顴骨額骨下陷是交叉偏側萎縮的臨床癥狀之一。交叉偏側萎縮在臨床上極其罕見。
本病發病機理和面偏側萎縮一樣尚不明了。目前認為:本病的發生與交感神經機能紊亂導致血管運動與營養機能障礙有關;也有人設想與面部、顱腦或頸部外傷感染,三叉神經病變,胎兒期損傷或內分泌機能失調有關。
臨床表現為:多在面部眶上部或顴部出現萎縮,病變緩慢地發展致半個面部,偶爾波及頭蓋部、頸部、對側軀體,病區皮膚萎縮、皺摺,常伴脫髮、色素沉著、白瘢、毛細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加或減少,顴骨額骨等下陷。
顴骨額骨下陷的鑒別診斷:
臨床要與單側下頜發育不全及偏側肥大症相鑒別,也要與嬰兒偏癱及脂肪代謝障礙相區別。
臨床表現為:多在面部眶上部或顴部出現萎縮,病變緩慢地發展致半個面部,偶爾波及頭蓋部、頸部、對側軀體,病區皮膚萎縮、皺摺,常伴脫髮、色素沉著、白瘢、毛細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加或減少,顴骨額骨等下陷。
目前無有效治療方法,本病通常呈自限性,治療尚限於對症處理。有人用樟柳碱(氫溴酸樟柳碱)5ml與生理鹽水10ml混合,作面部穴位注射,對輕症可獲一定療效。還可採取針灸、理療、推拿等。有癲癇、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眼部炎症者應給予相應治療,嚴重者可行整形美容手術。
預後:尚無有效預防措施,主要是預防可能的原發病誘因。