五變》。《難經》對積、聚作了明確區分:「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諸病源候論》認為積聚主要由正虛感邪所致,並指出積聚之成,一般都有漸積成病的過程。《濟生方》強調積聚發病與七情攸關,運用香棱丸、大七氣湯等方,一直沿用至今。《衛生寶鑒》已把三棱、莪術作為治療積聚的重要藥物。《景岳全書》說:「治積之要,在知攻補之宜,而攻補之宜,當於孰緩孰急中辨之。」對攻法和補法在積聚治療中的運用,作了較好的概括。

積聚作為癥狀可見於西醫的腹腔腫瘤、肝脾腫大以及增生型腸結核、胃腸功能紊亂、不完全性腸梗阻等疾病。

病因病機

積和聚的病因相同,病機相關,而證候有別。積、聚的發生,多因情志鬱結,飲食所傷,寒邪外襲以及病後體虛,或由他病轉歸。例如黃疸、瘧疾等經久不愈,以致肝脾受損,臟腑失和,氣機阻滯,瘀血內停,或兼痰濕凝滯,而成積聚。其病機主要是氣滯而致血瘀內結。至於濕熱、風寒、痰濁,均是促成氣滯血瘀的間接因素。積證以瘀血凝滯為主,聚證以氣機阻滯為主,但氣滯日久,可致血瘀而成有形之積,有形之血瘀,也必阻滯氣機,故積和聚在病機上既有區別,又有一定聯繫。積聚一般初病屬實,久則多虛實夾雜,後期均可導致正虛邪實。

辨治

積聚的辨證,首先應區別積和聚的不同。積證具有積塊明顯,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的特點,其病程較長,病情深重,治療也難;聚證則無明顯積塊,腹中脹氣,時聚時散,痛無定處,病程較短,病情較輕,治療較易。其次辨積證初、中、末期虛實的不同。積證病程較長,病程階段不同,虛實也不同。初期正氣未至大虛,邪氣雖實而不甚,積塊較小,質地亦軟;中期正氣漸衰而邪氣漸甚,積塊增大,質地較硬,形體消瘦,體質衰弱;末期正氣大虛而邪氣實甚,積塊較大,質地堅硬,消瘦明顯,機體虛衰。

臨床所見積聚之證,常是先因氣滯成聚,日久則血瘀成積。

聚證病在氣分,以疏肝理氣為主,重在調氣;積證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主,重在活血。並要區分積證不同階段,掌握攻補分寸。

積證

積證可分為氣滯血阻、瘀血內結、正虛瘀結3種:①氣滯血阻。證見積塊軟而不堅,固著不移,脹痛並見,舌苔薄,脈弦,屬積證初期。治宜理氣活血、通絡消積,方用金鈴子散合失笑散。②瘀血內結。證見腹部積塊明顯,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納減乏力,時有寒熱,女子或見月事不下,舌質紫或見瘀點,苔薄邊暗,脈細澀,屬積證中期。治宜祛瘀軟堅、兼調脾胃,方用膈下逐瘀湯,並可加入川楝子、三棱、莪術等增強祛瘀軟堅之力。③正虛瘀結。證見積塊堅硬,疼痛逐漸加劇,面色萎黃或黧黑,消瘦脫形,飲食大減,舌質淡紫,舌光無苔,脈細數或弦細,屬積證末期。治宜大補氣血、活血化瘀,方用八珍湯合化積丸。

積證不論初起或久積,均可配合外治法,一般採用阿魏膏或水紅花膏協助消結散瘀。

聚證

聚證可分為肝氣鬱滯、食滯痰阻兩種:①肝氣鬱滯。證見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聚時散,脘脅之間時或不適,苔薄,脈弦。治宜疏肝解郁、行氣消聚,方用逍遙散。②食滯痰阻。證見腹脹或痛,便秘納呆,時有如條狀物聚在腹部,重按則脹痛更甚,舌苔膩,脈弦滑。治宜導滯通便、理氣化痰,方用六磨湯,酌加雞內金、山楂、建曲、萊菔子等增強健胃消食的作用。聚證多見實證,但反覆發作,損傷脾氣,可常服香砂六君子湯,健脾和中,扶助正氣。聚證治療得當,預後一般較好;但積證在捫及腹中積塊之前,已經過了一段病程,當發展成積時,治療大多比較困難。積證發病過程中,若失治、誤治,常可轉變為黃疸,或見吐血、便血,或轉為鼓脹,均為病情重篤,預後不良之象。

參看

  • 《中醫內科學》- 積聚
積聚4292


<< 積乳囊腫 雞胸 >>

積聚相關圖片

積聚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積聚
瘀血積聚
玻璃體積血
腸壅積
腸囊性積氣
蟲積
CM1神經節苷脂貯積症
澱粉樣蛋白沉積
膽囊體積縮小
膽囊積水
膽囊積膿
膽汁淤積性黃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