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脂肪變性常為嚴重貧血、缺氧或感染中毒的結果。脂肪變性的心肌細胞中出現細小的脂肪空泡,呈串珠狀排列。肉眼觀察可在心內膜下,尤其在乳頭肌處出現成排的黃色條紋與呈暗紅色的正常心肌相間排列,如虎皮紋,故稱「虎斑心」。但在嚴重感染或中毒的病例,常引起心肌瀰漫性脂肪變性。全部心肌均勻變濁呈灰黃色,而看不出斑紋。

瀰漫性脂肪變性的原因

心肌脂肪變性,灶性心肌脂肪變性可見於長期中等程度的缺氧,病變明顯。瀰漫性心肌脂肪變性見於中毒和嚴重缺氧。

脂肪變性的原因:

1.進入肝的脂肪酸過多:如飢餓、糖尿病等可造成脂肪動員增加,肝細胞攝取脂肪酸增加,若超過了肝將其氧化和合成脂蛋白的能力,導致脂肪在肝內沉積。

2.脂蛋白合成障礙:合成脂蛋白的磷脂或膽碱缺乏時,肝細胞不能合成脂蛋白轉運出去,而在肝內沉積。

3.脂肪酸氧化障礙:缺氧、感染、中毒時是線粒體受損,影響β氧化,導致細胞內ATP生成減少,使進入肝細胞內的脂肪酸不能充分氧化,脂肪在肝細胞內沉積。

瀰漫性脂肪變性的診斷

生脂肪變性時,心肌細胞內脂滴含量顯著增多。心肌脂肪變性最顯著的發生部位是乳頭肌和心內膜下心肌。重者呈黃色條紋,輕者呈暗紅色,兩者相間排列,狀似虎皮,在心下和心室乳頭肌及肉柱的靜脈血管周圍,可見灰黃色的條紋或斑點分布在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間,外觀上呈黃紅相間的虎皮狀斑紋,故稱為「虎斑心」。光鏡下脂肪變性的心肌細胞漿中出現細小、串珠樣脂肪空泡,排列於縱行的肌原纖維間。

瀰漫性脂肪變性的鑒別診斷

心肌脂肪變性與肝臟脂肪變性的鑒別:

肝臟發生脂肪變性時,輕者,眼觀無明顯異常,嚴重時,可見肝臟腫大,質地較軟,色澤淡黃至土黃,切面結構模糊,有油膩感,有的甚至質脆如泥。鏡下可見在變 性的肝細胞漿內出現大小不一的空泡,起初多見於核的周圍,以後變大,較密集散佈於整個胞漿中,嚴重時可融合為一大空泡,起初多見於核的贖罪,以後變大,獎似脂肪細胞。如果肝臟的脂肪變性伴有慢性肝淤血時,則肝切面由暗紅色的淤血部分和黃褐色的脂肪變性部分相互交織,形成類似中藥檳榔切面的色彩,故稱之為「 檳榔肝」。冰凍切片,脂滴可被蘇丹三染成橘紅色。肝脂肪變性的臨床意義:肝脂肪變性是可復性損傷,病因消除後可恢復正常。重度肝脂肪變性稱為脂肪肝,可引起肝腫大、痛壓和肝功能異常。長期脂肪肝可引起肝細胞壞死、纖維增生,肝硬化。

通常心肌的功能並不受影響,顯著的心肌變性如今並不多見,要與心肌脂肪浸潤相區別。心肌脂肪浸潤:心包臟層脂肪組織顯著增多,心肌間質出現脂肪組織,心肌萎縮,可致心肌破裂、出血、猝死。

生脂肪變性時,心肌細胞內脂滴含量顯著增多。心肌脂肪變性最顯著的發生部位是乳頭肌和心內膜下心肌。重者呈黃色條紋,輕者呈暗紅色,兩者相間排列,狀似虎皮,在心下和心室乳頭肌及肉柱的靜脈血管周圍,可見灰黃色的條紋或斑點分布在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間,外觀上呈黃紅相間的虎皮狀斑紋,故稱為「虎斑心」。光鏡下脂肪變性的心肌細胞漿中出現細小、串珠樣脂肪空泡,排列於縱行的肌原纖維間。

ADVERTISEMENT

瀰漫性脂肪變性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應避免可能引起心肌病的有關因素:

1、積極預防和治療消化道及呼吸道病毒感染,以防心肌炎、心肌病。

2、預防各種感染,從而避免由於感染而引起心肌自身的抗原抗體反應。

3、避免冠狀動脈痙攣、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使心肌不致呈散在性和局灶性壞死和纖維化。

4、改善心肌代謝,避免缺氧。

5、避免勞累、感染、毒素、酒精、血壓增高等可能的誘發因素。克山病可能與進水和糧食中缺乏微量元素硒或其他物質有關,故應補充硒。

參看

  • 老年人肥厚型心肌病
  • 小兒肥厚型心肌病
  • 胸部癥狀

瀰漫性脂肪變性5256


<< 迷戀足部或鞋襪 瀰漫性血管角化 >>

瀰漫性脂肪變性相關圖片

瀰漫性脂肪變性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瀰漫性脂肪變性
肝臟輕度脂肪變性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進行性脂肪營養不良
結節性脂肪壞死
急性脂肪皮膚硬化症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疼痛性脂肪疝
外傷性脂肪壞死
小兒播散性脂肪肉芽腫綜合征
硬化性脂肪肉芽腫
嬰兒腹部遠心性脂肪營養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